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金節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倡導關注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這不是一句口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然而目前的學校教育仍然以抓教學質量為主,重視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認為成績好的學生就是優秀的學生,殊不知許多成績優異的學生心胸狹隘,以個人為中心,十指不沾陽春水,自以為是目中無人。而在優勝劣汰的環境下,學習差的學生更加缺乏學習的責任意識,成績越來越差,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之一就是學校教育中忽視道德教育和人格的培養,學生沒有對自己行為需要負責的意識。如兩三歲的孩子在吃飯時,大人要追著喂還不肯吃,大人著急以為孩子胃口不好,其實根本不是,事實上孩子不把吃飯當成他自己該做的事;如果大人不急于喂他吃,讓他餓著,那么他一定會自覺地吃,這樣潛意識里他就會覺得吃飯是他自己的事,而不是大人強加于他的。所以,我認為讓學生在體驗中培養學習責任心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一、在課堂中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形成
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異常,更是人性養育的圣殿。課堂教學中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的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指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成了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在牛津小學英語6A第一單元E部分教學時,Mr. Smith看到草地上有一張五元的紙幣,四下看看發現沒有人,于是他便走到草坪上將錢撿起來想占為己有,結果給公園的看守人看到了,讓他罰款十元,原因是草坪上有一個公共標志上寫著:“Keep off the grass.Fine ten yuan.”Mr. Smith得不償失。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范例,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對Mr. Smith行為的看法,有的說:“Mr. Smith不應該將撿到的錢占為己有,撿到的東西要交公”;有的說:“公園是公共場所,他不應該破壞草坪,要保護環境”……接著,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自己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如果以后遇到Mr. Smith這樣的事情那么你會怎么做?將這樣一個看圖排序的教學內容變成一個話題進行談論,不僅讓學生用英語進行實際交際,更讓他們在真實的情境中感受到道德的必要性,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教材料,利用一切機會,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求教師持之以恒才能達到目標。
二、在作業中體驗,關注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作業的質量是體現學生學習態度的重要標準。每次的月考都有檢查作業這一項,從三年級的作業中很明顯地反映學生是否認真地完成。作為起始年級,每位學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為什么短短的一學期有些學生的字母寫得工工整整,而有些學生的字幾乎是草書,這與教師有著推卸不了的責任。俗話說得好:“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對于寫得好的同學,可以將他們的作品貼在學習園地,起到榜樣的作用;寫得不好的學生,不能任由他,教師應對其個別指導,三年級的孩子畢竟小,貪玩,沒有定性,所以老師可以先陪著他,看著他寫,直到有進步。對于這樣的學生我們應該多表揚和鼓勵,用不同的標準評價他的作業,只要有進步就毫不吝嗇地給他打“星”,并把他之前的作業與有進步的作業進行比較,讓他自己體驗成功,當他看著作業本上不斷增加的“星”,他的學習積極性會提高,正確學習習慣的養成也就指日可待了。
三、在家庭中體驗,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責任意識的形成
家庭教育對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心理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農村學校的一名老師,我深深地體會到農村家長教育觀念的不成熟。家長由于個體接受的教育不同,缺乏良好的家教藝術并對學生良好責任心培養意識淡漠,直接導致家庭教育的失敗。有些家長事事包辦,學生的作業沒有帶,學生認為是家長的不對,沒有幫他收拾好書包,孩子的自理能力差。相反有些家庭,父母貪玩,每天回家最多問一句:“作業做好了嗎?”而學習缺乏自覺的學生就不可能完成家庭作業了,當老師與父母聯系時,他們還一臉茫然,以為孩子作業完成了。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B第3單元“Hobbies”時,我讓學生在課后調查好友和家人的愛好,然后用第三人稱單數的形式介紹。這是本單元的知識重點,“愛好”這個話題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是他們感興趣的內容,所以學生都很樂意完成這個任務。在第二天匯報時,有的學生描述:“My father likes playing cards.My mother doesnt like doing housework and cooking.My friend likes reading and growing flowers.”有的學生說:“My father likes playing chess with me.My mother likes cooking and watching TV. My friend and I have the same hobbies.We like drawing and watching TV.”我在肯定他們表達意識清晰、正確的同時,反問:“Do you hope that your father plays cards every day?Do you like doing housework with your mother?”這時學生冷靜地回答:“I hope that my father likes reading newspapers or books.I hope he can stay at home with me in the evenings.”從中不難發現,學生具有一定的判斷和評價能力,認為父母應該對家庭和孩子負責,應該有一些良好的業余愛好,教師可以接著學生的話,引導他們健康地進行課外活動,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正確的判斷。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行動不能以赤裸裸的形式出現在青少年的面前”,只有創造并且經常得到充實的教育人的環境,才能使教育手段收到預期的效果。為此,在“體驗”中進行學生責任心的培養是一種值得探索的教育方法,我們應該為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