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瑗
摘要:會計制度是會計工作基本組成部分,是企業及會計人員開展會計工作的基本準則,也是最能體現我國經濟體制的一項重要內容。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制定了使用市場經濟體制,并與國際趨同的新《企業會計制度》,這標志著我國的會計工作正在邁向一個新臺階。但是,在現實工作中,企業會計制度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薄弱環節,嚴重影響企業會計工作,導致會計基礎工作的失真。所以,加強企業會計制度規范化成為現在市場經濟刻不容緩的職責。
關鍵詞: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原則問題對策
一、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的制定原則
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是內部控制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于我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的建設,需要遵循一定的建設原則。
(一)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是指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原則的設定應當包括企業內部的各個部門及管理的各個環節。并且在進行內部會計制度建設時應該針對企業的重點項目和經營環節,制定嚴格的程序。企業內部會計制度要在企業全面落實和執行。此外,企業要嚴格貫徹內部會計制度,對任何一項業務都嚴格把關,共同負責。努力克服企業在自己管理方面的混亂現象。
(二)相互牽制原則
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的建設要符合相互牽制原則。企業在進行一項完整的經濟活動時,必須將兩個或以上的相互制約的環節在橫向和縱向關系上,都建立完善的相互制約關系。在橫的關系上兩個相互獨立的在業務辦理時要受到另一個部門人員的監督。在縱向關系上,要建立嚴格的上下級控制關系,從而使企業各個部門的經營活動都能夠得到監督和控制。
(三)服務企業活動原則
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要服務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的建立是為了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贏利能力。只有這樣,制定出來的內部會計制度才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在建設內部會計制度中,要時刻注意這一點,以企業生產經營目標為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制定的前提。
二、企業會計制度存在的問題
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建立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對于整個會計工作乃至企業的經營管理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現實工作中,在大的企業中一般會建立比較完善適合自己企業經營管理情況的一些制度,但是在企業會計制定的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企業管理者建立健全內部會計制度的意識薄弱
因為我國已經建立了完善的《企業會計制度》,很多企業認為沒有必要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就目前來看,很多企業對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缺乏重視,對企業的內部控制缺乏正確的理解。認為制度的建立就是規定一些條條框框。有的企業管理者甚至對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缺乏概念。這些問題在我國的中小企業中尤為突出。在我國企業中,由于未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制度而給企業的會計工作和經營管理帶來了很多問題。首先,在企業的會計工作中,由于未建立健全會計工作秩序,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依然存在。有的單位在實際工作中,只記余額,不計發生額,有的單位不按記賬憑證和科目匯總表分別登記總賬和明細賬,以致于賬賬不實,還有的單位年末根本就不結賬,不能在賬面上清楚地反映出全年的累計發生額,這些都是不規范的體現。有的企業在沒有任何原始憑證的情況下,借記“生產成本”科目,貸記“原材料”科目等等,擅自擴大開支范圍、提高開支標準。隨意使用會計科目,摘要籠統,附件張數不符,取得的原始憑證內容不完整,常常出現企業賬實不符、財產不實和數據失真的現象。
(二)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的建立缺乏合理性
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是企業內部管理和內部控制的一項重要內容,企業通過完善的內部會計制度可以加強對各個部門、各個企業成員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對企業全體成員都能得到很好的約束和管理作用,是企業各項經營管理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在現在我國大多數企業中,內部會計制度的建立缺乏合理性。很多企業在建立本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時,未能充分發揮內部控制的應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應作為一項重要依據在內部會計制度的建立中發揮巨大作用。這一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了企業各個部門的發展,不利于企業各個管理部門作出最適合本企業發展的決策,更不利于各項決策的實施。并且這一問題使得企業中各項信息缺乏可靠性。
(三)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環境弱化
雖然現行企業會計制度對會計風險提出了很多規范方法,但是由于企業內部控制沒有落實,內部相互制約機制不夠健全,導致企業的會計工作仍然存在很大風險,會計人員素質不高。現行體制下,會計人員管理主要是依靠“用人單位自己管理為主”,即由各個單位自主地設置會計機構,任免會計人員并對會計人員進行日常管理,政府有關部分只是對會計人員從業資格、專業技術職稱資格等進行間接管理。在這一體制下,會計人員隸屬于所服務的單位,并對單位的行政領導負責,這一會計運行機制在邏輯上包含著與會計信息真實性相矛盾的因素。會計人員作為企業內部員工,他的報酬、晉升都掌握在經營者手中,在這種會計運行體制下,一旦企業與外部發生利益沖突,會計自然會偏向企業。所以,盡管新《會計法》中再次有力賦予了會計人員監督本單位經濟活動的職責,但是由于現行管理體制的局限性,法律賦予會計人員的監督職能事實上難以履行。
三、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提高企業管理層對內部會計制度的認識和重視
對企業的管理者來說,內部會計制度制定的目的在于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但是內部會計制度提供的只是合理的保障,并不是絕對的保證。現代內部控制主要分為企業內部管理控制和內部會計控制,內部控制系統有助于企業達到自身規定的經營目標。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內部會計制度的作用也會不斷明顯并加大。內部會計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提高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性和可靠性、保證生產經營活動的順利進行、保護企業財產的安全完整、保證企業既定方針的貫徹執行以及為企業的審計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礎。在對內部會計制度有著足夠重視的同時,還應該充分認識并了解內部會計制度的本質。
內部會計制度的建立和內部會計制度的管理過程也并不是企業內部的一個或幾個部門,甚至是某一管理人員單獨能夠完成的。公司管理層要加強會計制度的宣傳教育,這樣,不只會計人員,公司的一般人員也可以加強對會計制度的了解,從而監督企業會計工作的完成,提高工作水平。
(二)健全公司或企業的管理和治理機制,設置合理的內部會計制度
內部會計制度的建立和企業管理有著密切的聯系,只有在健全完善的企業管理和治理機制存在的條件下,企業的內部會計制度才有存在的可能和發揮其作用的機會,可以說,內部會計制度是現代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管理制度的建設是內部會計制度建設的基礎和前提,是企業內各種形式的控制的總稱。
企業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應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的內部管理和治理機制,制定科學的企業章程,訂立科學的管理和治理制度,使內部會計工作有完備的制度保障。其次,合理的職責劃分和權利分配是確保內部會計制度有效實行的基本保證。企業設立的各組織機構的職責權限必須劃分清楚,每項經濟業務在運行中必須由其對應的部門或人員來完成,同時要做到不同部門間的相互監督,防止控制流于形式、難見成效的現象發生。
(三)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力度
我國企業的組成中,中小企業占很大的比例,根據我國中小型企業的特點來看,靠企業自身的約束來規范會計工作是不現實的。應該借助于外部監管,幫助企業實現會計制度規范化。我國的外部監督包括國家監督和社會監督,其中,國家監督是由財政、銀行、稅務、公司、證券監管等部門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實施監督,社會監督是由會計中介機構對有關企業的會計工作進行審計、驗資等工作。國家監督應要求企業按照《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規定建立健全賬簿體系,財務部加強工作制度,使中小型企業依法建賬,加強對會計從業人員的監督,督促企業建立健全會計內部控制制度和內部核算制度。但是在政府部門進行直接監督會計工作的時候,其監督成本比較高,效果也很不明顯,而且容易引發社會腐敗等問題,因此政府部門要轉變監督方式,在抓好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的基礎上,重點來監管會計中介機構和會計師事務所,加強社會監督。
參考文獻:
[1] 劉中華,中小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內容[J],財會研究,2009年第09期
[2] 廖艷娟,企業內部控制研究:制度視角[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12
[3] 池國華,企業內部控制規范實施機制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05
[4] 孫力實、姚紅霞,現代企業內部財務會計制度適用范本[M],中國市場出版社,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