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燕芬
摘要: 文章認為,教師必須學會傾聽,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敢問;為學生創設情境,張開他們想象的翅膀,使學生樂問;通過練習設計,技巧的指導,使學生有問,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提問意識,最終提高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實效。
關鍵詞: 歷史與社會課培養提問意識提高教學實效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有人說:“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沒有問題,就沒有回答。蘇格拉底說:“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產生。”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和提問能力,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基礎和前提。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提高歷史與社會課教學實效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會傾聽,松氣氛,讓學生“敢于問”。
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對課堂學生提問意識和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學生感受到課堂輕松,老師開放,才能打開提問的匣子。因此,教師必須學會傾聽,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消除師生之間的緊張氣氛,讓學生在寬松、民主的環境中積極思維,充分發揮敢問、樂問的天性。
每當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們各抒己見,總是遲遲不表明自己的態度,而是給予表揚繼續傾聽,等所有的學生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才抓住學生中一些片面的想法,再設一問讓學生展開討論。例如在學習了漢武帝治國措施后,我提了一個問題:“漢武帝的哪些治國措施對今天現代化建設有借鑒意義?”學生一個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中有學生說以仁治國是最好的,理由是“人之初,性本善”。我沒有干預,而是引導其他學生就這位學生的想法展開討論,不知不覺中有學生對此結論提出了新的疑問:“對于無惡不作的人靠‘仁改變不了怎么辦?”于是,總結出了“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的結論。
學會傾聽,不急于評判,這是一種尊重學生的態度,也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方法。學會傾聽延緩評判,能夠舒緩課堂的氣氛,學生的問題也會因此如脫韁的野馬開始馳騁,許多不曾預料的精彩也會不期而至——學生們品嘗到了提問過程中的無窮樂趣,使在不斷的提問中發展思維、獲得新知,也就“敢于問”了。
二、創情境,促想象,讓學生“樂于問”。
創設隱含認知沖突的課堂問題情境是有利于促進學生提出科學問題的最好手段。因此教師要做情境創設的能手。
1.善用物理手段創設情境。
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和直觀教具是教師用于課堂問題情境創設的力工具。尤其適合于提高對問題缺少興趣的學生。
一次我在上《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內容時,一位平時不喜歡學習的學生看到《時局圖》后第一個提問:“那時美國不是沒有瓜分中國領土嗎?為什么這張圖里有美國呢?”我笑了笑,還沒有回答,馬上就有另一個聲音響起來了:“這老鷹(圖中代表美國)不是在外面嗎?它沒有得到好處的。”于是,更多的問題出現了:“是不是因為其他國家把美國擠掉了?”“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能被擠掉嗎?”看到學生如此有興趣,我真是開心極了。利用直觀教具刺激學生思考,形成問題,這是極簡單而有效的途徑。
2.故事敘述激發學生想象的翅膀。
黑格爾說過:想象是藝術創造中最杰出的藝術本領。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動著進步,想象才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歷史與社會的內容有許多歷史的、生活的故事,以其形象性而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因此歷史與社會教師要充分發揮這一學科的特點,通過故事敘述,再現歷史、生活,這樣學生的想象的活力就會得到激發。尤其是對那些不愛讀書卻愛說話又不會提問的學生來說故事敘述教學更是培養他們提問意識和能力的一劑良方。
在上“西安事變”時,我讓兩個學生想象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的整個過程,然后由其他學生對想象的“西安事變”提出問題,如:張、楊為什么明知蔣介石不會放過自己還要這么做?他們是國民黨卻幫著共產黨,不是不忠嗎?學生通過想象和提問,內化了張、楊的愛國主義精神。
3.“鏈接”真實社會,給學生以生活的可控感。
長期以來,社會、家長和部分老師大力宣傳歷史與社會學科無用論,致使一些學生對歷史與社會學科產生了虛無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積極提問的意識和能力。《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歷史與社會教師要懂得“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道理,緊緊地把握住學生生活中耳聞目睹的種種瑣事,讓他們就身邊的社會現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由此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將課堂教學活動變成生活教育活動,引導學生用科學的眼光,辯證的思維,對社會生活做出全面的認識,使其感到學有所用,從而激發思維的熱情和提問意識,享受提問的樂趣。
我在上《市場經濟》一課時播放視頻:某地桔農看著金燦燦的桔子豐收,樂呵呵地就地擺攤叫賣。小王一家則把桔子裝進禮品盒載了滿滿2卡車往外地開。村民們嘲笑他:“裝進禮品盒加重了成本,加上運費,成本更高了,還怎么賣?”“是啊!等桔子運到外地水分都沒有了,還有誰買啊?”幾天后,留在本地的桔農們看著堆積如山的桔子愁眉不展;小王一家則興高采烈地回家給房子翻新了。看完視頻,我讓學生自己根據畫面思考,提出問題,由其他同學解答。由于這個知識完全來自于生活,學生的思維特別活躍,提的問題也很多,比如:村民的嘲笑有沒有道理?為什么就地擺地攤卻銷售不出去?外出的桔子成本高了,為什么桔農能在短時間內把桔子售空還能賺錢?外出的桔子怎樣才能保鮮?等等。回答的同學也非常踴躍。就這樣,學生在快樂中提問,也在快樂中總結出了道理:市場經濟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科技在促進農民增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用練習,指導技巧,使學生“有的問”。
根據認知信息加工論,學生知識建構過程都是習得的過程,即通過練習,肯定能增強學生的提問意識,提高學生的提問質量。因此,練習的設計對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和能力至關重要。
1.練習的難度要適中。
為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能力,教師可以在練習設計方面把握好難易度,即練習設計要貼近學生的已有知識,貼近學生的思維水平,貼近學生的接受能力。要求過低,使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應有的拓展,自然不會發現問題;要求過高則會使學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產生畏難情緒而半途而廢,也就不可能產生問題。只有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的練習,才能激發起學生積極的思維,才能“有得問”。
2.加強提問技巧的指導。
在學習中很多學生心里有“疑”,卻不知怎么“問”。這里的問題主要是學生不懂怎樣問。為此教師要教學生學會用“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等疑問詞,引導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展開思考,學生一旦掌握了提問技巧思維的能力就能得到發展,久而久之就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比如,我在上“‘五四運動的意義”時,對班里基礎最差的4位學生提出了最低的學習目標,然后要求他們根據學習目標,運用“4W”提出有疑問的內容。其中一位就相繼問了這兩個問題:“什么叫劃時代?”“為什么說‘五四運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正是教學目標要求掌握的,我就反問他:“‘五四運動把時代劃成前后兩個時期,你能找出這兩個時期有什么不同嗎?”就這樣,學生在自己的不斷提問、不斷思考中解決了心中的疑問,主體作用真正得到了發揮。
培養學生提問意識和能力是歷史與社會教師必備的教學技能。問題是撬開知識大門的鑰匙,但是問題不是教學唯一的中心,歷史與社會教師要正視自己學科的特點,適時巧妙地運用好問題教學,給學生創造更多提高問題意識和能力的機會,只有這樣學生的提問意識和能力才能不斷增強,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境界才可達到。
參考文獻:
[1]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徐世德.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及能力的方法.歷史教學,2005,(07).
[3]章尉.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中學教學參考,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