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雙
摘 要:馬克思的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揭示了社會生產協調發展的內在關系,擴大再生產則是再生產理論的核心,它對社會生產的諸多內容都有指導作用。近期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提出,是為了加強農業生產的真實體現。農田水利建設的意義重大,可以改善土壤、植樹造林、增加農業生產水資源等,這些都為農業部門的擴大再生產準備了條件。因此,馬克思擴大再生產理論與農田水利建設的耦合性正體現在其中。
關鍵詞:擴大再生產;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生產率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8—0034—02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提出加快水利改革的重大舉措,認為“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不僅事關農業農村發展,而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僅關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系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1]。馬克思擴大再生產理論包含的外延式擴大再生產與內含式擴大再生產是關于生產的,而農田水利建設作為農業生產的基礎工程,二者在某種程度上具有耦合性。
一、馬克思擴大再生產理論概述
馬克思擴大再生產理論,就是生產規模比原來擴大的再生產。具體來講,就是社會生產的新產品除了用于補償已消耗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外,還有多余的部分用于擴大生產的規模。馬克思把擴大再生產分為外延的擴大再生產和內含的擴大再生產兩種類型:“如果生產場所擴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擴大;如果生產資料的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內含上擴大。”[2]
1.外延性擴大再生產。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是在生產技術、勞動效率和生產要素(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質量不變的情況下,依靠增加生產要素數量以及擴大生產場所來擴大生產規模。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信息和企業家等,勞動力代表的人口資源以及土地代表的土壤和耕地面積,對于再生產是核心的元素。而擴大再生產的場所,就農業生產來說,可以定位于環境條件如氣候、水和土地等。
2.內含型擴大再生產。內含型的擴大再生產是通過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而實現的擴大再生產。就是在廠房、機器設備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數量不增加的情況下,主要是通過技術進步、加強管理、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等方法,使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可以從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著手。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道路、農田水利建設以及有關生產的流通場所等。
二、馬克思擴大再生產理論與農田水利建設的耦合
1.開展農田水利建設能夠實現農業的外延性擴大再生產。實現農業的外延擴大再生產,即依靠增加農業用地面積來擴大農業再生產,是發展農業的重要途徑之一。要使農業用地得以增加,就必須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在中國,強調通過農田基本建設擴大農業用地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人口增長過快和耕地減少的趨勢,尚未有效控制。農業生產的規模受耕地面積的直接約束,通過擴大耕地面積的途徑擴大農業生產規模的潛力尚存。近年來,由于加強土地管理、減少耕地占用,但仍以每年500萬畝的速度在減少,人均耕地、人均糧食占有數也在下降。其次,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并沒有減少對糧食的需求。因此,為了緩解中國糧食和整個農產品的供求矛盾,實現中國農業和農村工作發展的戰略目標,我們必須在努力提高土地生產率的同時,通過開展和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努力擴大農業用地面積,以實現農業再生產的外延性擴大。
2.開展農田水利建設能夠實現農業的內含性擴大再生產。農田基本建設實行改良和改造土壤,興建和維修水利工程設施,植樹造林。從而實現以提高土地生產率為目的的農業再生產的內涵性擴大。“通過人力改變和適應自然條件,以便農業擴大再生產。”[3]農田基本建設之所以能夠提高土地生產率,是由農業生產本身的特點決定的。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僅具有人的經濟再生產過程,而且具有動、植物的自然再生產過程。因此,人們如要增加農業的生產成果,就必須提高和增強動、植物的自然生產力。只有動、植物個體的產出量提高了,土地生產率——單位面積產量才會提高。
人的經濟再生產強化動、植物的自然再生產,是通過兩條途徑來實現的。第一條途徑,是改造動、植物本身的性狀和品質。第二條途徑,是改善動、植物生長、發育、繁殖所必需的外部條件。通過農田基本建設就能改善動、植物生長、發育、繁殖的外部條件,為動、植物優良性狀與品質的形成和保持創建相宜的環境。第一,農田基本建設可以改良和改造土壤。現代農業生產手段的應用和現代農業科技措施的實施創造與之適應的基礎條件。第二,農田水利建設可以創建一個良好的水利條件。在農田基本建設的內容中,有一項是興建和維修水利排灌工程設施,另一項是植樹造林。而這兩個方面,都是農田基本建設的內容。
綜上所述,開展和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對增強動、植物的自然生產力具有重大作用,對提高動、植物的自然生產率具有重大作用,對提高土地生產率、實現農業再生產的內含性擴大再生產具有重大作用。
3.開展農田水利建設有利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的勞動生產的能力,在農業上有一個特點,就是人的勞動生產能力的大小不僅取決于勞動者本身的素質,而且還取決于勞動者勞動生產勞動的外部自然條件。人在優良的自然條件下進行生產勞動,其勞動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會相對地高些。因此,在農業上,人的勞動生產率就不僅是勞動的社會生產率,而且還包含勞動的自然生產率。農業勞動的社會生產率加上農業勞動的自然生產率,才是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整體。馬克思說:“在農業中(采礦業中也一樣),問題不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率,而且還有由勞動的自然條件決定的勞動的自然生產率。”[4] 只要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就會有較高的勞動的自然生產率。同一個勞動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從事生產勞動所取得的勞動生產率的差別,就是勞動的自然生產率的差別。
開展和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能夠改善土壤、水利等基礎設施,從而改善勞動者勞動的自然條件。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得以改善,又為更好地利用陽光、氣溫、風雨等自然力提供了便利。其結果,必然是農業勞動者勞動的自然生產率的提高。由于勞動的自然生產率是勞動生產率整體的構成部分,因而必然提高農業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同時,由于陽光、氣溫、風雨等自然力是沒有價值的,利用這一類自然力可以“不費分文”,因此,農業勞動的自然生產率提高之后,不僅會提高農業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使農業勞動者在支出相同勞動量的情況下能夠獲得更多的勞動產品,而且還會因更好地利用自然力而降低勞動產品的成本和價值[5]。
三、積極推進農田水利建設,增強農業的擴大再生產
1.大力改造荒灘鹽堿地,鼓勵植樹造林。農田水利建設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而涉及增減農用地面積的內容可以包含平整土地、改造荒灘鹽堿地和植樹造林。平整土地是農田水利建設的基礎,只有平整的土地才能滿足農作物吸收水分,也能大力發展水稻種植。中國大量存在的荒灘和鹽堿地多數是由于水資源不足造成的,如果把這些土地利用起來,通過農田水利建設把他們改造成農用地,對耕地面積的增加將有巨大作用。而植樹造林是一項緩慢的工程,但它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特點更加重要。因此,大力鼓勵植樹造林是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的間接方式。
2.適度控制人口,提高文化素質。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人口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優生優育等措施適當的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使他們在合理的范圍之內,這也是為了糧食安全、國家和社會安全方面的保護。提高文化素質、特別是廣大農村農民的文化素質至關重要。文化素質的提高可以使他們認識到農田水利建設的重要性,也可以使他們在農田水利建設中積極性提高。提高文化素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大力提高受教育年限,或者開展農民再教育。
3.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十一五”期間,中國水利總投入約7 000億元,是“十五”期間的1.93倍,2006—2010年累計安排中央財政小農項目專項資金169億元[6]。可見國家對農田水利建設投資的足夠重視。農業基礎建設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而作為一種準公共產品,農業基礎設施的主體投入還應當是國家政府層面。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后,中央決定未來將投入萬億元到農田水利建設當中,而地方政府也從稅收中預留一部分資金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增減投資是保障農田水利建設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根本,而在具體的落實的過程中仍然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撐。
4.加強農業科技投入,提高自然生產率。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的戰略性決定,這又從基礎上保障了農業生產的延續性和生產效率。傳統的農業生產已經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的需要,而粗陋的農田水利建設方式也不能適應高標準農業生產的需要。因而,加強農業科技投入,就是在農作物的種業、農業機械、農田水利建設規劃等方面增加科技含量,使農作物的自然生產率得以提高,從而提高農業擴大再生產的基礎性元素。農業科技投入的高低,所依賴的主體仍然是政府。
參考文獻:
[1]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EB/O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01/30/nw.
D110000renmrb_20110130_2—01.htm?div=—1.
[2]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第8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3]周誠.“農業解困律”概論[J].中國農村經濟,2010,(3):9.
[4]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64.
[5]鄭景驥.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經濟學意義[J].財經科學,1992,(2):7.
[6]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0—2011)[M].北京:社會
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209.[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