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穎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美術鑒賞教學被賦予了新的任務和要求?!镀胀ǜ咧忻佬g課程標準(實驗)》指出:“美術鑒賞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拓展與延伸?!蔽覐慕谈咧心昙壝佬g鑒賞課多年,在此談談上課感受。
一、實施目標教育,轉變傳統教育觀念
(一)以促使學生正確認識或看待美術為原則而選擇有效的教學課題和教學內容。高中美術課程不僅僅是教給學生技能技巧,而且包含更廣泛的美術文化,并力求使美術教育所具有的認識技能、情感創造等價值系統得到回復。教學設計在課堂實施中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一成不變的,我根據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和當前形勢發展的需要靈活地改變教學設計與實施,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與發展規律,對學生采取分類教學,實現全面發展,避免“一刀切”的認識誤區,客觀地認識學生群體的現實水平及個體差異性,進行意向選修,分類編班,分層次教學,根據學生的潛能傾向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以達到學生能接受、教師所期待的目標。
(二)以幫助學生試圖用美術表達自己的理解、希望和夢想為原則而選擇有效的教學課題和教學內容,并重視促進學生在美術文化表達過程中對美術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對藝術感覺的陶冶。針對具體的培養目標,我制定了一個相對活躍的教學思路。
1.觀察感覺能力。學生對一具體對象或事例進行表述,欣賞優秀作品時發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老師把自己的感覺強加給學生。例如:當你看到一個瓶子時你想到了什么?當你用線來進行排列組合的時候有什么想法,面對對象時,你采取什么樣的表現形式,等等。
2.分析理解能力。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如:比例、結構、透視、明暗、虛實、色彩等規律性的和邏輯性進行理解分析。
3.理性表達能力。在對事物客觀表象的觀察理解的基礎上,滲透入自己的主觀意識進行表達。
4.個性表達能力。個性教育是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應肯定學生不一樣的觀點,關注有新意的嘗試,才能促進生成發展,教師如果給學生一個統一的標準,學生做的、想的都一樣,就不可能有發展。
5.心理調適能力。高中學生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課程緊,壓力大,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美術活動中直接抒發各種情緒,緩解心理壓力;讓他們獲得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升華情感;促進交流,學會溝通,從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狀態與社會適應能力。
6.自我評價的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判斷自己美術學習的態度、方法與成果,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增強自我表達的意識,學會自我評價,學會評價他人美術學習的成果;通過以美術學習和各種藝術交流,架起與他人思想和情感溝通的橋梁。
(三)在課程內容設置上與不同層次階段的學生的情境和認知特征相適應,同時讓學生完成一定的課業量,以摸清學生的美術表現水平。
二、運用多媒體,改進欣賞教學。
美術欣賞屬于視覺藝術。在美術欣賞教學中,特別在欣賞各類美術作品時,要求作品的圖像質量高,作品數量大。而現有的美術欣賞教材中所展示的作品有限,并存在畫幅小的缺點,加之美術欣賞課的課時少,而學生已不再滿足于教材上的介紹,他們需要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交流和更多的藝術體驗。要解決這些教學中的矛盾,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是很難實現的。欣賞美術作品的感知過程依賴視覺形式,多媒體的表現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與藝術有相通之處,在視覺形式上其點、形、色、線信息強度和畫面吸引力比課本圖片要強許多倍,而且能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和藝術氛圍。例如,在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作品《格爾尼卡》的欣賞中,如果只有老師枯燥、單一的講解,學生很難真正認識和理解作品的真正意義和美感,而充分地運用多媒體展示畫面,高質量的美術作品圖像,簡潔明了的文字說明,引人入勝的音樂和身臨其境的影像等信息瞬間展現在學生面前,可大大節省講解時間,給教師和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欣賞、感受、討論、分析作品的美。這樣能激發學生認知的濃厚興趣,使學生進入美術作品所要表達的意境。使視、聽感官相互配合,達到一種通感的審美效果,從而領略該作品的藝術內涵。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傳統教學模式以老師大量的講解作為教學的主要方式,占去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時間,制約學生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多媒體教學集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信息技術、網絡知識于一體,它的應用改變了美術教學環境和教學方法,對教學的內容、教學的手段和教學的質量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它促進了課程資源的整合和優化。
多媒體輔助教學使知識打破空間、時間的限制,教學內容變得具體、直觀,彌補了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學生對學習的對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認識到學習任務的意義時,他會積極主動地進入學習活動。多媒體信息,特別是動畫、影像、聲音使教材更為生動形象,使凝固在教材中的靜態美升華為動態美,將教材中蘊含的意境美、音樂美、藝術美充分表現出來,同時刺激學生的生理感觀,激發學生的各種積極心理因素,調動審美主體的心理功能活動,從而產生強烈的美感效應,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使學生愛學、樂學。
四、通過美術教學,健全學生人格修養。
(一)充分挖掘并發揮教學內容中每一個有利于學生情感升華、情操陶冶、人格完善的點。比如“愛”、“關心”、“自信”等,并把它們與培養美術素養、創新能力等結合起來,在提高整體素質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防止教學傾向專業化、學科化,忽視情感、情操、人格等因素的培養。它們應是相輔相成的,技術與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情感的抒發、思想的表達。同時,學生個人良好的情感狀態和人格魅力也會使他們筆下的作品更加生動,更具有審美價值。
(二)關注學生情感的升華。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都是心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是情感的高級階段。對于中學美術教育來說,因為學生還不能完全理解人生的價值觀、社會的道德觀等,他們的是非觀念都還比較模糊,我們在教學中不能完全用說教的方式進行教育,因此,情感培養就成為一個重要的手段。學生本身具有豐富的情感,極易被感情所打動,我們要讓學生感受生活與世界中豐富的情感,感受愛,感受付出、關懷、尊重、理解、寬容等,并在感受與表現中學會生活、學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