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平
摘 要:聲符本義是指把形聲字聲符看作獨立存在的形音義的統一體時它所具有的本義。本文通過對散見于古代典籍和訓詁專著中的同聲符字所構成的同族詞的材料加以整理,并在此基礎上考證出三組形聲字字族,進而對語源義為聲符本義的形聲字字族的聲符示源情況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聲符示源聲符本義形聲字
所謂聲符本義是指把形聲字聲符看作獨立存在的形音義的統一體時它所具有的本義。本義有字的本義和詞的本義之分,字的本義一般指字形所反映出來的字義,詞的本義指一個詞本來的或最初的意義。有許多詞在文字產生以前就己經存在,發展到文字時代必然已有所變化。文字產生之前的詞本義我們已無法知道,只能憑借文字探究漢語詞匯較古的意義。一般來說,文字產生階段的字義,即是迄今所知該字所記錄詞的最古的詞義。本文通過對散見于古代典籍和訓詁專著中的同聲符字所構成的同族詞的材料加以整理,并在此基礎上考證出三組形聲字字族,進而對語源義為聲符本義的形聲字字族的聲符示源情況進行初步探討。
一、共拱恭拲烘
共,《說文·共部》:“共,同也。”王筠《句讀》:“許云‘從廿、廾,此殆望文為義,當依《革部》例,作象古文之形。具兩手,是一人也,具四手,是兩人也。兩人之手而相連,是共為一事之狀,猶四足相牾為歰,是兩人不順理之形也,異字亦為四手而上兩手倒者。古謂之,今謂之抬。凡抬物者,兩人相對,即四手相向以作力也。‘共但取義于同,不必于手之向背求義也。”張舜徽《豹注》:“共字受義之原,當于古文之象求之,誠如王說不可易,許君于小篆之跡耳。今湖湘間謂兩人共持物而向上翠,曰拱上去,當以此為本字。”徐灝《注箋》:“共,古拱字。”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象拱其兩手有所奉執之形,即拱之初文。”按,“共”之本義為“拱”,即兩手向上抬。從共得聲之字多有“向上”義。
拱,《說文·手部》:“拱,斂手也。從手,共聲。”張舜徽《約注》:“拱即収之后起形聲字也。”《說文·手部》“掇”下云:“撿,拱也。”《段注》:“凡斂手宜作此字。”指“斂手”之“斂”本作“撿”。“拱”之本義為“収”,即兩手上舉相合以示敬意。
恭,《說文·心部》:“恭,肅也。從心,共聲。”《段注》:“肅者,持事振敬也。”張舜徽《約注》:“恭敬二字雙聲,經傳多以共為恭,并受聲義于収。”《釋名·釋言語》:“恭,拱也,自拱持也。”“恭”是敬上的心理狀態,“自拱持”也是自我積極向上的一種表示,有“向上”義。
拲,《說文·手部》:“拲,兩手同械也。從共,共亦聲。”《段注》改為“兩手共同械也”。“共同”二字在此并不同義,有“共”字和沒有“共”字文義迥別,“共”之義同“収”,為“手”,“手”才能“同械”,不是籠統地說“兩手同械”。《周禮·秋官·掌囚》:“上罪梏拲而掛。”鄲玄注引鄭司晨云:“拲者,兩手共一木也。”“共一木”即“共同械”。
烘,《說文·火部》:“烘,尞也。從火,共聲。”即燃燒。《爾雅·釋言》:“烘,燎也。”郭璞注:“謂燒燎。”按,燃燒必然火苗升騰。
二、臤掔堅賢緊豎婜硻
臤,《說文·臤部》:“臤,堅也。從又臣聲。……古文以為賢字。”《段注》:“謂握之固也,故從又。”張舜徽《約注》:“臤象手執俘虜或罪人,恐其逃亡,故執之甚固,因引申為凡堅之稱。許云從又臣聲,然實形聲兼意字也。許又云:‘古文以為賢字。此與屮字下云‘古文以為艸字同例。本書《貝部》:‘賢,多財也。從貝臤聲。蓋古者賢為多財之稱,而賢才字止作臤,漢碑中尤多用之。……臤之引申義,但為堅固,而又以為賢才字者,此猶能本獸名,以其堅中,故稱賢能,而強壯稱能杰也。”從臤得聲之字多有“堅固、緊密”義。
掔,《說文·手部》:“掔,固也。從手,臤聲。讀若《詩》‘赤舃掔掔。”《段注》:“掔之言堅也,緊也,謂手持之固也。”朱駿聲《通訓定聲》:“掔,字亦作。”《玉篇·手部》:“掔,固也。”《爾雅·釋詁下》:“掔,厚也。”郝懿行《義疏》:“掔之為言堅也。”《爾雅·釋詁上》:“掔,固也。”郝懿行《義疏》:“掔者,又轉為。……掔者,又轉為硻。”
堅,《說文·臤部》:“堅,剛也。從臤,從土。”徐鍇《系傳》:“堅,剛土也。”《段注》:“土剛也。”張舜徽《約注》:“剛土為堅,猶剛金為鑒,急纏為緊耳。”《爾雅·釋詁下》:“堅,固也。”邢昺疏:“堅者,剛強之固也。”《慧琳音義》卷十三“堅鞕”注引《字書》:“堅,堅實也。”
賢,《說文·貝部》:“賢,多才也。從貝,臤聲。”張舜徽《約注》:“賢能之賢,古但作臤。本書‘臤,堅也,古文以為賢字。能下云:‘能,獸堅中,故稱賢能。據此,可知賢能二字皆有取于堅實之意。從貝之賢,則后增體也。賢字必從貝者,蓋后人傅會于寶賢之說,從而加偏旁耳。”《玉篇·貝部》:“賢,能也。”《廣雅·釋詁一》:“賢,堅也。”《太平御覽》卷四〇二引《風俗通》:“賢者,堅也,堅中廉外。”
緊,《說文·臤部》:“緊,纏絲急也。從臤,從絲省。”張舜徽《約注》:“許書錄字,亦有系之以聲者……凡從臤聲字,多有堅義。自緊、堅、豎三字外。若《牛部》‘,牛很不從牽也;《石部》‘硻,余堅者;手部‘掔,固也;《金部》‘,剛也;皆此聲此義。而許君不必盡收入臤部,特揭常見者數字以示義原于聲之理耳。”
豎,《說文·臤部》:“豎,豎立也。從臤,豆聲。”張舜徽《約注》:“豎字從臤從豆,當以立于車上為本義,古者男子立乘,非堅定則易跌落。古稱堅立,猶今稱站穩,故其字從臤。”
,《說文·金部》:“剛也。從金,臤聲。”徐鍇《系傳》:“,淬刀劍刃使堅也。”《玉篇·金部》:“,剛也。”
,《廣雅·釋詁一》:“,堅也。”王念孫《疏證》:“、掔、臤并通。”《玉篇·革部》:“,堅也。”《廣韻·山韻》:“,堅破聲。”
,《說文·牛部》:“,牛很不從引也。從牛從臤,臤亦聲。” 張舜徽《約注》:“謂牛多力而性堅強不從人之牽引也。”按,“很”之義為倔強。《玉篇·牛部》:“,牛很不從。”《集韻·銑韻》:“,牛很不從牽也。”
婜,《說文·女部》:“婜,美也。從女,臤聲。” 張舜徽《約注》:“蓋婜之言臤也,謂肌肉堅實也。女體堅實,亦自一美,故許以美解之。”
硻,《說文·石部》:“硻,余堅者。從石,堅省。”《段注》改作“余堅也”。王筠《句讀》:“硻,即臤之累贈字。”《玉篇·石部》:“硻,堅也。”《集韻·梗韻》:“硻,剛也。”
三、奄掩淹腌(腌 )罨裺()
奄,《說文·大部》:“奄,覆也。”張舜徽《約注》:“孔廣居曰:徐氏于蓋字下云:‘大象覆蓋形。然則奄之從大,亦覆蓋義也。從申,疑是覆蓋之使不得申意。舜徽按:凡云覆蓋,當以奄為本字。”從奄得聲之字多有“覆蓋、掩蓋”義。
掩,《說文·手部》:“掩,斂也,小上曰掩。從手,奄聲。”朱駿聲《通訓定聲》:“奄亦聲。”徐灝《注箋》:“《文選·〈懷舊賦〉》注引《埤蒼》曰:‘掩,覆也。《淮南子·天文訓》注:‘掩,蔽也。此掩斂之本義也。”《方言》卷六:“掩,薆也。”戴震《疏證》:“《釋名》‘薆,隱也注云:‘謂隱蔽。”
淹,《廣韻·鹽韻》:“淹,漬也。”又《梵韻》:“淹,沒也。”《方言》卷十三:“漫淹,敗也。”郭璞注:“漫、淹,皆謂水潦漫澇壞物也。”《禮記·儒行》:“淹之以樂好。”鄭玄注:“淹,謂浸漬之。”按,淹義為水沒過物體,即水覆蓋、遮蓋住物體。
腌(醃),《說文·肉部》:“腌,漬肉也。從肉,奄聲。”徐鍇《系傳》:“五味漬之不曬也。”張舜徽《約注》:“腌之言淹也,謂如物之淹沒在水中也。今俗語所稱用鹽水泡是也。”朱駿聲《通訓定聲》:“字亦作腌。”《集韻·巖韻》:“醃,漬藏物也。”
罨,《說文·網部》:“罨,也。從網,奄聲。”《段注》:“奄,覆也。此舉形聲包會意。”徐鍇《系傳》:“網從上掩之也。”桂馥《義證》引《風土記》:“從水上掩而取也。”張舜徽《約注》:“下文‘罯,覆也。與罨雙聲,語原一也。”《玉篇·網部》:“罨,也。以罔魚也。”《文選·左思〈吳都賦〉》:“罨翡翠,釣鰋鲉。”
裺,《說文·衣部》:“裺,褗謂之裺。從衣,奄聲。”《段注》:“裺,蓋奄覆之義。”王筠《句讀》:“云謂之者,取奄覆之義。即《玉篇》‘褗,隱被之意。”張舜徽《約注》:“褗、裺雙聲義同,實一語也。”
,《方言》卷四:“,幧頭也。自河以北趙魏之間曰幧頭,或謂之。”錢繹《箋疏》引《釋名》曰:“齊人謂之,言斂發使上從也。”按亦暗含有遮蓋住頭發的意思。
(),《說文·革部》:“,車具也。從革,奄聲。”徐鍇《系傳》:“,有所掩覆處也。”張舜徽《約注》:“此殆蓋在車上以蔽雨露者,故《玉篇》云:‘,車上具也。”此字亦作“”,《集韻·合韻》:“,《說文》:‘車具也。或從車。”
參考文獻:
[1][清]王念孫.廣雅疏證[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2][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3][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清]王筠.說文釋例[M].北京:中華書局,1987.
[5][清]王筠.說文句讀[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83.
[6]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82.
[7]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M].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
[9][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