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福 劉大勇
作者簡介:A蔡惠福(1952- ),男,江蘇揚中人,南京政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軍事新聞傳播;劉大勇(1977- ),男,河北承德人,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軍事新聞傳播。
摘 要:沒有核心價值觀的強勢而有效傳播,不可能成為世界文化強國。搞好核心價值觀對外傳播,是中華文化贏得世界地位的根本性需求;高度文化自信和價值自信是對外傳播核心價值觀的前提;傳播核心價值觀,是向世界說明闡釋,爭取獲得認同和理解;必須善于用中國道理豐富世界通行的價值概念的內涵,糾正片面和偏見;要尊重傳播規律,創新傳播方法,提高核心價值傳播的親和力和有效性。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對外傳播;文化“走出去”戰略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12)03-0080-05
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加強文化對外傳播,搞好文化對外交流,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沒有廣泛而深刻的世界性影響,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文化強國,而能否有效地搞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則直接影響著文化“走出去”的水平和效果。如何改進和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明確傳播目標,把握傳播原則,優化傳播方式,提高傳播效益,這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實現文化強國偉大目標亟需研究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搞好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是中華文化贏得世界地位的根本性要求
搞好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對于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性,是由核心價值觀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決定的。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凝結和貫穿其中的最深層的內核和精髓,這就是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價值的“魂”,它與承載文化精神價值的物質基礎和傳播形態這一文化之“體”構成文化的有機統一體。若無文化之“體”的強健多姿,文化之“魂”再崇高再偉大,也難以廣泛傳播。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夠強勁地滲入我國思想文化領域和日常生活之中,構成一定的威脅和挑戰,與他們的文化之“體”處于明顯強勢地位有相當的關系。然而,相對于“體”而言,“魂”對文化的生命力更具決定性的影響。在“魂”與“體”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作用過程中,“魂”始終是帶根本性和決定性的,它像物種的基因一樣,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的方向,關乎文化功能的實現。所以,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各項工作,都必須全面彰顯這個“魂”,全力服務這個“魂”。中華文化的智慧和活力,更多的抑或主要地就體現核心價值觀上。源于五千年文明又在百年來風云激蕩中經過中國共產黨人歷史實踐中升華的核心價值觀,將中華文化的精華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內在地結合在一起,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思想抱負追求,深深滲透并外化在我們的制度、精神和行為之中,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追求人和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精神旨歸和動力之源。對外傳播中華文化,就必須把核心價值觀這個“魂”突出出來。
對外傳播中華文化,重要目的在于讓世界認識理解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化,認識理解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貢獻,認識理解中國人民對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選擇。要實現這一目的,必須十分明確清晰地說清我們的文化內核和精髓,亦即核心價值觀。這樣,世界才能認清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心路歷程,知道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才能向全世界回答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等一系列問題。現在世界各國都感嘆于中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功,并共同認為中國的發展理念和模式正在散發出獨特的魅力。但是卻普遍認識不到或者不愿承認中國秉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其經濟成功和軟實力上升的重要原因,甚至執拗地將中國成功歸因于西方價值觀念和發展模式的“順從”和模仿。在承認我國發展成就的同時,拒絕承認我國核心價值觀在其中的主導作用,就使世界看不到中華文化的內在優勢——特別看不到它巨大的現實優勢,最多只能欣賞一點中華文化的外表之美、歷史之美,這就導致我們的文化進入不了世界的主流,進入不了世界的中心。我國的國際形象之所以很難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在國際舞臺上不能煥發出應有的光彩,與國際社會不理解、不認同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大有關系。
實踐告訴我們,在對外文化傳播中,要打好歷史牌,展示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但卻不能把當下指引我們前進發展的、與燦爛歷史文化一脈相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放在一邊;在意識形態對外傳播中,要秉持韜光養晦的品格,“韜”意識形態之“光”,“養”社會主義中國崛起與發展之“晦”,保持低調,講究方法;但當我們已經發展到今天,需要針對世界的關注向世界說明我們發展的正當性和合理性時,如果一味回避核心價值觀的傳播,不積極作為,就不是正確的態度。核心價值觀的缺席和失語,很容易造成對外文化傳播的碎片化、淺表化,難以讓世界找到中華文化的根系和魂魄,不能讓世界全面地完整地深層次地把握我們的文化;同時,也會導致對外文化傳播停留在過去時、歷時態,難以讓世界看到中華文化當下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這樣的文化傳播,終難使中華文化贏得世界地位,得到世界的認同、理解和尊重。
在這一點上,倒是很需要向美國等西方一些國家學習。他們在對外文化傳播交流中,不僅從不回避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而且不遺余力,可謂全方位、全領域、多形式、多渠道地下足了功夫。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苦心經營了一流的超強的傳播能力,其目的并不是娛樂全國或是服務全球,而在于對他們的意識形態核心價值觀的強力推介與滲透,讓全球受眾在共享他們服務的同時,“共享”他們的核心價值觀。他們比我們更重視文化之“魂”的傳揚。世界文化的競爭與較量更多的是核心價值的競爭和較量,所謂維護文化安全最核心的是保證核心價值觀的安全。西方文化侵蝕滲透,根本指向就是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主要目的就是消解顛覆,用他們的價值觀取而代之。為了維護核心價值的安全,并進而維護文化的安全,一方面,要繼續大力加強核心價值觀建設,爭取實現榜樣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強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擴大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觀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二、高度自信是搞好核心價值觀對外傳播的基礎
積極主動、卓有成效地對外傳播核心價值觀,必須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自信。只有對自己的價值觀具備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定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在對外傳播中才會有足夠的底氣,即使遇到暫時的困難和障礙,也能堅定不移,堅持不懈。
在對待我們的核心價值觀的態度上伴隨著民族興衰、國運沉浮,時常會出現“自卑自棄”和“自大自傲”兩種傾向?!白源笞园痢笔菦]有道理的,“自卑自棄”更無必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包含的核心價值觀,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深追求,蘊藏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深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不僅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獨特的貢獻,得到過全世界的尊敬。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事業中,忠實地繼承了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精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新的覺醒、新的實踐、新的創造中形成了嶄新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這一核心價值觀引領之下,創建了適應經濟、社會、政治、科技發展的中國模式,找到了適合中國發展的中國道路。西方許多政治家和學者都認為,中國的發展和崛起,不只是一個經濟奇跡的誕生,也不只是表現在經濟總量的提升、社會財富的增加方面,它必然也是一個巨大的精神事件,包涵了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制度安排的系統支持。中國經濟的成功,也是意識形態的成功和政治制度的成功。改革開放三十余年所以能使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正是核心價值觀給力的結果。所以,若干年前提出“歷史終結論”的學者弗朗西斯?福山修正了他的觀點,說:“歷史終結論還是有待于進一步推敲和完善,人類思想寶庫需要為中國留下一席之地。”這些都說明,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中所蘊含的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動員力和創新力。
中國要真正成為世界上的文化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所取得的成就畢竟屬于發展進步的階段性成果,只有到了我國的全面發展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時候,我國因為對人類做出巨大的貢獻而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贊賞的時候,我國文化特別是核心價值觀的優勢才能完全顯現出來。
當前,不只是美國,整個西方世界正在危機中掙扎。面對已經持續三年多的金融危機,西方各國普遍復蘇乏力,束手無策。在經濟困境的同時,政治也深陷僵局。除了政府支持率逐年下滑,政府領導頻繁更換外,以“占領華爾街”為代表的各種群眾性游行示威帶來的社會動蕩此起彼伏。這一切都說明,經過多年積累,資本主義的矛盾再一次發展到對抗的程度。在這種對抗中,人們進一步看到了西方核心價值觀的種種不足。西方的核心價值觀將自私自利,侵犯別人,統治別人認定為恒久不變的人性,它只強調人在自然和社會中的主體地位,而看不到人同時又是自然和社會的產物,因此,在處理主體與社會及自然的關系時,總是立足于個人欲望的滿足,立足于對他者的占有和征服。當整個社會在這種個人至上的核心價值觀引導下沿著追逐金錢——過度消費——滿足無邊欲求的道路無節制地走到一定地步時,其制度的規范和機制的約束就會沒有力量解決深層次矛盾,從而帶來社會危機。由此看來,說西方的制度和文化已經止于至善,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已經成為人類的最好選擇,其他價值理念已經沒有發展的空間,無論從邏輯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并非如此。這從另一個方面告訴我們,建立對我們核心價值觀的自信有充分的歷史和現實依托。
三、對外傳播核心價值觀重在說明闡釋,旨在世界的認可理解
對外傳播核心價值觀,目的不在于效仿歐美輸出價值理念,或是推廣我們的發展道路。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都具有強烈的內生性和不可復制性,不可能像商品那樣隨意輸出和輸入。加強核心價值觀對外傳播,主要是讓世界正確全面地了解我們,讓他們知道現在的中國到底走的是一條什么道路,真實的中國到底是一個什么樣子,讓他們明白,我們的核心價值觀理念不是什么意識形態的“異類”,而是世界多元文化、多元價值理念之一元,進而消除誤解,化解分歧,減少敵意,贏得世界的信任和信心,以確保我們能在一個相對良好的世界輿論環境中建設發展。因此,對外傳播核心價值觀理念,首先應有的戰略姿態是有理有據地說明解釋。要借助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向世界說明我們的歷史過往,我們的國情國民;說明我們百年來在向東西方學習中的艱難探索;說明我們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價值觀理念而不采用其他的指導思想,為何選擇這條道路而不能走別的道路;進而說明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是源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適應我國國情的唯一正確的思想指導和精神旨歸,是歷史的安排,必然的選擇。正如鄧小平所說:“中國是這么大的國家,我們所做的事是前人沒有做過的。中國有自己的特點,所以我們只能按照中國的實際辦事,別的經驗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搬”[1]。
與此同時,還要向世界說明,我們秉持“和而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天下大同”的多元化包容的原則,認為“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如同宇宙不能只有一種色彩一樣,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種文明、一種社會制度、一種發展模式、一種價值理念”[2],各國有各國的情況,各個民族有各個民族的情況,也不會有什么定于一尊的文化價值。而且,一般來說,各國人民最了解本國的情況,最有資格選擇本國的發展理念,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其長處,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世界文明的組成部分。這就是中國的世界觀。對不同的文明文化,不同的制度安排,應當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在求同存異中學習借鑒,以求共同發展。大家都應以民主的精神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保護世界文化的發展生態,共創人類文化的繁榮,而不應以霸權主義的態度謀求用一個文化形態去征服另一個文化形態,只讓一種文化在世界舞臺上唱“獨角戲”,跳“光桿舞”。
中華民族對其核心價值觀進行了長期的探索總結,以此為精髓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形成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種新的模式,這是對世界的重要貢獻。在這一價值觀指引下我國取得了經濟、社會、科技、教育的快速發展,已使世界收益,包括西方國家都在享受中國發展的“紅利”。世界需要一個繁榮昌盛的中國,中國在西方經濟經歷危機的時刻,依然充當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努力與世界共同攜手,推動世界經濟的復蘇和增長。我們的核心價值觀理念得到承認和尊重。在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陷入困境,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結構性矛盾進一步暴露出來,其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進入困惑和混沌的情況下,西方國家也應該以開放的心態,走出傲慢與偏見,沖破意識形態的禁錮,反省自己的缺陷與不足,理性地分析能從其他國家那里學習什么,提高自我糾錯、自我更新的能力。
四、用中國道理豐富世界通行的價值概念的內涵
對外傳播核心價值觀顯得乏力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沒有掌握價值標準的制定權。這些權利一直被西方國家和媒體掌握和壟斷,尤其是一些基于人類共同利益訴求形成的共同價值,例如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等,其基本含義均由他們賦予。所以,世界上的是非曲直由他們說了算,符合他們的標準,似乎才“文明”、“進步”,不符合他們的標準,便是“異類”。這是非常不合理的,不僅不利于非西方價值觀得到公正客觀地看待,也不利于世界通行價值理念的豐富和完善。為了搞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就要積極主動、針鋒相對地爭奪價值標準的定義權,特別是要對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世界共同價值的涵義,要重新厘定和確認,匡正謬誤,補其不足,還其本來面目。
比如對民主,按照西方的標準,凡是民主必須實行多黨制、三權分立、競選等等,這實際上是將代議制這種實現民主的方式等同于民主本身,是將西方模式的民主看作普選的民主。英國學者赫爾德在《民主與全球秩序》一書中就將民主分為三種文化形態或模式:“首先是直接民主制或參與民主制……第二種是自由主義民主制或代議民主┲啤…第三種是一黨模式為基礎的民主制的文化形態?!保?]赫爾德的觀點提示了民主內涵的多樣性和開放性。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形成于資本主義產生發展過程中的社會矛盾和政治斗爭,是一種在法律上承認和保護公民權利、實行權力制衡與多數決定原則的處理社會矛盾的政治解決方案,但資本主義制度的階級實質決定了它形式與內容、理論與實踐相互脫節、相互對立的矛盾難以克服,金錢政治、集團政治和政治腐敗的制度性缺陷會長期存在。
中國對民主的理解與西方國家就多有不一樣之處,在制度安排及操作機制上有自己的理念和方式。它當然也需要進一步完善,但最重要的機制在于,它能夠形成一個代表社會整體利益的政治核心,政治核心受全民族委托,統籌兼顧各方利益,代表全體人民行使權力,這樣就降低了社會內部不同利益集團之間利益交換成本,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矛盾帶來的內耗,使國家整體利益最大化。保障權利與集中力量的雙重功能構成了當代中國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對于人權同樣如此,多樣化的文化決定了人權觀的多樣性,不一樣的人權觀的旨歸一樣都是維護人的尊嚴。要將中國的民主、人權、自由、法治理念模式用世界聽得懂的話語予以表達,使其進入世界價值觀的多元譜系之中,使世界共同價值觀的內涵多一些“中國道理”、“中國元素”。對核心價值的定義能力影響制約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能力。掌握了定義權,才能享有話語權。
此外,還要著力調整共同價值諸內容的順序安排,根據國情重新確立民主自由等在價值體系中的位置。在中國和許多發展中國家,自由、民主等價值雖然也是十分重要的,絕不應漠視,但并不一定像美國所要求的那樣,排在最優先的位置上。對中國和許多發展中國家而言,比自由、民主更重要或至少同等重要的價值還有和平、發展、和諧、公正、人本等等。要確保這些更優先的價值不受損害。
五、尊重對外傳播規律,創新傳播方法,提高核心價值觀傳播的有效性
在國際傳播總體上仍然是西強我弱的情況下,要有效破解核心價值觀對外傳播的難題,借此推動中華文化真正走向世界,必須在大力加強傳播硬實力建設的同時,悉心研究對外傳播尤其是核心價值觀對外傳播的特點規律,樹立科學的傳播理念,創新傳播方法,適應世界受眾的喜好和需求,提高傳播的有效性。
搞好結合滲透。美國等西方國家傳播其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念時,在運用各種大眾媒介強勢推介的同時,善于搞好結合滲透,或者用藝術的、技術的手段將意識形態價值理念巧妙地包裹起來進行推銷,或者將其附著在物質產品上,讓受眾在消費物質產品時接受影響熏染。在我國形成的一波又一波的美國大片沖擊和麥當勞、肯德基對我國青少年的潛移默化,都是他們傳播價值理念的成功之舉。美國巧妙地將我國花木蘭的故事予以改編,藝術地植入他們的價值理念,再到我國銷售的典型案例,更是極富啟發意義。實踐表明,高調地傳播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搞不好容易引人反感,我們十分需要通過結合滲透的方法,滴水穿石,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因此,要善于把我們的核心價值觀自然地融入到或者粘附于各種文化產品和其他物質產品之中,讓外國受眾在欣賞中華民族文化產品的同時,在享受我們的物質產品的同時,不知不覺地了解并理解我們的核心價值觀。
注重理論推介。核心價值觀的科學性體現在它徹底的理論解釋上。要使我們的核心價值得到世界性認可,既要充分展示巨大的實踐效應,也要強化其理論說服力,把道理講清講透,講得人家心服口服,才能贏得理解和認同。為了搞好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一方面,要加強理論研究,針對西方一些國家對我核心價值觀的陌生和誤讀誤解乃至貶損攻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站在全球文明的高處,從歷史和現實的結合上,拿出一批世界水平的理論學術成果,培養一批世界級理論大家學術大師,強有力地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合理性,以及它的世界意義,從理論上和邏輯上牢固地奠定其地位。馬克思曾經說過:德國之所以能夠成為萊茵河彼岸的那些先于德國開始現代國家建設的國家理論上的“良心”,并不是因為德國現代國家建設的具體實踐有多大的發展,而是德國擁有很強的理論抽象和建構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過各種學術理論平臺,比如參加國際性論壇,組織著名學者出國訪問,積極開展世界性的學術理論交流,與世界一流學者開展對話,讓世界人文社會科學界有更多的中國的聲音;舉辦國際性的學術交流研討活動,從理論層面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
拓寬傳播渠道。對外傳播核心價值觀應當多形式、多渠道,除了發揮各類大眾傳媒的功用,在海外舉辦孔子學院、文化交流中心和經常不斷地文藝演出、藝術展覽之外,還要進一步挖掘公共外交的潛力,發揮公共外交在傳播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在這方面,我們有過十分成功的先例,當年的兵乓外交,曾經起到了小球轉動大球的效用?,F在,可供利用的資源更多了,渠道更廣了,要積極開發,科學使用,賦予其傳播核心價值觀的功能和任務,以形成多管齊下、各方協力的共同傳播效應。前些時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中國形象廣告播放后,盡管出現了一些不同反映,但畢竟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只要我們不斷總結提高,遵循規律,善于創新,是能夠搞得更好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興媒體快速發展的形勢下,要加強對網絡社交媒體的融入和運用,以社交媒體特有的傳播形式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展示和介紹,在感性層面營造對我們核心價值觀的好感和認同。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9.
[2]江澤民.江澤民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0.
[3]赫爾德.民主與全球秩序:從現代國家到世界主義治理[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3:5.
責任編輯:黃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