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完備的字典,具有極高的理論價值和實用功能。《說文解字》一般訓釋的為許慎認定的本義,但有的釋義因為時代和材料的局限,不能代表字的的本義,許慎只是說明了其文化意義,這是許慎著書的一大特點。本文通過對《說文解字》中存在的部分傳統數詞的釋義,試圖說明其文化意義與本義。
關鍵詞:《說文解字》傳統數詞本義文化意卜筮
許慎歷時22載所著的《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不僅是一部字典,而且保存了人類重要的文化財富,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積累的結晶。《說文》所說解的字義,一般為許慎所認定的本義。許慎根據篆文的字形進行說解,大部分是可靠的,但是由于時代的限制和古文字材料的不足,對有些字的解釋并不能體現其本意,對于被釋詞,不講它的本義或引申義,而訓其文化意義,這是許書的一大通例。例如對“一”的解釋,體現了道家思想,有的釋義文化源與古代卜筮有關。本文通過對《說文》中存在的部分傳統數詞的釋義,試圖說明其文化意義與本義。
一: 唯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弌,古文一。
許慎所講并非“一”之本義,而是體現了“一”所表達的文化意義,體現了他的宇宙哲學觀,“一”是萬事萬物的原始,是單純的唯一。他認為世界萬物、宇宙的開始都源于“一”,由“一”化成宇宙的一切。段氏注:“元元本本,數始于一”,他引《漢書》的這句話,表明“一”是起點和根本,是數字的起點,“一”的本義為“整數一”,是指示字。弌,當為古文奇字,即古字的不同寫法,古文指先秦寫本儒經中的字體。《說文解字》中提到的古文458個,取材于孔子壁中書。現在的“一”,乃是古文字的繼承。由數詞“一”,可引申出“統一”之義。“一”是最小的整數,固而又有“少許”的意思。
二: 地之數也,從偶一。弍古文。
“地之數”,為許氏所釋的文化意義。段注:“《易》曰:‘天一地二。”這可能與卦象有關,乾卦、坤卦分別代表天地。“從偶一”,從形體上看,“二”字由兩個“一”組成,即兩“一”相偶。從甲骨文開始,金文、小篆、楷書均為上短下長、以兩橫構形。“二”的本義為“數目二”,是原始的計數符號,又引申出序數“第二”。由數詞“二”引申出“區別、兩樣”之義。《后漢書·韓康傳》:“口不二價。”另外還有“不專一、不忠誠”之義。《宋史·文天祥傳》:“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古文弍,從二從弋,弋像木橛之形,古時以此為算籌。
三: 天地人之道也,從三數。弎古文三,從弋。
段注:“《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于文一耦二為三,即一加二為三,本義為“數目三”,亦為指示字。天地人之道也:《說文》王字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可知“三”有上中下三筆畫,代表天地人,體現了其文化意義。由“三”引申出“多數、多次”的意思,如《詩·魏風·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三思而行”。
四: 陰數也。象四分之形。 古文四。 籀文四。
“陰數”,《周易》說“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四”為偶數,為陰數也。像四分之形:段注:“囗像四方,八象分也。”甲骨文一、二、三、四皆積畫而成字,在六書中為指示字。蘇先生認為古文四象口中有氣之形,當為“哂”之本字,后假借為數目之“四”,又添意符造了“哂”字。
五: 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古文五省。
“五行”,所訓為文化義,本義為“交午、交錯”。從二,二像橫平,代表天地,×象交錯之形,交錯于物之間也。如《河中之水歌》:“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中的“五”為“交錯”之意。后來假借為數目之詞“五”,之前的“交錯”意則用“午”表示。如《周禮·秋官·壺涿氏》:“若欲殺其神,則一牡槔午貫象齒而沈之。”借“午”為“五”。古代軍隊編制,五人為伍,由數目“五”引申為“隊伍”,成為“五”的后起字。“伍”作“五”的大寫,乃是音同義近的假借。
六: 易之數,陰變于六,正于八,從入從八。
“陰變于六,正于八”許慎解釋的是易卦的意義,是其文化意義。段注曰:“此為六為陰之變,八為陰之正也。”六為偶數,為陰,一掛中的六爻,為老陰,是一個變數,一掛即成,逢六爻,即老陰,則此掛將變成另一掛,象征客觀事物發展趨勢的變化。八為少陰,不變。從入,從八。六的古體,后來經字體演變發展成現在的楷書字體“六”。其基本義為“數詞六”。
七: 陽之正也。從一,微陰從中衰出也。
“陽之正也”七為奇數,為陽,卦爻中七八為少陽少陰,不變之爻,故云陽之正,即陽爻中正宗的數。丁山《數名古誼》:“七古通作十者,刌物為二,自中切斷之象也……考其初形,七即為切字。”“自借為七數專名,不得不加刀于七,以為切斷專字”,可以斷定“七”實際為“切”之本字,后來假借為數詞“七”。
八: 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
許訓“八”為別,采用聲訓的釋義方法。段注:“以物與人謂之八,與人則分別矣。”本義為“分別”,高鴻縉《中國字例》:“八之本義為分,后世借用為數目八九之八,久而不返,乃加刀為意符作分。”“八”為“分”之本字,借為數目八后,添刀旁表“八”之本義。
九: 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
“陽之變”,九為奇數,為陽。卦爻中的九為老陽,為變數,故云陽之變。象其屈曲究竟之形:屈曲,言其形;究盡,言將近十,十為滿數。許慎說明了九的文化意義、形體及數目字的借義。丁山《數名古誼》:“九,本肘字,像臂節形……臂節可曲可伸,故有糾屈義。”可判斷“九”為“肘”之本字,后借為數目“九”。因“九”“究盡之形”又泛指多數,凡數之指其極者,皆得稱之為“九”,不必泥于實數也。如《楚辭·九歌》本十一篇:“數不止于九。”
十: 數之具也,一為東西。丨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
十,“數之具也”,具,齊全,古人用十進制,十是最大的數值。一為東西,丨為南北,此說牽強。于省吾《甲骨文字釋例》:“十字初形本為直畫,繼而中間加肥,后則加點為飾,又由點化為小橫”是指示字。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許氏對傳統數詞的說解,多是對其文化意義的解釋,大多與卦爻、陰陽五行、道學有關,這是與古代文化息息相關的。
參考文獻:
[1]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M].長沙:岳麓書社,1997.
[2][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蘇寶榮.說文解字今注[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
[4]漢語大字典[Z].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耿娟石家莊 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05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