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仁春
禪僧書法是中國書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蜀中禪僧精于書法者不在少數。如兩宋禪僧圓悟禪師,禪宗的開宗立派人物,著《碧巖錄》,使禪宗“不立文字,以心傳心”、“明心見性”的修為成為文字立禪,對日本的五山禪學興起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的法書“茶禪一味”、“印可狀”現在是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嗣后的圓悟一脈蘭溪道隆法師到日本弘揚禪宗30多年,成為日本國師,其書法也是日本國寶。降至清代,禪僧破山海明、丈雪通醉的書法更在中國書法占有一席之地。而后者是成都昭覺寺中興的高僧,在四川佛教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20世紀50年代郭沫若先生到成都昭覺寺,執管寫道:“一別蓉城卅二年,今來昭覺學逃禪。丈雪破山人已渺,幾行遺墨見薪傳。”原中國書協主席、著名書法家啟功認為破山“筆法晉唐原莫二,當機文董不如僧”。
總之,禪僧們的書法不僅為當時所重,亦贏得后人的高度評價。
近代以來,不少高僧陸續入川。他們不但弘揚佛法,在書法方法上也給蜀中帶來新的氣息。現代高僧太虛法師即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
太虛(1889—1947)俗姓呂,本名淦森,浙江桐鄉人,1904年出家,是著名的佛教學者,對現代佛教有深遠影響。太虛于1922年在湖北創辦武昌佛學院,1928年在南京創辦中國佛學社。是年秋,他歷游英、法、比、美諸國,宣傳、弘揚佛教;后來又將1931年在重慶北碚創辦的漢藏教理院列為世界佛學苑的華藏文系,同時派遣學僧分至西藏地區以及去國遠赴印度、錫蘭留學,進行巴利文、梵文、英文經典的學習和研究。太虛曾任浙江奉化雪竇寺主持,1933年蔣介石下野時回奉化游雪竇寺曾與之交往。太虛贈詩與蔣有云:“四登雪竇初飛雪,乍惜梅花未放梅。應是待令寒徹骨,好教撲鼻冷香來。”1947年太虛病逝于上海玉佛寺。國民政府于是年6月6日頒褒揚大師令:“釋太虛,精研哲理,志行清超;生平周歷國內外,闡揚教義,愿力頗宏!抗戰期間,組織僧眾救護隊,隨軍服務;護國之忱,尤堪嘉尚!茲聞逝世,良深軫惜!應予明令褒揚以彰忠哲,此令!”
太虛有多種佛學著作問世,著有《法相唯實學》、《整理僧伽制度論》、《起信論研究》、《太虛大師環游記》、《論周易》、《論荀子》等,影響深遠。
太虛與蜀中文化界、政界多有交往。其弟子也多有蜀人,如大覺、大勇,后者對漢藏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曾任中國政協常委、中國佛協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的四川自貢人正果法師也是太虛的弟子。20世紀30年代太虛即入川,弘揚佛法。1930年11月6日,太虛法師在成都佛學社開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由名書家余沙園記錄成《大方廣佛人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講錄》。同時蜀中政界聞人劉文輝、田頌堯、劉肇乾、黃肅方、但懋辛、劉亞修等均皈依太虛門下。1938年6月4日太虛法師應昌圓法師之請到成都弘法,6月7日于文殊院講《大乘伽耶山頂經》;6月22日應田頌堯之邀與劉文輝、劉肇乾宿龍泉唯仁山莊。其間太虛還游覽了峨眉、青城。太虛法師游青城后做詩贈劉肇乾:“灌口離堆吐怒潮,竹繩迢遞架長橋。溪聲鳥語清心耳,林翠巒光遠市囂。夾道松杉初勝引,洗塵風雨百靈朝。降魔石上天師洞,一覽蒼茫寄興遙。
戊寅夏五游青城山書以肇乾軍長太虛書于成都文殊院。”(作品由劉道容先生收藏)
書法款識提到的肇乾軍長,指劉邦俊(1891—1950)。其號肇乾,四川簡陽人,為劉存厚胞弟,陸軍中將,系四川陸軍小學第一期學生,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步科畢業,1933年11月曾代理23軍軍長,1935年川軍改編后曾任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1940年退出軍界。
太虛書法清標高致,獨具天趣之妙,沒有半點矯揉造作,韻味清淳,行筆起合儻然,不衫不履,受宋人影響極大,當為禪僧書法中的精品,惜乎傳世不多。
作者:四川省巴蜀詩書畫研究會(成都)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