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燕
去年夏天一個悶熱的上午,趙長松老師的忽然造訪讓我有些驚喜。20世紀80、90年代共同做民間文學“集成”的許多同道,已經慢慢老去,相見的日子漸漸稀疏。
趙長松老師也已白發蒼蒼過了古稀之年,此行是請我為他即將出版的《萃聞異事》作序。不請名人,原因是都曾經在被譽為“文化長城”的全國十大文藝集成志書的普查、編纂中摸爬滾打多年,結下了友情。這的確抓住了我的軟肋。一提起耗時近20年,從普查、搜集到編纂、出版500余萬字國家卷的四川故事、歌謠、諺語(簡稱“三套集成”),我們便生出一種同甘共苦般的戰友情結,拒絕的話語顯得很無力亦很矯情。
趙老師從隨身帶著的手提電腦里找出文稿,發送到U盤,又存入我的電腦,動作頗為熟練。而我眼前浮現的是當年提著錄音機,徒步或坐拖拉機到山鄉村寨考察民間文學的情景。對比容易讓人感慨歲月,內心變得滄桑。趙老師的與時俱進更讓我感到了這本書稿的分量,或許說其字字句句都凝聚了一位老民間文藝工作者一生的心血也不為過。
80年代中期全國開始了十套文藝集成的搶救保護工作,民間文學領域有其中的三套。那時的趙長松老師正值壯年,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調回三臺縣文化館工作。年富力強的他熱愛家鄉,磨破嘴、跑斷腿,把流傳在三臺山山水水間的故事、歌謠搜集起來,精心研讀、編纂。有他參與的綿陽市民間故事集成卷成為當時四川省的樣板,他當之無愧地獲得了省民間文學三套集成貢獻獎。
在民間文學和民間文藝理論中堅守,成為這一代“集成”工作者踐行的信念。作為副研究館員的趙長松老師,擔任過綿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早在1982年,搜集、整理、研究民間獅陣100例,綿陽地區文化館以演唱資料《獅燈》印發全區,以后《四川獅燈藝術》成為他在四川乃至全國民俗研究的學術生涯中的重頭戲,現正由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承擔籌集出版事宜。他與人合著《杜甫梓州詩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后,論文《杜甫與涪江》在《杜甫研究學刊》發表,繼而又在《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影印發表。他研究的《淺析附會傳說》,在參加四川民間文學研討會后,又刊登在《民間文學論壇》,在學界學者中引起重視,有較好的反響。他為“移民文化與當代社會——紀念‘湖廣填四川340周年研討會”撰寫的論文《四川獅燈的考釋與保護》,收入我會主編并已正式出版的《四川民間文藝60年論文集》。
塞江山,桃花河,梓州的山水草木養育了趙長松老師,使得他在本該含飴弄孫的晚年,孜孜以求要把畢生浸淫其間的傳說、故事出版傳之后世,這令我欣慰和敬佩。該書15余萬字,按名人、名跡、名勝、名產編排,薈萃了三臺的奇聞異事以及獨特的風光和淳厚的民風。這不是普通的搜集、整理——從小酷愛聽故事的趙老師在敘事中加入了自己的鮮明個性,讀之妙趣橫生,引人入勝。在他的筆下,杜甫、薛濤、趙蕤……文人逸事,膾炙人口;落馬巖、盤龍石柱、三臺山龍潭……名人勝跡,讓人流連。
我想說,用心之作助推了《萃聞異事》,民間大美成就了《萃聞異事》。但愿該書也能得到讀者的喜愛。
這篇序其實已屬續貂。
作者: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成都)副主席、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