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芳芳 胡媛媛
摘 要:本文依據《淮安縣地名錄》《淮陰縣地名錄》和《淮陰市地名錄》對淮安四區內的地名從語言學角度進行了分析,將其分為簡單識別性地名與復雜識別性地名,并探求了識別性地名的結構層次。
關鍵詞:淮安地名識別順序
一、簡單識別性地名
簡單識別性地名就是專名對通名特征、性質、方位三類中的某一類進行識別的地名。
(一)專名識別通名特征
通名用來識別地域類型,專名可進一步識別地域特征,即通名特征。“地域特征”是個寬泛的概念,凡在此地域上所涉及的種種皆可成為地域特征。地域特征一般表現為名詞,即專名通過“名詞”的形式進一步識別通名特征。在淮安地名中,名詞性專名主要涉及植物、人物、姓氏、日常所需物、人工地物、動物、自然物等。
1.植物+通名:蓮花街、桃園。
2.人物+通名:王舉人巷、關帝巷。
3.姓氏+通名:黃莊、畢家巷。
4.日常所需物+通名:茶干巷、豆腐巷。
5.人工地物+通名:書店巷、草樓巷。
6.動物+通名:青龍巷、龍廳。
7.自然物+通名:碧霞宮、青云巷。
(二)專名識別通名性質
通名性質是人對該地域的直觀感受,主要表現為對大小、形狀、新舊等的認識。專名主要表現為形容詞。如:新街、丁頭莊、大溝。
(三)專名識別通名方位
淮安地名中對通名方位的識別主要表現為方位詞,有兩種組合方式:“方位詞+通名”和“通名+方位詞”。單純方位詞包括:前、后、里、內、邊、底、拐、上、中、下、東、南、西、北。如:
前莊后莊圩后圩里里堡圩內條河邊底蕩
河底西圩拐上圩堆上中溝下壩河下東莊
圩東南莊堆南西莊廟西北莊溝北
筆者發現,淮安地名中的單純方位詞無“左、右”;“后”與“前”相比,“后”的應用面更廣,有兩種組合方式;“內、邊、拐”只有“通名+專名”一種組合方式;“中”只有“專名+通名”一種組合方式。
此外還有一部分合成方位詞,只有“專名+通名”一種組合方式。包括:中心、中南、東南、西北、東北、西南、南北。筆者發現,在由“東、西、南、北”構成的合成方位詞中,唯獨少了“東西”,取而代之的是喜用“南、北”構成合成方位詞。
在淮安地名中,還有一部分準方位詞,包括“口、咀、頭、股、心、尾、根、涯、濱”。如:
閘口橋口莊堆根莊頭莊河頭杓股莊
尾莊浮溝涯河濱湖咀莊街心
這些準方位詞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是真正的方位詞,而只是人們運用聯想和想象,賦予它們以比喻義,使它們起到了方位詞的作用。
在淮安地名中,簡單識別性地名根據專名層次劃分的不同又可分為簡單單層識別性地名和簡單雙層識別性地名。簡單單層識別性地名就是專名對通名進行識別時處于同一個層次上的地名;復雜雙層識別性地名就是專名對通名進行識別時處于兩個不同的層次上。如以下所舉兩例:

二、復雜識別性地名
復雜識別性地名就是專名對通名特征、性質、方位三類中的兩類或兩類以上進行識別的地名。復雜識別性地名大都是雙層識別性地名,也有少數三層識別性地名。
(一)專名同時識別通名特征與性質
淮安地名專名可同時對通名的特征與性質進行識別,如:華新莊、新華莊、許老莊、老楊莊。
這一識別有兩種順序,順序一:先識別特征,再識別性質,如:“老楊莊”;順序二:先識別性質,再識別特征,如“許老莊”。
(二)專名同時識別通名性質與方位
淮安地名專名可同時對通名的性質和方位進行識別,這一識別一般出現在性質“大、小、長、新、老”與方位詞相結合的情況下。如“長市口、小東莊、西小舍”。
這一識別有兩種順序,順序一:先識別方位,再識別性質,如“小東莊”;順序二:先識別性質,再識別方位,如“西小舍”。
(三)專名同時識別通名特征與方位
淮安地名專名可同時對通名的特征與方位進行識別,這一識別主要出現在“姓氏”特征與“東、西、南、北、前、后、上、下”這幾個方位詞相結合的情況下。如:“東金莊、北孫莊、胡南園”。
這一識別有兩種順序,順序一:先識別特征,再識別方位,如“東金莊”;順序二:先識別方位,再識別特征,如“朱前莊”。
(四)專名同時識別通名特征、性質與方位
“新后陸莊”同時識別姓氏特征、方位和性質;“南大溝巷”同時識別人工地物特征、性質和方位。“張東新莊”同時識別性質、方位和姓氏特征。這一類屬于復雜識別性地名中的三層識別性地名。
(胡芳芳 胡媛媛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21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