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羅機
摘要: 初中物理概念是既不易“教”又不易“學”的內容。在教學中,根據知識的特點把概念編成既具有物理涵義又簡潔的口訣,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并在解題時能夠靈活地運用。本文分別從聲學、光學、熱學、力學、電學五個方面進行分析整理,編寫物理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記憶口訣。
關鍵詞: 初中物理概念編寫口訣輔助教學
初中的物理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到物理課程教學效果。[1]現實中,由于初中學生思維定勢還處在感性層面,不能用理智來指導學習實踐,難以理解物理課程學習許多復雜、抽象的概念。通過編寫口訣,幫助學生記憶理解,可以很好地解決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問題,在實踐教學中具有很強的應用意義,可以強化教學效果。以下分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聲學部分
聲音的內容是基本概念的教學,主要包括聲音的產生、傳播,聲音的特征,聲音的利用,等等,內容較多,方便記憶,編寫成句式工整的口訣:物體因振動而發聲,振動停止停發聲。固比液氣傳聲快,真空不能傳播聲。聲音大小叫響度,響度大小看振幅。聲音高低叫音調,頻率高低調不同。只聞其聲知其人,音色不同傳信息。超聲次聲聽不到,回聲測距定位妙。B超查病傳信息,超聲碎石傳能量。
二、光學部分
光的規律有三點,分別是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對于光的直線傳播的特點可以記成:直線傳播有條件,同種介質需均勻;影子小孔日月食,還有激光能準直。光的反射定律是三句話簡記為:三線共面,兩線分居,兩角相等。平面鏡成像規律:大小相同、距離相等、左右相反、鏡面對稱。光的折射主要是要求掌握光從空氣斜射入其他介質(水或玻璃)中;或者從其他介質(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氣中。這兩種過程中的折射情況是不同的:前者是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后者是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對這兩個規律學生容易混亂。分析這兩個規律發現,只要這個“角”在空氣中,這個“角”就相對較大,用一句口訣就可以很清楚地描述折射規律中折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關系:在空氣中的角就大。
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在作光路圖時,學生很容易畫錯。平行光通過凸透鏡會聚于焦點,平行光通過凹透鏡發散光的反向延長線通過虛焦點;焦點發出的光通過凸透鏡變成平行光,沿虛焦點入射的光通過凹透鏡也變成平行光。根據透鏡對光的折射情況,可以記成:平行就通過焦點,通過焦點就平行,經過光心方向不變。凸透鏡成像規律比較復雜,可以記成:一倍焦距分虛實;二倍焦距分大??;物進像退像變大。這正如在戰爭中的一種戰略:敵人前進,我后退。通過裸眼成像剛好落在視網膜上,就能看清楚物體。如果裸眼成像落在視網膜之前,成像距離就變“近”了,這是近視眼,可戴凹透鏡來糾正;如果裸眼成像落在視網膜之后,成像距離就變“遠”了,這是遠視眼,可戴凸透鏡來糾正。
在光的現象中,眼睛會受騙,眼見不為“實”。平面鏡所成的是虛像;岸上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虛像;海市蜃樓是光經過不均勻的大氣時發生折射形成的虛像;水中的筷子彎折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池底變淺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虛像。如何區別看到的物體是屬于光的反射還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虛像呢?記憶口訣:物體在空氣中的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虛像;物體在水中的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虛像。
三、熱學部分
水結成冰,冰比水多了兩點水,體積變大,質量不變,所以密度變小,冰的密度比水小。體溫計,有縮口,離開人體可讀數,測量前,用酒精,來消毒,甩幾下。
物態變化記憶口訣:物態變化共六種,升華熔化都吸熱,升華容易熔化難;液化凝華都放熱,液化容易凝華難;還有汽化和凝固。例如白熾燈的燈絲是金屬鎢,熔點高,即使在高溫下都不容易熔化,但是會進行升華。所以,用久的燈泡,燈絲會變細。在夏天的凌晨,氣溫稍微下降,這時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溫度下降進行液化,變成小水珠,許多的小水珠飄浮在空中就形成了霧;在寒冷的冬天,夜晚氣溫急劇下降,當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時,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溫度繼續下降,水蒸氣直接變成固態的小冰粒,小冰粒聚在一起就形成了霜。自然現象中的物態變化:熔化雨,凝固雹,液化霧和露,凝華雪加霜。
對于“白氣”的形成,學生認為“白氣”就是水蒸氣,這是錯誤的。很明顯,水蒸氣是看不見的,而“白氣”是可以看見的。口訣:“白氣”不是水蒸氣,是“熱”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所以,“白氣”的形成是液化過程。
四、力學部分
二力平衡與一對相互作用力,兩者的條件都是四個,并且有三個條件都相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唯一不同的是,前者的兩個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后者的兩個力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記憶口訣:二力平衡,二力同物;一對相互作用力,一對物體。
慣性是物體的屬性,“靜者恒靜,動著恒動”。正如俗語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物體有慣性,慣性是屬性,大小看質量,不論動與靜??梢哉f“具有慣性”或“由于慣性”;不能說“受到慣性的作用”。慣性有好也有壞,好的要利用,壞的要預防。
天平的使用,學生在調節平衡時,往往漏掉把游碼移到標尺的零刻度上而直接調節平衡螺母;不會讀標尺上的讀數,讀數應該與游碼的左邊對應的刻度為準,因為稱量前,對應零刻度的是游碼的左邊。整個過程步驟繁瑣,可以整理成四字口訣:天平放平,游碼歸零,調節螺母,左傾右移,橫梁調平,左物右碼,移動游碼,讀數相加。
物體的浮沉條件從力的角度學生容易理解,從密度的角度學生不容易掌握,可以編成口訣:物體密度大,比較重,下沉,最后靜止是沉底;物體密度小,比較輕,上浮,最后靜止是漂??;兩者密度相等,同樣重,靜止不動是懸浮。
浮力的計算,公式多,學生不會選擇公式,就亂套公式。計算公式主要用三個,口訣是:有工具,F=G-F;有狀態,F=G;有體積,F=G=ρgV。
做功有兩個必要因素:有力作用在物體上,同時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了一段距離。記憶口訣:做功兩因素,有力有距離,方向兩相同。提著物體水平移動,雖然有力也有距離,但是距離的方向與力的方向不同,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提力對物體是沒有做功的。
用比喻的方法來說明分子的大小:分子跟乒乓球比,就像乒乓球和地球來比。擴散現象說明分子在運動,裸眼是看不見分子,所以,裸眼能看得到運動都不屬于擴散。
五、電學部分
在講授導體電阻時,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是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溫度。像走路那樣進行比喻來理解:導體越長,電阻越大,就像路程越長,要走完越累;導體越粗,電阻越小,就像道路越寬,走起來越輕松。如果這四個因素不變,那么導體的電阻就是不變的,不管導體兩端是否有電壓??墒?,學生根據電阻的計算公式R=U/I,往往認為電阻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例,跟通過的電流成反比例。這明顯是受到歐姆定律概念的影響。不管怎樣強調,學生總是很自然地利用計算公式來判斷電阻的大小。動感地帶有一個廣告語:我的地盤,我做主。這個廣告語體現了活動主體的自主性。同樣,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物理特性,它的大小決定于導體本身的因素。套用“我的地盤,我做主”變成“我的電阻,我做主”來記憶和理解電阻的特性。正是:同段導體三個量,I、U正比I、R反,不管I、U多變換,R的大小總不變。
串聯電路,電阻的作用是分壓。電源的電壓等于各部分電阻兩端電壓總和。這好比分家產,人多得到的多。所以“電阻大,兩端電壓大。”并聯電路,電阻的作用是分流。干路的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總和。這好比河流,有支流。電阻是阻礙電流的,所以“電阻大,通過的電流小”。電阻串聯,總電阻變大,相當于增加導體的長度;電阻并聯,總電阻變小,相當于增大導體的橫截面積。
滑動變阻器的使用:串入電路,調流控壓;一下一上,能起作用;同上同下,沒有變化;實驗之前,移到最大。改變小燈泡的亮度,滑動變阻器與小燈泡要串聯。移動滑片,電阻變大,電流變小,燈泡兩端電壓變小,燈泡變暗。
電路連接是難點,原則是“先串聯,后并聯”。用伏安法測量定值電阻實驗中,分兩步連接,第一步,除了電壓表外,其他所有元件串聯起來;第二步,把電壓表并聯在定值電阻的兩端。如果是測量小燈泡的功率,第一步是相同的。第二步是把電壓表并聯在小燈泡的兩端。電表連接口訣:電流表電阻小,串聯起來測電流;電壓表電阻大,并聯起來測電壓。
家庭電路記憶口訣:家庭電路要安全,火線零線并排走,開關燈泡是串聯,開關要與火線連;電器工作不影響,互相之間是并聯;金屬外殼用電器,中間插腳要接地;切莫短路引火災。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提供者,而是一個“協助者”,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獲得知識。[2]實踐表明,編寫口訣幫助學習記憶對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物理的方法。在應用口訣之前,應先說明物理規律后再總結,讓學生理解記憶,這樣學生應用時就會得心應手。但切記口訣不能過繁,否則會起反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力.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學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05.
[2]扈中平.現代教育理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