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王鵬?關海寧
摘?要:充分利用現代分析儀器、先進多媒體教學設備和實驗室信息化網絡,調整和改革傳統的食品檢驗類理論課和實驗課分軌授課的教學模式,采用“學檢互動”綠色食品檢測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操作培養得以緊密結合。
關鍵詞:綠色食品檢測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TS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0(a)-0173-02
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引發政府監管部門、食品生產企業和消費者對食品檢驗工作的高度重視,綠色食品產業逐漸成為我國食品生產企業和消費者關注的重點。為使學生掌握扎實的綠色食品檢驗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提高學生在綠色食品檢驗實際工作崗位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我們對服務綠色食品產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教學改革和實踐創新工作探索。
1 “學檢互動”培養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綠色食品檢驗內容豐富,包含食品的一般成分分析、有害物質分析、功能性成分分析、包裝成分分析等,為了完成綠色食品檢驗工作,學生所具備的檢驗手段和掌握的實驗技能就顯得格外重要[1]。綠色食品檢驗人才培養涉及食品化學、食品分析與檢驗、食品微生物學、食品衛生學等多門課程,這些課程大多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和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必修課程。綠色食品檢驗人才培養通過將化學、生物學、物理學等的基礎知識運用到食品檢驗領域,要求學生掌握綠色食品作為特殊安全要求商的質量控制及檢驗能力的培養模式。綠色食品檢驗工作崗位是全社會食品安全發展需要的結果,綠色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應當配備專職或者兼職食品安全管理人員,擁有食品安全專業技術人員承任食品加工鏈質量、食品衛生與安全監控、品質管理為主要任務的工作崗位[2]。因此,綠色食品檢驗人才要求培養出的學生不僅要具備完善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擁有過硬的操作技能。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一般都是在教室進行理論課的教學工作,待理論課完成之后,再讓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在教室講授操作技能方面的課時很難講清楚,即使運用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實施教學也很困難,導致學生聽課效果不佳。理論課的效果直接影響學生實驗技能的掌握,學生在理論課上知識掌握不扎實,盲目去做試驗,而實驗教師認為學生已經掌握了理論課的內容,沒時間也認為不必要再全面系統的講解,只是把一些具體的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交代給學生。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主要依據實驗步驟,看一步做一步,當實驗結束也不多思考總結,理論課學習與實驗課實踐明顯脫節。綠色食品檢測人才的培養理論與實踐能力提高是相互依存的,在綠色食品檢驗課程教學中,必須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要進行實驗的操作和印證,通過“學檢互動”式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有感性和理性雙重認識,對食品檢驗知識提高興趣,最終使綠色食品檢驗類課程實現其應有的教學目標。
2 綠色食品檢測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形式
綠色食品檢測人才培養堅持以能力培養為本,參考國家高級食品檢驗工職業能力培養標準,積極與本地企業合作,根據現階段綠色食品檢驗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的需要完成課程的開發與設計,做好相關課程的銜接,統籌考慮和選取教學內容。綠色食品檢驗培養方案中制定新課程教學大綱打破傳統章節限制為契機,將食品檢驗類理論課與實驗課以知識點教學形式合理編排,將理論課教學與實驗教學相輔相成,理論課教材進實驗室,實驗報告進課堂,在實驗室完成作業,有機結合地實施“學檢互動”教學模式。
遵循綠色食品檢驗工作崗的位知識、能力需要和課程特點合理制定教學大綱,設定課堂教學中理論與實踐教學時數之比為1:1,同時開設兩次課程見習教學環節,并制訂相應的教學見習大綱,其中一次時間在校內分析測試中心進行綜合技能訓練,一次在校外相關食品企業見習,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技能。
在綠色食品檢驗教學實施過程中,實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模式,將部分理論課內容與實踐內容有機結合,安排在實驗室現場講授,根據食品行業日趨嚴格的檢測要求,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和調整教學重點,與新檢測工藝、新技術和新方法有效對接。在實驗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檢測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程見習環節赴本地食品企業和食品檢測機構進行檢測現場情景式教學。通過課程實習使學生接觸到綠色食品檢驗的具體運作情況,了解到目前食品理化檢驗的工作現狀以及最新發展動態,對開展綠色食品檢驗的實際工作有更多的感性認識。
3 學檢互動”理論課程教學改革
綠色食品檢驗課堂教學可采用項目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將檢驗原理與方法與實驗操作結合,教學與實踐檢驗結合。注重國家標準測定方法與現代食品分析技術的應用,掌握傳統分析原理,熟悉先進分析儀器的使用。在課堂教學中還應增加學科發展的動態,融入國內外食品安全熱點問題的檢測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擴展學生關注視野[3]。綠色食品檢驗課程教學采用教師主導集中教學與學生分組自學相結合,以學生自主性學習為主,學生自主開展信息收集、計劃制定、做出決策、實施計劃、過程控制、評估結果等學檢結合式教學全過程,通過學生自己的檢驗實踐來培養和提高職業能力。在綠色食品檢驗理論教學過程中,全體學生分肉制品、常規乳制品、嬰幼兒乳粉、糧食、油料、調味料、酒類、蛋類、果蔬、食用菌共10組,每組5~6人,查閱文獻及資料,分別完成各類綠色食品檢驗技術的專題作業,每兩周各組進行匯報和交流1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對作業完成情況和匯報情況進行評分。
4 學檢互動” 實踐課程教學改革
綠色食品檢測過程主要包括樣品交接、檢驗準備、采樣、檢測與測定、檢驗結果分析、測后工作、修驗儀器設備、安全實驗、實驗室管理等過程[4]。綠色食品樣品的處理和檢測原理、檢驗方法不同,上述為綠色食品檢驗實驗的主要教學內容,而檢測儀器設備維護與保養、檢測質量控制與管理等工作則是綠色食品檢驗實驗的輔助教學內容。學生完成理論課學習綠色食品檢測原理、國家標準檢測方法及限量要求的實驗預習與復雜操作實驗觀摩,通過讓學生參與試劑配制、儀器準備等實驗準備工作,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實驗的前后連貫性。教師在實驗課提問檢驗原理、實驗步驟和數據處理方法,演示實驗關鍵步驟,講解儀器使用與注意事項,對優劣實驗操作過程進行影像資料采集并現場點評。學生思維實驗報告要求分組比較數據,對比國家檢測標準,討論總結經驗,教師在理論課上依據實驗數據和錄像點評實驗、利用多媒體講解先進儀器使用和國家標準中其余檢測方法。作業主要實施項目驅動式學習,在實驗室虛擬完成另外一種國家標準檢測方法,并與本實驗方法做比較。
在理論課和實驗課的教學進程安排上要合理安排,在教學進程安排上能做到理論課原理講完,接著就安排實驗課鞏固和加深。在實驗原理講解的時候采用多提問、計分式的考察方式,然后要求學生們在隨后的實驗現象和實驗數據中進一步討論對該理論的認識。理論課上積極主動地結合實驗課內容,引導學生去利用理論知識解釋實驗現象,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思維的獨立性、能動性和創新性,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葛興,鄭燕英,劉京平.食品分析與檢驗課程改革初探[J].天津農學院學報,2003(12):58-60.
[2]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57號,2009.
[3]姚宏亮,楊勇勝.“食品理化檢驗”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0,28:78-79.
[4]化學檢驗工國家職業標準[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