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夢情
摘要: 本文以韓國語中后綴被動句的句子結構及由“”派生的被動詞為研究對象,整合分析后綴被動句的句式類型及被動詞的分類,對韓國語后綴被動句學習疑難點進行歸納分析,整體把握韓國語后綴被動句。
關鍵詞: 韓國語后綴被動句被動詞
在韓國語中,被動句是由主語本身承受謂語執行動作的句子,即由受事者充當主語的句子。被動句根據其形式可分為長型被動句和短型被動句。短型被動句中以通過添加后綴形成被動句的形式最為典型。本研究組通過對國內多所高校韓語專業學生及網絡上韓語學習者開展問卷調查,調查發現受調查者中42%的學習者認為韓國語后綴被動句的學習十分困難,無法正確掌握及靈活運用后綴被動句,35%的學習者認為后綴被動句中助詞的使用容易被混淆,44%的學習者認為由“”派生的被動詞變化規律難循,難以記憶。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將從后綴被動句的句子結構及被動詞兩方面展開論述。
一、 被動句的句子結構
韓國語中,被動句的句子結構基本有以下三種。
1.主語(動作承受者)+謂語(被動詞)
以上例句中“ ”,“ ”分別為承受動作“”,“”的對象,是直接受事者,“”,“”則為被執行的動作,故要使用其被動型“ ”,“”。
2. 主語(動作承受者)+關聯狀語(動作執行者+副詞格助詞 )+謂語(被動詞)
以上例句中,“ ”,“ ”,“”皆為承受動作“”,“”,以及“”的對象,“”,“”,“ ”則為“ ”,“”,“”的被動型。與1中的例句相比,2中多了關聯狀語這一結構。在關聯狀語中,動作的執行者,即施事者后的副格助詞也因施事者的性質變化而變化。當施事者為非活動體名詞時,其后應使用副詞格助詞“”或“ ”;當施事者為活動體名詞時, 其后則使用助詞“”或慣用形式“”。
3. 主語(動作承受者)+關聯狀語(動作執行者+副詞格助詞 )+賓語(直接受支配的客體)+謂語(被動詞)
以上例句中,受事者均為“”,施事者分別為“”和“”,直接受支配的客體則為“ ”,“”。此時,受支配的客體必為屬于受事者身體的一部分或其所有物。與此同時,作為賓語的“ ”,“”后應加賓格助詞“”。此處的賓格助詞“ ”看似與被動詞皆為自動詞這一概念相悖,其實不然。許多學習者正是在此處常出現被動句中助詞混用的狀況,只要分清句子成分就能正確使用助詞。
二、 由“”派生的被動詞
調查顯示,大部分韓國語學習者都認為在后綴被動句中,對被動詞的把握較為困難。這是由于后綴被動詞的變化規律難循,記憶起來十分吃力。根據這種現狀,本文從被動詞的構成方式、被動使動詞同形、不能添加被動后綴的動詞這三點展開論述。
1. 被動詞的構成方式
韓國語中,只有他動詞詞干后可加被動后綴“
”,如:
2.被動使動詞同形
在韓國語中存在被動、使動同形的現象。如:“
”等。這些動詞既是被動詞又是使動詞,這種同形現象導致許多學習者混淆了被動句和使動句。但如仔細分析句子,被動句和使動句還是不難區分的。
(被動句)
(使動句)
(被動句)
(使動句)
在和的例句①中“ ”和“ ”均為被動詞, 和 的例句②中,兩者皆為使動詞。在例句 ①中,“”為主語,為動作承受者,“ ”為動作執行者,“ ”為被動詞。但若把①中的“ ”理解為使動詞,例句①理解為使動句的話,不僅句義不符合邏輯,而且句子缺少賓語,成分缺失。同理,分析 中例句②,“ ”為動作執行者,“”為直接受支配的客體,即賓語,而“ ”則為使動詞。倘若將“ ”理解為被動詞,句子就缺少主語,直接受支配的客體,即賓語的所屬性不明,與后綴被動句中直接受支配的客體應屬于動作執行者的一部分或屬于動作執行者這一概念相違背。因此,辨別句子為使動句或被動句應從句子成分、結構及其句義等幾方面進行把握。
3. 不能添加后綴派生為被動詞的情況
在韓國語中,并不是所有的他動詞詞干后都能添加被動后綴派生為被動詞,這類他動詞可以分為以下六類。
(1)表授予類動詞:
(2)表受惠類動詞:
(3)表對稱類動詞:
(4)表心理活動類動詞:
(5)詞干元音以“ ”結尾的部分動詞:
(6)以“”結尾的動詞:
在韓國語的被動句學習中,應重點把握句式結構,重點分析能動句轉化為被動句的句式變化過程,歸納整理由“”派生的被動詞,尋找詞干后所添加后綴種類的規律。被動句的學習在韓國語的學習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靈活運用韓國語被動句,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可以舉一反三,運用到韓國語的學習中。通過調查研究,分析韓國語的被動句的成分、句式結構及被動詞的運用,可以達到靈活運用被動句,提高韓國語學習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1993 .
[2]李翊燮,李相億,蔡琬.韓國語概論[M].世界圖書出版社,2008.
[3]林叢綱,任曉麗.韓國語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4]宣德五.韓國語基礎語法[M].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
基金項目:渭南師范學院2011年大學生創新項目(11xk021)。
指導教師:崔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