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娟 李彬
探究性學習是由英文“Inquiry Learning”翻譯而來的,是人們在總結發現式學習和有意義學習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一方面給學校教學帶來了希望和曙光,對傳統的教學觀念產生了強大沖擊。另一方面,許多校長和教師由于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沒有真正理解“探究性學習”的理念,他們感到茫然,在實踐中出現了一些偏差。我在教學過程中曾設計過幾個探究性學習案例,在實施過程中頗見成效,現總結如下。
案例一:用探究性學習模式探究實驗現象,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提出問題:在高一鹵素教學中涉及這樣一個實驗,在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顯紅色,再往試管中滴幾滴新制的氯水,溶液褪成無色。問:為什么試管中的酚酞最終變為無色?
作出假設:(學生討論后,得出大致兩種意見)1.NaOH與氯水中HCl、HClO發生中和反應,使c(OH)減小,酚酞變無色。2.氯水中HClO氧化酚酞使其結構破壞而褪色。
實驗探究:1.在NaOH溶液中滴加幾滴酚酞,變紅,逐滴滴入稀鹽酸直至溶液退色,返滴幾滴NaOH溶液,溶液又呈紅色。2.在NaOH溶液中滴加幾滴酚酞,變紅,逐滴滴入新制氯水至溶液退色,返滴幾滴NaOH溶液,溶液不再變紅色。3.在實驗2的試管中再滴幾滴酚酞溶液,溶液又變成紅色。4.用久置的氯水代替新制氯水來進行實驗2,發現返滴幾滴NaOH溶液后,溶液仍變紅色。
得出結論:(學生在討論、交流基礎上達成共識)1.溶液中c(H)、c(OH)的變化導致酸堿指示劑顏色變化。2.新制氯水有很強的氧化、漂白性。3.新制氯水使NaOH的酚酞溶液退色,其中包含HClO的氧化漂白作用。4.久置氯水成分為HO、HCl,無漂白性。
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性課堂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為我們今后的學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這種對比式與解剖式結合的研究探索,已不再是單一的教與學的活動了,而是一種教、學、研并存的新型的教學方式,在學生更大程度的參與下,使教學任務能高效率完成,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增強他們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念。
案例二:用探究性學習模式探究物質的成分,鍛煉學生科學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精神。
在氯氣化學性質一節的教學中,我們嘗試著用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探究氯氣與水的反應、氯水的主要成分,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教師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設置問題情境:“為什么自來水不可直接用來養金魚?”學生提出猜想:自來水中殘留氯氣分子。學生設計實驗:聞自來水的氣味,將氯氣通入水中制成氯水做對比(氯水呈淡黃綠色)。學生得出結論:氯水中有氯氣分子。
教師提出問題:氯水中除了氯氣分子外還有哪些成分?學生分組討論,提出猜想,設計實驗方案,自由選擇試劑進行實驗。全班交流總結:1.在新制氯水中滴入經硝酸酸化的硝酸銀溶液出現白色沉淀,確定有Cl。2.在新制氯水中加入NaCO固體產生無色氣體,該氣體可使燃著的火柴熄滅,證明產生了CO,確定氯水有酸性。3.用藍色石蕊試紙檢驗,一開始變紅,后褪色。學生獲得初步結論:氯水中主要含C1、H、C1、HO。
教師提出新問題:上述實驗3中,石蕊試紙為什么又褪色了呢?學生提出猜想:1.一定有物質使石蕊褪色了,這一物質是否具有漂白性?2.溶液中有H和C1,但鹽酸不能使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3.C1氧化性很強,是否是氯氣使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學生設計實驗:驗證是否是氯氣使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取一張干燥的紅色石蕊試紙放入盛干燥氯氣的集氣瓶中(干燥的紅色石蕊試紙沒有褪色)。學生結論:起漂白作用的物質不是氯氣。
提出假設:氯氣溶于水并與水發生反應,除了生成鹽酸,還生成了一種具有漂白性的新微粒。教師引導:從化合價的角度分析,水分子中的氫、氧元素化合價均沒改變,而氯氣中的氯元素從0價轉變成了鹽酸中-1價,化合價降低,必然就有氯的化合價大于0的新微粒產生,教師指出該新微粒是次氯酸(HClO)。學生進一步得出結論:氯水中主要含C1、HO、H、C1、HClO。
用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探究氯氣與水的反應、氯水的成分,鍛煉學生科學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案例三:用探究性學習模式探究“漢字字體結構”培養學生人文精神。
在高三班會課的教學中,我嘗試著用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對高三同學進行勵志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提出問題:漢字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的構成寓意豐富,現就“贏”字的結構能表達什么意思,對大家有何勵志作用,做出假設:1.“亡”是死亡的意思。2.“口”是說話的意思。3.“月”是時間的意思。4.“貝”是財富的意思。5.“凡”是普通的意思。學生探究:學生查找資料、互相討論及老師的引導。得出結論:1.“亡”是死亡、犧牲、舍去的意思,高三學生要學會舍去,舍去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全力投入到緊張的高考學習中去。又如我們的手機有許多功能,我們要舍去手機上的游戲功能。2.“口”是說話的意思,同學要學會交流,學會溝通,一個思想和另一個思想交流,每人就會擁有兩個思想。3.“月”是時間的意思,同學學習是個積累的過程,只有日積月累才能從量變達到質的飛躍。4.“貝”不僅是指財富的意思,我們同學在學習上還要借助外力,利用好老師、同學等一切有用的資源來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5.“凡”是普通的意思,更是細節的意思,細節決定成敗。同學在平時為人處世過程中要注重細節。
探究“贏”字體結構,幫助學生獲取基礎知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和興趣,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體性,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探究性學習的過程是開放性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這種開放性探究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示范者、促進者和參與者。要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究,允許他們通過不同的方式獲取信息、完成探究,盡可能向他們提供想做的實驗條件,讓他們經歷如同科學家那樣的科研過程。既要敦促他們扎扎實實學好科學知識,又要幫助他們掌握科學方法,鍛煉科學能力,培養科學精神。要注意多傾聽學生發言,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多鼓勵他們自行討論和評價,不要輕易下結論;多肯定他們的成績和進步,不要挫傷他們探究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密切的師生關系,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解放身心,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性學習。
參考文獻:
[1]Bruner,J.S.The Process of Education: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
[2]徐立纓.讓我歡喜讓我憂.霍益萍主編.研究性學習:實驗與探索[C].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