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華
[摘要]“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地理教學中,把激發學生學地理的興趣,作為深化地理教學改革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突破口,更具有重要意義。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地理知識,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關鍵詞]素質教育 興趣 教學效果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是一門兼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性質的基礎課程。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掌握基礎的地理知識,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如何達到掌握這些目標,是對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大教育家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實踐證明,凡是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就要去認識它。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把激發學生學地理的興趣,作為深化地理教學改革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突破口,更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心理學認為:興趣是誘發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的內部動因,基于這一點,我進行了初中地理課興趣教學方面進行了一些小小的嘗試。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經過兩個學年的教學嘗試,證明這種方式對培養初中學生學習地理課的興趣,是很有成效的。
一、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最直接、最活躍的內在動力。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要讓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就必須增強他們的參與意識,誘發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讓學習地理知識成為自身的要求和需要。
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的產生是往往與思維狀況有關,興趣產生于思維,而思維始于問題。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初一開學的第一課,我就對學生說,雖然我們是第一次接觸《地理》這門新學科,但其實我們是在時時刻刻接觸著跟地理有關的事物。學生一聽,陡然就來了興趣,把耳朵豎起來聽了。于是我要求他們舉例說明哪些是我們地理課所要涉及的?要求他們先猜猜看。在地理教學中,若能將課本的知識與我們的生活聯系起來,賦予學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現知識的價值,那么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就能調動起來了。
二、直觀的教學,增加興趣
直觀的教具教學,可以把復雜的地理事物由陌生變熟悉、由難理解變得易掌握,從而增加學習的興趣。比如:在講解《地球的自轉與公轉》時,利用地球儀和電燈進行自轉和公轉的演示,讓學生非常容易地理解了自轉和公轉的特點,它們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再比如講《西雙版納》時,用各種漂亮的圖畫,加以形象生動的描述,給予學生的不再是靜止的畫面,而是動態的擬人化的情景,學生學來有趣,記憶牢固。
給學生上地理景觀錄像課,這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直觀教學。在幫助學生認識了解地理景觀方面,這種課可以起到獨特的效果。這是一般講述式教學無法與之相比的。因為相當多的地理知識本身就以景觀的形式存在。“百聞不如一見”,這樣就把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同時調動起來了,既激發了興趣,又強化了課本知識。如:結合印度地理的學習,以錄像《莫臥爾王朝的建筑》展視世界七大建筑奇跡之一——泰姬陵。她的清新典雅之美,使學生在欣賞伊斯蘭文化與印度文化完美結合的藝術精華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再比如:講《板塊的運動》時,我們可以觀看《東非大裂谷》的錄像,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之美。
三、培養思維能力,鞏固興趣
濃厚持久的學習興趣不能僅憑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斷給自己提出問題,在好學深思中發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注意設疑激思,促進學生理解知識,培養思維能力。如:在講授《海陸的變遷》中“大陸漂移”時,可先提問:“為什么在寒冷的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發現了只有在暖濕環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層、石油等?” “為什么在炎熱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處,卻發現了古代冰川的遺跡?”學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須認真地聽課,積極地思考。再比如:講《珠江三角洲》時,以“假如我是縣委書記”結合我們當地的實際情況,來給我們縣制定一下經濟發展的思路。學生立刻思維被啟動了,興趣也就得以鞏固。
四、聯系實際,發展興趣
學習地理知識的根本目的在于運用。在學習中,只有通過運用,才能體會到地理知識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向更高層次的發展。
比如,在學過《歐洲西部》時,知道歐洲西部的農業主要是畜牧業,而同緯度地區亞洲東部發展的是什么農業呢?同緯度的美國地區又是怎樣的呢?和歐洲西部是不是一樣呢?如果不同,為什么呢?仔細分析一下。再比如:學生看了中央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后問:“在冬天,為什么臺北的緯度比廣州高,卻反而比廣州暖呢?”學生一邊讀圖,一邊回憶過去學過的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便會很快發現答案。
這樣,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了實際的問題,實現了知識的遷移,嘗到了學習的甜頭,極大地調動起他們追求知識的積極性。
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效果,關鍵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調動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這就需要我們的老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經驗,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教學,從而更好地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