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
劉云山同志指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貫徹始終的鮮明主題,也是全會的一個重大貢獻和突出亮點。”(2011年10月28日《人民日報》)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前提,建設文化強國即文化自強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歸宿。充分認識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樹立堅強的信心,建設文化強國便具有必要的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由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強,是從認識到實踐的飛躍,是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必然發展。六中全會《決定》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條主線。
我國是幾千年的文明古國,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我國現在是文化大國,但還不是文化強國,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既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不相匹配,又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不相適應,《決定》由此提出了建設文化強國的歷史任務。它是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實踐探索的基本結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識的豐富和深化,鮮明地回答了我國文化改革發展走什么路,朝著什么樣的目標邁進的根本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前者是道路,后者是目標,兩者是道路和目標的關系。文化是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與一定社會制度相聯系,不同的社會制度有著不同性質的文化。我國文化建設不同于西方和其他性質的文化,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種文化的發展方向由我國發展道路所決定,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才能確保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和建設文化強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從根本上說就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路,建設文化強國之路?!稕Q定》提出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以及建設文化強國的總體要求。由于建設文化強國需要一個過程,要與國家現代化戰略部署相聯系,《決定》沒有提出建設文化強國的時間表,而是提出到2020年文化改革發展的六項奮斗目標和五條重要方針。
建設文化強國包含建設出版強國。我國出版經過解放以來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出版大國,但是離出版強國還有不小的距離。建設出版強國既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內涵,又是出版自身發展所必須,是出版的歷史文化使命。實現出版大國到出版強國的轉變,一是“強體”,即物質基礎和傳播形態的建設,如更多更好精品的組織和出版,出版事業與出版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出版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創新,現代技術與傳統出版的結合和融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增強,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推動和促進,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等。二是“強魂”,即精神價值的建設,集中體現為出版內容的文化思想性。出版之魂也就是文化之魂,當代中國文化之魂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根源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
實現建設文化強國和出版強國的歷史文化使命,既要注意“強體”,又要注意“強魂”,“魂”與“體”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結合于文化建設和出版建設的實踐中。李長春同志在中國文聯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和中國作協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闡明了文化之“魂”與“體”的辯證關系,指出:“離開‘魂,‘體就沒有精神價值的支撐,就會空洞無物,失去吸引力、影響力,甚至偏離正確方向:離開‘體,‘魂就無所依附,難以傳播,文化的精神價值就無從實現。古今中外的歷史表明,每一次文化的繁榮發展,都是文化‘魂與‘體完美統一的結果。”(2011年11月26日《人民日報》)
黨中央十分重視出版建設。2012年3月中華書局成立100周年之際,胡錦濤總書記專門致信祝賀,“希望中華書局以成立百年為新的起點,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始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出版方向,繼續保持篤實嚴謹、精審細校的科學態度,不斷推出更多代表國家最高水準的優秀出版物,在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進程中再創新的輝煌”(2012年3月23日《人民日報》)。這也是對全體出版工作者的希望。出版工作者要不負期望,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出版強國、實現歷史文化使命的征程中,努力貢獻自身的才華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