沈莉芳
利用學案導學是建構優質高效課堂的重要舉措,也是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具體體現。廣大教師對其逐漸認同和肯定,并積極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進行大膽的嘗試。導學案設計的質量至關重要,因為這是個先決條件,它是教師與學生信息交流的紐帶,是架設在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橋梁,是教師在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針對每課學習內容編制出來的。下面我談談在初中政治導學案主要環節的設計方面上需注意的問題。
一、織好“網線”,宏觀上把握教學思路
一張漁網的好壞,首先是看漁網的織線好壞。而導學案設計的好壞,首先要看教學設計思路是否明確,框架結構是否清楚。因此,教師要在吃透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按照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明確教學邏輯思維線索,做到教學內容安排有序,教學結構布局合理,教學“網線”清晰可見。
教學思路清晰是上好一堂思想政治課的基本前提,這是因為政治課本身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整體性,幾乎每一課時都有一個相對的知識結構,理清思想政治課教學思路,就好比是在汪洋中行駛的大船,找到了正確的航線,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有序性。另外,初三思想品德課具有的一定的理論深度,理清思路,就為知識化難就簡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保證了知識傳授的順暢性。如,在講述初三政治“依法治國”這一課時,把這一框知識設計成這樣一條網線:依法治國的基礎知識點(含義、目的、本質、核心),依法治國的原因,道德和法律之間的關系,就可以把本課的知識點清楚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便于學生自學和總結知識點。因此,學案設計應清晰地表現這一框的內容結構。
二、接好“網點”,微觀上抓住教學要點
一張漁網是否牢固,不僅取決于網線的好壞,而且取決于網點(線的接頭)是否牢固。相對而言,學案設計的網點要簡單多了,但是由于這些點在課堂教學結構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到的作用不同,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因此,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依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點”的確定可以考慮重點和難點。所謂重點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內容,它是由教學內容在整個結構中所處的地位決定的。所謂難點,是指由于學生的學習水平的學習造成思維上的差異,它是由教學內容和學生可接受水平決定的,因此,它是不確定的,處于變化中。是否突破重點、解決難點是衡量一堂課質量高低的重要方面,這要求我們設計學案的時候要緊扣重點,化解難點。
2.依據教學安排的不同,“點”的確定可以考慮興奮點和疑難點。
本部分是導學案的“戲眼”,是課堂教學的高潮所在,設計時必須濃墨重彩。設計興奮點和疑難點時一般要突出以下特點。
(1)內容的傳承性。本部分是承接學生“自主學習”而來,在知識上是“自主學習”的延續和深化,在設計時必須以“自主學習”為基礎的生成和發展。
(2)素材的時代性。“政治課堂生活化”是新課標重要的教學理念,設計學案時必須理論聯系實際,把生活中的實例作為“活水源”引入課堂。例如:我在講到初三正確《面對挫折挫折》這一課時,編制的導學案中,以吳江市盛澤中學“水晶男孩”面對挫折,勇于戰勝自我為情境,設計了這樣一個情景題:“水晶男孩”面對挫折怎么做?我們該向他學習什么?通過以上的情境素材的設計,既加強了學生對課本基礎知識的鞏固,又活化了熱點問題,并對學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3)問題的挑戰性。“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經過一定的思維努力才能解決問題,是學生探究問題不竭的內驅力,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把問題弄明白的時候,會領略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因此設計的探究問題必須具有挑戰性。
(4)排序的生成性。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習過程的設計必須降低知識的坡度,設計好臺階,步步登高,層層深入,因此疑難問題的排列上必須由淺入深,前一個問題是學習后一個問題的鋪墊,后一個問題是前一個問題的提升和發展,這種問題排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娓娓道來中自然而然生成了知識,在不知不覺中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3.依據教學過程,“點”存在起點和終點這兩個重要的環節。所謂起點,是指教學的起始環節,它是新舊內容的連接點,講述新課的驅動點。所謂終點,是指課堂教學的收尾階段,它是新課內容的總結和升華。“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漂亮的結尾能余音繞梁”,起點和終點的設計對于激發興趣、活躍思維,推動教學高潮的出現,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對于枯燥的政治課教學來說,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一個留有余味的結尾,其教學效果是顯而易見的。起點設計有問題引入、故事引入等,終點設計有懸念總結、歸納總結、討論總結等,無論采用哪種方法,更要注重科學性和準確性,絕不能嘩眾取寵。例如:講到“共同富裕”這一框時,教師可以以“我國如何做大蛋糕,實現共同富裕?”來啟發學生的思維點,也可以以“做大蛋糕后,我國又是如何切好蛋糕?”來留下懸念,為下一課做好鋪墊。
三、留好“網眼”,細節上留有教學余地
一張漁網,如果沒有網眼,則根本捕不到魚;網眼太小或者太大,則可能難以收網或者有落網之魚。因此,學案設計應留有“網眼”,因為你的設計不可能一開始就是十全十美,而應該留有空白,有一點殘缺美,以便以后完善和提高。
1.留好“網眼”,可以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
由于采用要點的教學設計,教師只對上課的綱要心中有數,而對各個環節的連接、突發事件的處理的方式有待于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自由發揮。這對搞活教學,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動性有很大的意義。教師宏觀把握思路,微觀抓住要點,就可以騰出很多時間去觀察學生,與學生做深入的交流,從而有機會發現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如果把每個教案上的細節都規定下來,把教師的思維“套牢”,就不利于師生雙邊活動的開展。
2.留好“網眼”,可以提高學案的實用價值。
學案除了書寫線點之外,還可以留出空白,用于課后的修正與補充,這些空白主要分布在學案的右側與尾部。右側部分學生把自己上課發現的新問題記錄在上面,以便在課后可以及時問老師解決,形成新的知識生長點。尾部部分是學生自學探索后的反饋和總結,學生通過這一部分可以自我梳理本課的框架結構,形成知識體系。
總之,“網線”、“網點”、“網眼”應該是三位一體的,如此才能織成一張密切聯系的教學結構圖。其中,“網線”是對教材的結構處理,是搞好教學的前提;“網點”是對教材重點的處理,是搞好教學的關鍵;“網眼”是對教材處理的發展處理,是搞好教學的補充。當然,要織成這張網,教師就要有很深的理論基礎,有廣博的知識儲備,有靈活的思維能力,更有較強的創新能力。三者相互結合,我們一定能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捕到“大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