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軍
【摘要】文章從分析媒體理論與技術、社會、人的制衡關系出發,通過梳理媒體的時空偏倚認識、媒體的感官偏向認識、媒體的情境偏向認識、媒體的演化補償認識、媒體失控的擔憂認識等,探討了教育媒體的演進與發展。
【關鍵詞】媒體理論;變遷;教育媒體;發展;分析
【中圖分類號】G40-057【文獻標識碼】A【論文編號】1009-8097(2012)03-0057-04
在傳播歷史上,任何一種媒體都有過自己的輝煌時代,都曾創造過當時的社會文明。人們現代的生活、社會更是離不開媒體,當代的教育教學也是與教育媒體密切相關。媒體問題是傳播學關注的核心問題。教育媒體,尤其是“以現代教育媒體的研究和應用為核心是我國電化教育的最大特色”,也是“建立整體電化教育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然而媒體到底是什么?媒體鮮明的功利性使得對其效力和傳播效果的研究一直居于核心地位,而對媒介本身的研究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高度的重視。媒體不僅僅是信息的物質載體,也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工具和手段,還涉及技術、社會變革與人的關系等諸多方面,這就要求人們應該上升到理論層次,從多個層面來分析探討媒體的本質。媒體理論就是為探討媒體的本質與特性而提出的,它為人們科學研究媒體提供了理論層面的支持。本文試圖通過對媒體特性發展變化的梳理及媒體理論變遷的角度,分析探討教育媒體的演進與發展。
一、媒體理論在技術、社會與人的制衡關系中變遷
新媒體技術對媒體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分化了受眾群體,改變了受眾的媒體參與方式與消費方式,使受眾的主體性增強。新媒體技術的出現,顛覆了受眾對特定媒體的固有印象,補充和完善了特定媒體的功能。新媒體技術的變遷,拓展并延伸了人類駕馭失控的能力,顛覆了人類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然而,媒體技術并非媒體理論的全部,僅僅這樣理解媒體并不能把握媒體的本質,人類在媒體消費時,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媒體背后的社會制度、政治意圖、經濟利益等,更是需要人類去關注。從社會的大背景中考察媒體的應用與發展,是媒體理論研究的宏觀層面。畢竟技術是人類發明的,技術是由人類控制的,如何讓媒體更具人性化、更好地服務于人類也是人類應用媒體的愿景,這是媒體理論研究的微觀層面。因此,媒體與媒體理論問題與技術、社會、人的關系密切相關,在與技術、社會、人的制衡關系中發展變化。
媒體的發展變化遵循怎樣的規律?在媒介歷史中媒介理論的作用何在?是傳播領域普遍關注和廣泛爭議的話題。舊媒介曾經也是新的。而且每一個新媒介在它存在的某一時刻都將變成舊的。但是,新媒介的出現仍然是一個模糊的過程。一些人說這個過程由技術驅動;一些人則假設存在一種經濟的推動力;另有些人認為由觀眾的需求推動。
提及媒體理論,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麥克盧漢。綜觀西方媒體理論,麥克盧漢的媒體理論也的確是星光熠熠。然而,好多人并不知道,麥克盧漢媒體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良師”英尼斯媒體理論的很大影響,在麥克盧漢的星光照耀下,人們才看到了英尼斯,還有后來的梅羅維茨、萊文森等關于媒體特性及媒體理論的論述。
1.媒體的時空偏倚認識
英尼斯是加拿大多倫多學派的一位很有影響力的人物,一般都認為是最早研究傳播技術對人類造成影響的人,他的媒體理論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主要觀點集中在《帝國與傳播》、《傳播的偏倚》著作中,他將傳播媒體分為偏倚時間的媒體和偏倚空間的媒體,把帝國也分為偏倚時間的帝國和偏倚空間的帝國,即宗教帝國和政治帝國。英尼斯認為,人類文明都有賴于對空間領域和時間跨度的控制,相對于偏倚時間的媒體和偏倚空間的媒體,因此人類文明的興衰與傳播媒體也是密切相關的。偏倚時間的媒體,具有長久保存但卻難于運輸的傾向性,便于對時間跨度的控制,如羊皮紙、黏土和石頭等,有利于宗教的傳承、維持宗教帝國的統治權威,形成等級森嚴的社會體制,即宗教帝國;偏倚空間的媒體,具有易于運輸卻難以保存的傾向性,如莎草紙、電報和廣播等,有利于政治帝國的空間擴張和遠距離控制,形成中央集權但等級制度不強的社會體制。英尼斯的媒體理論認為,強調時間偏倚的傳播手段會形成知識的壟斷,它是宗教的、道德的;強調空間偏倚的傳播手段會形成權利的壟斷,它是國家政府的、科技的。它們都是帝國與文明興衰的主要動力。
他的媒體理論把時間偏倚和空間偏倚看做是辨證統一的,只有維護時間傾向和空間傾向間平衡地機制,社會才能穩定,一味地向時間傾斜或向空間傾斜,社會就會不穩定。英尼斯在肯定媒體技術對文明發展史上重要作用時,又對“帝國”從紙張、印刷壟斷到知識、文化、信息壟斷擔心和恐懼。他的媒體理論觀點在本質上還是屬于“技術決定論”。
英尼斯借分析媒介本身的時空偏向性來考察媒介之于政權存續的影響一樣,麥克盧漢通過分析媒介本身的感官偏向性,來探究媒介之于人類心理認知和社會結構的影響。[4]
2.媒體的感官偏向認識
麥克盧漢是加拿大多倫多學派的第二代領軍人物,他的媒體理論主要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后,主要觀點集中在《谷登堡群星:印刷文人的誕生》、《人的延伸:媒體通論》、《媒體即訊息》等著作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媒體理論觀點。
(1)媒體即訊息。麥克盧漢認為,媒體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也就是說,人類有了某種媒體,才有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因此,從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看,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傳播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在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
(2)媒體是人體的延伸。麥克盧漢認為,媒體幾乎無所不包,任何媒體則是人的感覺和感官的擴展或延伸:穴居人的石斧是手的延伸,書是眼的延伸,廣播是耳的延伸,車輪是腿腳的延伸,衣服是皮膚的延伸,電話成為耳朵與聲音(嘴巴)的延伸,電視成為觸覺與知覺的交織感的延伸等。在麥克盧漢這里,可以認為計算機主要是大腦中樞系統的延伸。
(3)“熱媒體”與“冷媒體”。麥克盧漢認為,“熱媒體”傳遞的信息比較清晰明確,接受者不需要動員更多的感官和聯想活動就能理解,它本身是“熱”的,如書籍、報刊、廣播、無聲電影、照片等。“冷媒體”則傳達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時需要動員多種感官的配合和豐富的想象力,如漫畫、有聲電影、電視等。
何道寬認為“媒介即文化”是麥克盧漢想說而沒有點破的命題,并認為媒介是文明的精髓,媒介史即是文明史,并以媒介作文明分期。麥克盧漢在媒體理論方面的貢獻是引人矚目的。然而,他的觀點同英尼斯“技術決定論”一樣,甚至將技術對社會影響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認為新媒體技術可以帶來社會形態的更替,是一個十足的“技術主義者”。
3.媒體的情境偏向認識
梅羅維茨以戈夫曼和麥克盧漢的理論為基礎,通過對電視這種媒介的分析,提出了媒介可以影響人們生活的環境,進而影響人們的行為,他的思路可以概括為新媒介一新場景,
新行為。梅羅維茨于1985年出版了《空間感的失落》一書,提出了他的媒體理論。他聲稱,他的媒體情境論是英尼斯、麥克魯漢的媒體理論同戈夫曼的情境理論(又叫“擬劇論”或“編劇論”)的有機融合。梅羅維茨媒體理論的主要觀點:(1)應把情境視為信息系統;(2)每種獨特的行為需要一種獨特的情境;(3)電子媒體促成了許多舊情境的合并。梅羅維茨的媒體理論有了新的高度,他把媒體研究與社會研究有機結合,以動態的和可變的眼光分析情境與行為的關系,將受眾的概念也納入媒體情境的分析中。
梅羅維茨把媒介看成是環境的一部分,更好地處理了媒介和受眾的關系。但是他忽略了社會制度對媒介制度的管理,社會意圖對媒介內容控制,夸大了新媒介的控制力。他雖然沒有直接把媒體說成是訊息,但他的媒體理論明顯地把媒體與訊息,甚至連同情境混淆在一起,也經常自相矛盾。
4.媒體的演化補償認識
加拿大學派第三代旗手保羅·萊文森在媒介形態演化理論上做出了新的貢獻,他在《數字麥克盧漢》中提出,任何一種后繼的媒體都是對過去的某一種媒體或某一種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補救和補償,但新媒體又會帶來新的問題;媒體的進化是人的選擇的結果,更好地滿足人的需要的媒體被保留了下來。在此基礎上,萊文森又指出,人可以對技術進行理性選擇,能夠主動去選擇和改進媒介,媒介的發展將越來越人性化。他在媒體形態演化上做出了新的貢獻,認為人類決定著媒體的進化方向,人類可以控制媒體技術,保存和開發我們喜歡的媒體環境。
這種強調技術作用的進化論思想,貫穿于萊文森整個媒介理論,形成了其非媒介決定論與技術樂觀主義的傾向,認為媒介的發展有著補償原有媒介缺陷與人性化的趨勢,并進一步指出,技術(媒介)在知識與世界的關系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萊文森是一個明顯的技術樂觀主義者,他的行文到處洋溢著人類駕馭技術的信心,而關于媒體對人類的重要影響幾乎沒有受到重視。
5.媒體失控的擔憂認識
布熱津斯基是美國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他其實并非未對傳播理論進行過深入系統的研究,由于他關于媒體的系列觀點代表了當今美國政壇和許多傳播學者的觀點,因此他的媒體觀點也成為美國政府制訂外交傳播政策的參考,從而也間接地影響了其他國家的傳播政策,其主要媒體觀點集中在《失去控制:21世紀前夕的全球混亂》著作中。
布熱津斯基是站在一個政治家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的,而且他的出發點是維護美國利益,考察的是如何使美國在全球繼續起一種“催化作用”。他認為,美國和西歐電視雖不是所有的內容都令人生厭,但其內容“逐步地越來越成為感官的、性的和轟動性的以及日益失去控制”卻是不爭之事實。在他看來,電視是萬惡之源、罪魁禍首,電視刺激了全球群眾在物質上的攀比欲望,電視引發了全球范圍內的精神危機。
考慮到布熱津斯基的理論出發點,我們完全可以說他的理論屬于“文化帝國主義”的正向版本,即要求美國媒體在加強自身控制的前提下,在全球市場上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以推進和維護美國的戰略意義。他始終把美國的利益放在人類利益之上,對美國成為全球傳播的樞紐充滿了自信。布熱津斯基一直最擔心的是,由于電視的教唆作用,美國是否會在全球大失控、大混亂中會失去超級大國的地位。
二、教育媒體在重疊而非更替中演進
關于教育媒體形態的演進理論,英尼斯更多的是從政治經濟學視角探討媒介與政治、經濟和知識權力的變化之間的關系;麥克盧漢主要是用文學、心理學的思維和表達方式,考察媒介卷入感官的程度、方式、數量及其導致的心理認知和社會結構的變化;梅羅維茨則是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媒介環境的變化所導致的人們的行為方式和社會角色的變化。麥克盧漢“媒體即人體的延伸”的論點表明,任何媒體是人體的延伸,是人類體外化信息系統功能的更加強大,而任何新媒體是既有舊媒體的補足性延伸。但麥氏的理論有明顯的技術導致媒體形態更替,從而導致社會更替的痕跡,他的理論似乎只注意了媒體發展中的技術因素,這顯然是不夠的。
但是,無論是新媒介還是舊媒介,都要做到“媒介生態平衡”,這是媒介環境學派研究的共同目的。美國學者杰克·富勒認為,每一種媒介都有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它也會將這些強加在所攜帶的訊息上。新媒介通常并不會消滅舊媒介,他們只是將舊媒介推到它們具有相對優勢的領域。應該說,杰克·富勒的觀點似乎比麥氏的觀點更合邏輯,但他的理論也具有明顯學術視野狹隘的局限,關注的重點僅僅是媒體之間的競爭,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如環境的制約等。羅杰·菲德勒則認為,傳播媒介的形態變化,通常是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競爭和政治壓力,以及社會和技術革新的復雜相互作用引起的。他的論點既考慮了媒體發展的環境因素,也兼顧了媒體發展的宏觀和微觀層次,理論觀點具有一定的完備性。
教育媒體的發展歷史,是教育媒體類型不斷豐富、功能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是社會教育信息系統日趨發達的過程。從教育媒體的發展歷史分析,教育傳播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口語媒體階段。是教育傳播活動的第一個發展階段,從教育的角度分析,這一階段使人類與動物相區別、使人類逐步社會化的過程;(2)文字媒體階段。文字媒體大大加速了人類體外化媒體的發展,克服了口語媒體受傳輸距離限制、單純依賴記憶力的不足,文字媒體大大突破了教育傳播的時空限制,大大加速了人類體外化教育傳播媒體的進程;(3)印刷媒體階段。文字出現后,人類經歷了很長的手抄階段。如果說手抄傳播階段手工式、作坊式的信息生產,那么印刷則使信息的生產實現了規模化、市場化、工業化,人類的教育傳播能力大大增強;(4)電子媒體階段。電子媒體使教育傳播發生了質的飛躍,它帶來的變革不僅僅是時間和速度上的突破,它的里程碑意義主要是形成了人類體外化的聲音信息系統和體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統。電子媒體階段發生了三級跳,即又經歷了廣播媒體階段、電視媒體階段和網絡媒體階段。任何一種教育媒體登上教育傳播舞臺后,都沒有退出過教育傳播的舞臺,即便是在網絡媒體階段,口語也依然是人類最基本、最常用、最靈活的傳播手段。新教育媒體往往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在內容和形式上借鑒并沿襲舊的教育媒體,而新的教育媒體相對獨立后,又以某種方式對舊的教育媒體產生巨大的沖擊。教育媒體是在相互重疊而非更替中不斷演進的。
三、教育媒體在新問題與新規則中發展
結合媒體發展變化及在媒介歷史中媒介理論作用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媒體的發展問題,微觀上主要涉及教育教學的問題,宏觀上又與人類文化的傳承密切相關。與人類傳播媒體相比較,教育媒體的發展,則面臨的是新問題,需要遵循的是新規則。
1.教育媒體的時空偏倚特性
(1)教育媒體從偏倚時間向偏倚空間發展。教育媒體的發展演進,是由質地較重向質地較輕、由偏倚時間向偏倚空間發展的。口語媒體的教育教學應用,人們主要學習方式還是口耳相傳,這是人類教育的遠古時代特征:文字媒體出現
后,手抄方式在教育教學普遍應用,使人類的教育出現了讀寫訓練;教學中使用教科書、粉筆、黑板等媒體,彰顯了人類傳統教育的巨大魅力;19世紀末以來介入教育領域的電子媒體,如廣播、錄音、幻燈、投影、電影、電視、計算機、網絡等,具有從偏倚時間向偏倚空間發展的明顯趨勢,為教育的更廣范圍、更深領域的擴展提供了可能。
(2)偏倚空間的教育媒體使教育更具大眾化。在教育媒體的發展中,偏倚空間的教育媒體有著獨特的跨越空間能力,不同時期出現了紙質教育媒體、廣播教育媒體、電視教育媒體、網絡教育媒體四大教育媒體形式,她們分別開啟了人類教育某種獨特形態,即遠程教育的方式。偏倚空間的四大教育媒體形式也區分了遠程教育發展的四個階段,即函授教育、廣播教育、電視教育、網絡教育。尤其是網絡教育,主要是網絡遠程教育(也可叫做現代遠程教育),它變革了傳統的教育方式與手段,變革了教育系統的各個要素關系,使人類產生了新的教育教學方式,人們可以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應用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構建新型的學習模式,使數字化學習已經成為了可能。
(3)偏倚時間的教育媒體應與偏倚空間的教育媒體優勢互補。教育媒體有明顯的從偏倚時間的教育媒體向偏倚空間的教育媒體發展的趨勢。各種教育媒體都有其自身的優勢,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一種媒體的優勢往往彌補了另外一種媒體的缺陷,萬能的教育媒體是不存在的。偏倚時間的教育媒體記錄的信息更具持久化、直觀化,學習者不需要具備專業的信息技術能力,可以方便獲取信息,非常適合直觀形象化的教育教學。偏倚空間的教育媒體有更好的時空表達能力,可以彌補偏倚時間的教育媒體在時空信息表達能力上的不足,可以使抽象的、傳統手段難以實現的教育教學更加形象化。因此,教育媒體雖然有從偏倚時間向偏倚空間發展變化的趨勢,但教育教學中應選擇適合教育內容、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的教育媒體,組合使用多種媒體,往往比使用單一媒體效果好,教學中應使偏倚時間的教育媒體與偏倚空間的教育媒體恰當結合。
2.教育媒體的延伸擴張特性
教育媒體是教育內容的延伸,教育傳播則是教育思想的擴張。從麥氏的著作中能夠看出,他的學術觀點受到了英尼斯的深刻影響。英尼斯認為,媒體是人類思維的延伸,而傳播就是思想的擴張。很顯然,麥氏“媒體是人體延伸”的論斷,其理論觀點來源是英尼斯關于“媒體是人類思維延伸”的論斷。教育媒體承載了教育內容,而教育傳播是必須要借助教育媒體來實現,教育媒體延伸了教育教學內容,結合麥氏“媒體即訊息”的觀點,可以認為,教育媒體就是教育內容的延伸,而教育傳播恰恰就是教育思想的擴展與延伸。
3.教育媒體的情境偏倚特性
(1)獨特的教育情境形成了獨特的教育信息系統。教育傳播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實現的,在獨特的教育情境中,教育傳播則形成了獨特的教育信息系統。某種特定形式的教學傳播會形成一定的教學信息系統,系統中的各素都承擔有一定的任務、扮演一定的角色,以適應特定教學情境中的信息系統對角色功能的期待,從而保證教育傳播系統整體功能的更好發揮。不同的教學傳播會形成不同的教學信息系統,特定的教學情境保證了其教學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可以認為,獨特的教育情境會形成了獨特的教育信息系統。
(2)現代教育媒體可以促成不同教育情境的融合。在特定情境中的教學傳播,會形成特定的教學信息系統。電子媒體具有明顯的跨時空控制能力,可以形成跨越時空的教學信息系統,彌補教學傳播信息系統單一性的缺陷,從而促成不同教育情境的融合。電子媒體可以使教育情境得到擴展與延伸,組合不同的教育情境,發揮不同教育情境的長處,為學習者提供跨越時空的多種學習方式,以更好地服務于學習者的學習。
4.教育媒體是否將失去了控制
電子媒體介入教育領域后,尤其是計算機網絡媒體,引發了教育傳播的巨大變革,教育傳播觀念發生了變化,教育傳播要素關系發生變化,教育傳播方式由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傳播方式變成了多對一或多對多的學習方式,網絡媒體提供的教育教學信息資源也越來越豐富,極大地方便了學習者。人們不禁要問,信息時代的教育媒體是否將失去控制了呢?不可否認,當今網絡教育信息資源在人們學習生活中占有的比例越來越大,獨立于網絡教育信息資源的數字化學習、自主學習也可以得到很好實現。盡管網絡媒體的功能日趨強大,然而網絡教育媒體也只是一種工具手段,網絡是由人來管理維護的,網絡教育信息資源是由教育者來提供與完善的,教育媒體(包括網絡教育媒體)現在沒有失去控制,將來也不會失去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