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語言文字規范的角度,以2011年甘肅省出臺的一些法律和法規文件為調查對象,探究文件中的條款語言表述不規范或欠規范現象。這些問題包括介詞“對”和“對于”的殘缺或混淆、主語不清及生造句式等,并提出了相應的修改建議。
關鍵詞:2011年甘肅省法律法規對修改建議語言文字規范
立法語言中,常用的虛詞是連詞、介詞、助詞,而嘆詞、擬聲詞等幾乎不用。比起實詞來,應用的詞類雖較少,但數量不少,一些使用頻率很高的虛詞常有錯用情況。本文通過對法律文本中介詞“對”的考察分析,探討介詞“對”在法律文本中的特點及其語法、表意功能。同時,對法律文本在使用“對”字短語時的一些問題提出商榷意見。
一、介詞“對”及“對”字短語
“對”是會意字。從口,從“丵”(zhuó,即古“叢”字,像草木叢生。),從寸。最初是動詞,《說文》:“對,應無方也?!毙戾|注:“有問則對,非一方也?!薄稄V韻》:“對,答也?!笨梢?,“對”最初為“應答”之義。如:
(1)聽言則對。(《大雅·桑柔》)
(2)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論語·述而》)
(3)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孟子·梁惠王下》)
以上例句中的語義均為“回答”,而在現代漢語中“對”的這種意義和用法已消失,僅在“對答、對對子、應對”等詞中作為語素保留了一些痕跡。
現代漢語中介詞“對”的主要作用是引進對象或目標,與它相近的介詞還有“對于”。最基本的用法是和后面的詞或詞組組成介詞結構充當修飾語。它引進的對象或目標是多種多樣的,且用法較復雜,綜觀前人的研究和論述,大致可將其列為三個義項:
(一)“對”引進動作的對象或與動作有關的人或事物,表示人或事物跟行為之間的關系,與“對于”可以通用。一般傳遞誰(主體、施事)“對”誰(客體、受事)怎么樣的語義信息。
(4)對企業的情況,他十分了解。(對于)
一般說能用“對于”的地方也能用“對”,但是能用“對”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對于”。(黃伯榮,2006:36)
(二)“對”可以引進具體動作面對的對象,意義同“朝”“向”,可以加助詞“著”。
(5)爺爺在對我笑呢。
(三)可以引進給予某種態度和做法的對象,有“對待”義。
(6)他對這件事不信任。
“對”和“對于”多與名詞或名詞性詞語組合,也可跟動詞、動詞性詞語或小句組合,構成介詞短語作句中或句首狀語。如上例中的“對企業的情況”“對我”“對這件事”。由“對”和“對于”構成的短語,通稱為“對”字短語。
二、法律文本中的介詞“對”及“對”字短語
筆者在2011年甘肅省新頒布的法律法規中,選取了32部來考察介詞“對”的使用情況。在共計123,941字的語料中,“對”共使用了397次,“對于”僅使用了18次。可見,“對于”的使用頻率大大小于“對”。從使用情況看,介詞“對”不僅起了引進動作對象的作用,而且還突出了法律條文闡述的對象。如:
(7)任何單位和個人對破壞林業生態環境的行為都有制止、檢舉或者控告的權利和義務。(《甘肅省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第八條)
(8)對行政過錯責任人做出的責任追究決定,行政監察機關、公務員管理部門應當依照管理權限進行備案。(《甘肅省行政過錯責任追究辦法》第四十二條)
例(7)~(8)的“對”字短語分別是“對破壞林業生態環境的行為”“對行政過錯責任人”,例(7)的施事“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句首,例(8)的施事“行政監察機關、公務員管理部門”在句中。
有時施事也可省略,這樣可以使法律表達更加簡潔、莊重,其施事在一定的語境下是不言而明的。如:
(9)嚴格實施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加強對水資源費的征繳和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免征、減征、緩征水資源費。(《甘肅省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辦法》第十八條)
例(9)中的施事主體是“任何單位和個人”。法律賦予其相關的權利與義務,如“嚴格實施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加強對水資源費的征繳和管理”。
三、法律文本中“對”字短語運用的規范問題
法律語言有其特有的風格,但它畢竟是以民族共同語為基礎的,它同樣需要遵守民族共同語的語法規則。筆者認為,從語法規范的角度看,2011年甘肅省新頒布法律文本中“對”字短語的運用還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以下就法律文本中“對”字短語的使用,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教于法學、語言學的專家和學者們。
(一)介詞“對”或“對于”殘缺
前文提到介詞“對”或“對于”的主要作用是引進動作的對象或與動作有關的人或事物,表示人或事物跟行為之間的關系。但有些條例中由于缺少介詞“對”或“對于”的使用,使施受關系不清、令人費解。如:
(10)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的規定,擅自在公路上設卡、收費的,由縣級以上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可以處違法所得三倍以下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可以處二萬元以下罰款;……(《甘肅省公路路政管理條例》第四十九條)
(11)因公路建設或者交通安全等原因需要拆除建筑控制區內既有合法建筑物、地面構筑物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甘肅省公路路政管理條例》第三十二條)
(12)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對單位處1000元以下罰款,對單位負責人或直接責任人處200元以下罰款。(《甘肅省公共安全視頻信息系統管理辦法》第十九條)
例(10)~(12)表述中都存在施受不清的問題。如例(10)中“縣級以上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是全句的施事主體,在句內只出現了一次,其它地方均以簡潔之故做了省略,但是后半句里“沒有違法所得的”卻是施事者“縣級以上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處罰的對象,是受事,與“可以處二萬元以下罰款”的施事者不是同一施事主體。故此處應修改為“……對沒有違法所得的,可以處二萬元以下罰款……”。
例(11)中,“因公路建設或者交通安全等原因需要拆除建筑控制區內既有合法建筑物、地面構筑物的”應該是“公路主管部門”補償的對象,是受事,故此處應修改為“對因公路建設或者交通安全等原因需要拆除建筑控制區內既有合法建筑物、地面構筑物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
例(12)“逾期不改正的(單位、單位負責或直接責任人)”應該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處罰的對象,是受事,而不是施事。故此處應修改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對逾期不改正的單位,處1000元以下罰款,對單位負責人或直接責任人處200元以下罰款?!?/p>
(二)主語殘缺或不清
“對”作介詞,其主要作用是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所以在使用介詞“對”的句子中,施事者一定是句子的主語。如:
(13)任何單位和個人對破壞林業生態環境的行為都有制止、檢舉或者控告的權利和義務。(《甘肅省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第八條)
(14)公共機構應當實行能源消費計量制度,區分用能種類、用能系統實行能源消費分戶、分類、分項計量,并定期對能源消費狀況進行監測分析,及時發現、糾正用能浪費現象。(《甘肅省公共機構節能辦法》第十二條)
例(13)中,介詞“對”引進“有制止、檢舉或者控告的權利和義務”的對象“破壞林業生態環境的行為”,陳述的主體很清楚,是“任何單位和個人”;例(14)中是兩個分句,前一分句主語是“公共機構”,后一分句表面上沒有主語,但是由介詞“對”引介的第二分句,仍然前承前一分句主語,即“公共機構”。以上兩種表述是規范的,合乎表達需要的。但以下條例缺少主語。如:
(15)對全省重大建設項目的監督,實行稽察特派員制度。(《甘肅省重大建設項目稽察辦法》第二條)
(16)對入選咨詢評估機構,依隨機排隊順序確定承擔委托咨詢評估任務的咨詢評估機構。(《甘肅省投資項目咨詢評估管理辦法》第五條第一款)
以上條款由于濫用介詞“對”,造成主語殘缺,應刪去“對”。例(15)和例(16)中的施事者分別應是“全省重大建設項目的監督”“入選咨詢的評估機構”,故原句分別改為:“全省重大建設項目的監督,實行稽察特派員制度?!薄叭脒x咨詢的評估機構,依隨機排隊順序確定承擔委托咨詢評估任務的咨詢評估機構?!?/p>
(三)“對”和“對于”的混淆
介詞“對于”類同“對”,也是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或是相關的人或事。但與介詞“對”有一些差別:介詞“對”是從動詞“對”的語意中引申而來的,仍然有較強的動詞意義,而“對于”的語義較虛。
(17)對于主要意見和建議,項目建設單位在進行可行性研究時應當認真研究,項目申報單位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應當說明采納情況和未予采納的理由。(《甘肅省政府投資重大項目公示試行辦法》第九條)
“對”不僅有引進對象的作用,而且還有“對待”的動詞語義。例(17)中規定“項目建設單位”應采取的態度是“認真研究”,故此例應將“對于”修改為“對”。
(四)生造句式
法規中有不少由“對”和“由”連用句式,但二者都是介詞,“由”表示動作的憑借和引出動作行為的施事者,無論“對”或“由”連接的詞組都不構成句子的主語。如:
(18)對在公共機構節能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或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給予表彰獎勵。(《甘肅省公共機構節能辦法》第七條)
(19)項目審批實行限時辦結制。……對需要報請國家有關部門審批的,由省直對口部門負責跟蹤協調銜接,積極爭取盡早獲批。(《甘肅省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辦法》第十二條)
漢語中可以說“對……,……”,也可以說“……,由……”,但二者不可同時使用。例(18)中可修改為“對在公共機構節能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人民政府或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給予表彰獎勵”和“在公共機構節能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或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給予表彰獎勵”這兩種方式。
例(19)同理,可以給予相應兩種修改方法。
通過考察介詞“對”在2011年甘肅省新頒布的32部法律、法規中的使用,筆者認為上述法律條文的立法者基本能夠恰當、規范地使用介詞“對”及“對”字短語,只有個別如上文所指的一些瑕疵。望相關部門在起草法律、法規時,嚴格把好語法關,保證法律、法規條文的準確性。
(本文系甘肅政法學院青年項目“立法語言文字問題芻議”[GZF2010XQNLW28]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黃伯榮.現代漢語(增訂四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2]王景丹.公文語體“對”字句的初步考察[J].修辭學習,2001,
(1).
[3]李孝國.法律文本中“對”字句的話語分析[J].修辭學習,2002,
(4).
[4]劉月華.實用現代漢語語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3.
[5]周曉林.行政法律語病例析[J].語言文字應用,2002,(3).
[6]陳炯.論法律條文中的幾種特殊句式[J].平頂山師專學報,2004,
(6).
[7]盧福波.對外漢語教學實用語法[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
社,2007.
(張黎蘭州 甘肅政法學院人文學院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