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紅
摘要: 教書不能不讀書。讀書,消減了教書生涯的單調與寂寞,使教書成為展示自己人生風采的舞臺。教書,因讀書而更具活力,更具魅力。
關鍵詞: 語文教師教書讀書
很多老師自從畢業做老師之后,便與讀書無緣了。在他們看來,讀書已是學生時代的事,與教書沒有多大關系,從此疏懶,致使自己的教書成了無源之水而陷入困境,這種人為的割裂,束縛了老師的創造能力,制約了老師的發展,最終使老師變得平庸,這是極大的損失。
所以,一個以教書為生命的老師,他應該是一個不放棄讀書的老師,是能將讀書與教書緊密相結合從而讀教相長的老師。這里我將具體闡述教書與讀書的密切關系。
一、讀書,可以守護教育這片凈土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難免物欲橫流,誘惑重重,這個時候,人是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教師,在這一特殊的變化的時代,也難免被卷入時代的潮流中,而使教育這條孤船在風雨中有些飄搖。作為教育的干將,很多老師,因為沒有靈魂精神的定位漸漸迷失了自己,喪失了一個教師應具備的為人師表的品質。據有關專家調查,現在的教師80%以上存在著心理障礙,這是一個多么令人震驚的事實。
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老師應該怎樣擺脫這種處境,怎樣尋回失去的自我呢?我認為老師這個時候,應該要有點哲學家的智慧,站在時代的高度,把握教師生活的本質,找回迷失的自我,從而不斷地超越自我,還我們一個安寧的心境,守護我們教書這塊凈土。
而哲學家的智慧不是天生的,其很大程度來源于對書的探尋。通過博覽群書,洞悉人生的本質,從而悟出人生的真諦,學會于繁雜浮躁中保持平淡的心境,這樣教師的心胸才會開闊,正如杜甫所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想有這樣的心胸,這樣的人生態度,教師又怎么會浮躁不安,又怎么會抵制不了種種的誘惑?
所以說,讀書可以讓教師多做精神的呼吸,凈化我們的靈魂,從而固守我們這塊凈土,面對生活的種種誘惑能坐看云起云落,豈不灑脫。
二、讀書,可使教書更具魅力
一個飽讀詩書的人,受書的熏陶,而自身變得更具魅力,他的一言一行,一顧一盼,無不包含著一種情致,這樣的語文教師才能使教學更具魅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讀書可以養情。文學是情感的藝術,文學的殿堂包容著人類豐富的情感,而對語文老師來說,情感是教學的生命,沒有情感的教學是蒼白的。教學是老師與學生間心靈的溝通,而溝通的有效基礎則是可以感知的情感。因情感而產生共鳴,因共鳴而產生感染,知識思想方得以傳遞。所有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他必定是一個情感豐富的老師,而情感豐富與深化,這又依賴于讀書的體驗。讀書可以人生的體驗,也可以細膩深化的人的情感,使老師變成一個更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人,這對于教書來說,可以用噴涌的激情來激活每一次教學,豈不美哉?
其次,讀書可能增添老師的人格魅力。讀書可以養氣,這種浩然正氣,正是新時代中老師所需要的。在書的熏陶下,我們的品格會不斷提升,從而培養出一種內在的氣質,歷練出一種堅忍的意志,這絕對是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讀書,可以深化老師的思想,從而使教學閃爍著睿智的火花;讀書,能點石成金,從一般的整理中引申出深刻的思想,使課堂閃爍著理性的思想之光,從而提升了課堂的品位。
另外,讀書還可以增長人的智慧,培養教師的創新能力及課堂應變能力。作為新時代的老師要將單一的傳統課堂擴展為多元化的課堂,就要求老師有淵博的知識,引導學生多角度探究課文。所以說沒有高層次的閱讀,就沒有高水平的教學。比如,教游記一類的課文,我原本不喜歡讀游記的,受游歷的束縛,自己都覺得索然無味,何以能使學生覺得饒有情趣?后來,我搜集大量古今中外的名家游記集中閱讀品味,慢慢地體會到了游記內在魅力。并且在閱讀的過程中,做到感性、具體地把握游記的美及其傳情達意的特點。所以,講起課來也就得心應手,意趣盎然了。讓自己,也讓學生產生了一種身臨其境之感,獲得了美的體驗。
所以,讀書讓我的課堂增色不少,使我的教書更具魅力,讀書給予我的,是一筆無形的財富。
三、教書,是老師讀書最好的實踐
老師教書,當然離不開讀書,正所謂“讀書破萬卷,教學如有神。”但作為一個老師而言,讀書是離不開教書的。正如單喜歡教書而不喜歡讀書一樣,單讀書而不喜歡教書也是不可取的。它們都割裂了教書與讀書之間讀教相長的緊密關系。一個喜歡讀書卻不喜歡教書的老師,至少算不上一個優秀的老師。因為教書是讀書的一種實踐,一種思想的升華。
教書作為一種活動,實踐性很強,而讀書側重于內心的感情體驗,側重于理論。教書與讀書的結合,就意味著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又相得益彰。
兵家有“紙上談兵”的說法,這種理論與實踐的脫離形象,同樣也表現在教育上。如果一個專門搞教育理論的專家,從不從教學的實際著眼,那也只不過是閉門造車罷了。反過來,理論研究卻能因教學實踐而凸顯其價值。當前中國的教育理論可謂不少,而在實際的教學中能產生巨大效果的卻不多。在社會上,我們總強調醫生要實踐,孰不知老師的實踐意義更大。因為醫生實踐的對象是病并非人,而老師的實踐對象卻是活生生的人。人是復雜難以把握的。有人說,教學只不過是一項簡單的活動而已,目標明確,內容單一,孰不知,教學因實踐對象是人而變得富于變化。所以,教書,作為讀書的實踐,非常重要。讀好書,并不一定表明教師一定能教好書。要想將讀的成果轉化為教的成果,還真不是一件易事。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朱自清的《背影》,它以平實顯示真情,我們雖讀得懂,也能感受到文中的真情,但要將這份真情表達出來,讓學生產生共鳴,并非易事,教師懂了,不代表學生懂了,但通過教書能使讀書的體驗更深入。教完《背影》后我們會發現,自己對課文的把握深得多了。因為通過教學實踐,教師自己的真情與文中作者的真情,與學生的真情體驗都會互相感染,融為一體了。
綜上所述,新時代的語文老師,為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理應將教書與讀書結合起來,在認真教學的同時,多抽出時間來,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