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發瓊 牛云宏
一、虛擬經營概述
虛擬經營是指企業在有限的資源供給條件下,組織形式上突破實體化的界限,專注開發、培育企業核心產品、核心業務,將非核心業務領域通過業務外包、特許連鎖、戰略聯盟等形式交予合作伙伴,以此為取得競爭中的最大優勢的一種商務運營模式。
(一)虛擬經營的形式
結合中外企業虛擬經營的實踐及理論界對虛擬經營的研究,可以將虛擬經營的主要形式歸納如下:
1.業務外包。企業按揚長避短、留強去弱的原則精簡組織結構,僅建立或保留關鍵的職能機構,集中力量開展屬于自身強項的業務,而把非強項業務外包出去,讓國內外相對條件好、能力強的專業企業組織去經營,也就是將那些對應的非關鍵的職能機構虛擬化,借用外力即社會優質資源來彌補、整合企業資源,以降低經營成本,增強組織的應變力,爭取市場競爭中的最大優勢。
2.特許連鎖。擁有品牌、技術等優勢的企業實行“強項擴散”,在保留自身全部經營業務的同時,和經過嚴格的選擇與人員培訓的國內外其他企業訂立特許經營合同,有償地授予它們在一定期限、一定范圍內和一定條件下使用該企業的品牌或技術開展經營活動的特權,從而使它們在業務上加盟連鎖經營,成為該企業“虛擬營銷網絡”的成員(盡管它們可以繼續保持原來的獨立企業的地位)。輸出品牌或技術的該企業無需投入大量物質、貨幣資本,無需承擔被許可方經營失敗的直接損失,既能憑知識產權取得可觀的許可使用費收入,又能迅速擴大企業影響,參加連鎖經營的單位越多、經營規模越大,企業的市場地位、市場價值就越高。
3.戰略聯盟。若干企業為實現某一共同的戰略目標,在平等、互信的基礎上建立戰略伙伴關系,達成彼此交換關鍵資源、強項互補、共同開發產品和外市場的協議,由此而形成的一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網絡型企業聯合體就稱戰略聯盟。
(二)虛擬經營發展的必然性
作為一種現代企業經營模式,虛擬經營的發展有其必然性:
第一,虛擬企業靈活的規模、快速多變的經營方式,可以適應新經濟時代小型化生產的要求,是能夠滿足可持續發展條件的一種經營方式。
第二,在新經濟時代,企業應是“組合家具式”的即時組織,它們能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適時組合于一體,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產品。而虛擬企業正是這種“組合式”企業,可以滿足小規模、多品種即時生產的要求。
第三,現代技術有向高精尖發展的趨勢。這使得將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轉化為實用的產品所需的投資增加,風險也隨之加大,采用虛擬經營方式,聯合其他企業共同完成全部管理職能,就是一種非常現實的選擇。
第四,采用虛擬經營方式,與其他企業結成策略聯盟關系,利用市場機制共同完成產品的設計、生產、營銷等管理職能,正好可以順應這一轉化的要求,為節省交易費用創造條件。
二、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特點及存在的障礙
農村富余勞動力是指,在一定的生產水平下,農村實際需要的勞動力數和農村現有勞動力數之差。有兩種表現形式:長年性的富余,即農村長年富余的勞動力;季節性的富余,即農業勞動力在農閑季節有富余勞動時間。
從本質上看,農村富余勞動力形成的原因是我國當前的基本國情:大城市、大農村并存,城鄉二元結構突出,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工業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農村人口數量龐大且持續增長。
(一)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
《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2006年末,農村勞動力資源3總量為53100萬人,農村外出從業勞動力13181萬人。根據2000年農業部課題組運用勞動力合理負擔耕地法計算出中國現階段農業部門需要的合理勞動力數量約為19600萬人,粗略估算,2006年,中國農村富余勞動力約為2億。
從農村勞動力的性別構成看,2006年末,農村勞動力資源中,男勞動力26989萬人,占50.8%;女勞動力26111萬人,占49.2%。農村外出從業勞動力413181萬人中,男勞動力8434萬人,占64%;女勞動力4747萬人,占36%。由此,留在農村的農村勞動力資源中,男勞動力為18605萬人,占46.6%,女勞動力為21364萬人,占53.4%。從總體上看,留在農村的農村勞動力資源中,女勞動力資源的占比較高,這是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機制構建應考慮的問題。
從年齡構成來看,農村勞動力資源中,20歲以下的有6947萬人,占13.1%;21~30歲的有9184萬人,占17.3%;31~40歲的有12679萬人,占23.9%;41~50歲的有11021萬人,占20.7%;51歲以上的有13269萬人,占25%。外出從業勞動力中,20歲以下占16.1%;21~30歲占36.5%;31~40歲占29.5%;41~50歲占12.8%;51歲以上占5.1%。從總體情況看,外出務工人員中,年齡在20~51歲的人員占了78.8%,年在20歲以下及51歲以上的人員只占21.2%,也即留在農村的人員中,年齡較小(20歲以下)及年齡較大(51歲以上)的人數相對較多,如表2所示:
從文化程度看,農村勞動力資源中,文盲3593萬人,占6.8%;小學文化程度17341萬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萬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萬人,占9.8%;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648萬人,占1.2%。外出從業勞動力中,文盲占1.2%;小學文化程度占18.7%;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從總體上看,外出就業的人員大多是農村中文化程度較高的,也即留在農村的勞動力中,文化程度較低的人員相對較多,這也是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機制構建中應該考慮的問題,如表3所示:
從農村外出從業勞動力地域流向情況看,到省外就業的人員所占比例最高,從農村外出從業勞動力的從業情況看,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占2.8%;從事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占56.7%;從事第三產業的勞動力占40.5%,如表4所示。
雖然從總體趨勢上看,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供給數量呈持續增長態勢,供給量過剩的趨勢還不會改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供給增幅正在逐漸降低。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逐步加快推進,使得城鄉內外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能力日益增大的結果。
(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必要性
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能夠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地規模經營和農村產業發展,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并為農地流轉創造了前提條件,促進了農業現代化進程和城市化進程。
1.增加了農民收入。從全國的總體情況來看,轉移就業的農民收入遠遠高于農民人均收入水平,勞務經濟已成為一些地方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有力地推動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調整,增加了農民收入。
2.推動農村非農產業發展。一方面,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為我國制造業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促進了我國制造業的迅速發展。另一方面,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的經歷鍛煉和提高了其能力,其返鄉后對輸出地二、三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3.可以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是落后的農業國走向發達的工業國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城鄉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業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速度加快,使部分農民(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擺脫土地的束縛,轉向非農產業,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加快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
4.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是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可以實現農地規模經營;可以使農民學到先進的技術、管理方法,為農業生產的市場化運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將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貧困地區移民結合起來,可以為退耕還林、還草提供空間和時間,必將對生態環境建設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三、構建虛擬經營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機制
(一)構建虛擬經營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機制的可行性
構建虛擬經營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機制,一方面可以促進虛擬經營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使其獲得更多的利潤,另一方面可以協同農業共同消化農村富余勞動力。基于此,不論是虛擬經營企業還是農村富余勞動力,都具有構建這一機制的主觀愿望和實踐動因。因此,當前是我們加快探索虛擬經營的合作機制及合作伙伴選擇,構建虛擬經營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機制,在提高企業利潤的同時,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的最好時機。
綜上所述,構建虛擬經營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機制具有可行性。
(二)虛擬經營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途徑——虛擬經營企業與鄉鎮企業合作
由上文的分析可見,構建虛擬經營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機制,可以促使虛擬經營企業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雙贏,那么究竟通過什么樣的途徑來實現虛擬經營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成了一個關鍵問題。課題組通過調查研究提出,虛擬經營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最佳途徑是虛擬經營企業以業務外包、特許連鎖或戰略聯盟等形式與鄉鎮企業合作。對虛擬經營企業而言,通過虛擬經營可以整合企業的核心能力,擴大自身核心競爭能力控制的“實際”邊界,實現利潤最大化;對于鄉鎮企業而言,它們在資金、技術等方面是不占優勢的,其最突出的優勢在于其勞動力成本低于大城市的中小企業,便于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與虛擬經營企業合作,將給其注入新的發展動力,帶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從而就需要雇傭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進企業工作(主要從事技術含量低的簡單勞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問題。
但是,也并非所有的鄉鎮企業都具備與虛擬經營企業合作的條件,因此,虛擬經營的伙伴選擇是建立虛擬經營企業的關鍵環節之一,它直接關系到虛擬經營的成敗。在選擇虛擬經營企業的合作伙伴時,除了考慮伙伴自身擁有的核心資源之外,還需要考慮伙伴資源之間的匹配性,要求伙伴之間要有良好的通信連通性和跨組織參與性。同時,伙伴企業自身的組織及過程應具備一定的再配置能力、可重用能力和可升級能力。
在合作伙伴的選擇上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核心能力的辨識。研究把握市場機會需要哪些資源和能力,以及自身擁有哪些核心能力,從而確定合作伙伴應擁有的核心能力。二是核心能力互補原則。合作伙伴資源和能力的高效率組合,能充分體現出虛擬經營的優勢。三是合作性強,首先,應選擇管理規范信譽良好的伙伴。其次,優先選擇企業文化和組織結構相似的企業。四是實力對等的原則,合作中才能保持公平。五是選擇財務狀況良好的企業。
(三)虛擬經營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模式
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有序轉移是一項迫切而又艱巨的任務,是關系到農業、工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如果從轉移模式上考察,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村富余勞動力鄉城轉移模式主要經歷了兩次演變,即1978~1988年的就地轉移與1989年后的異地轉移。
由于以上兩種轉移模式均各有利弊,課題組認為,在我國今后的經濟發展中,不能簡單的采用其中某一種模式來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而應該將這兩種模式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它們的優勢,克服它們存在的弊端。本課題提出的以虛擬經營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機制能把就地轉移和異地轉移兩種模式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引導和鼓勵城市有條件的工業企業及第三產業企業進行虛擬經營,與鄉鎮企業合作;另一方面,培育鄉鎮企業的競爭優勢,促成其與虛擬經營企業合作,從而吸收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這樣,農村富余勞動力在鄉鎮企業就業,就具備了“就地轉移模式”的諸多優勢;同時,因為鄉鎮企業是與城市的工業企業及第三產業企業進行虛擬經營合作,所以農村富余勞動力從實質上說也就是被城市工業及第三產業所吸納,從而也就具備了“異地轉移模式”的諸多優勢。
(四)提升鄉鎮企業的優勢,促進其與虛擬經營企業合作
鄉鎮企業發展到今天,其產業門類已覆蓋農業、制造業、建筑業以及交通運輸、商業等第三產業;其加工制造程度雖集中在初級產品和精細制成品上,但也有不少鄉鎮企業已躋身高新技術產業部門。不過總的看來,目前絕大部分的鄉鎮企業還在從事初級產品加工和精細制成品生產,這部分鄉鎮企業要進一步發展,要吸收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必須與虛擬經營企業合作。
1.鄉鎮企業已經具備的優勢。就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鄉鎮企業已經初步具備了一些與虛擬經營企業合作的條件:
(1)鄉鎮企業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借助靈活的發展機制取得了低成本優勢。
(2)鄉鎮企業有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鄉鎮企業在地里位置上毗鄰農村,便于以較低的價格雇傭農村富余勞動力進企業工作,降低勞動力成本。
(3)現代工業生產的規模化和集中性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需要,正是規模經濟效益和集聚經濟效益的要求,決定了工業生產向城鎮密聚的必然趨勢。這樣,鄉鎮企業的集中,有利于企業間的生產分工與合作,增加企業間的產業聯系,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優化組合,降低生產和運輸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4)信息技術的發展,使鄉鎮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連接一個巨大的外部資源庫,相互選擇共同合作。
2.鄉鎮企業需要進一步培育的優勢。要與虛擬經營企業合作,鄉鎮企業僅僅具備以上的優勢是不夠的,還應該從自身的現狀著手,從以下幾方面培育更多的優勢:
(1)虛擬經營實質上是一組相關的核心競爭力的組合,鄉鎮企業不可能在多個方面都具有競爭優勢,所以,要把一些非主導業務剝離出去,集中內部資源強化主要業務的競爭優勢,即首先要形成一定的核心競爭能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具備合作方所需要的能力。
(2)非關鍵業務再次實行外包,突出核心業務。鄉鎮企業在與虛擬經營企業合作的過程中可只保留關鍵的核心業務環節,其他在本企業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無法做到最好的環節,或者如果能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比自制更高價值資源,可再次將其虛擬化實行業務外包策略,這樣鄉鎮企業成為了“專家企業”。業務外包使“專家企業”的整體運作更有效率,而其所需費用則比目前的開支少,并且可省去一些巨額投資使企業快速適應市場。鄉鎮企業采用業務外包模式,可以利用自身毗鄰農村的地理位置優勢,以及鄉鎮企業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員與農村及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各種聯系,把一些簡單的手工制作環節的工作外包給農村的一些富余勞動力。由于鄉鎮企業與農村及農民有著各種特殊聯系,因此,鄉鎮企業能夠將這些分散外包出去的業務控制管理好。而對于農村富余勞動力來說,承接這些簡單的手工制作業務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術,只要稍加學習和培訓就可勝任,他們在照顧好家庭、老人、孩子的同時,可以充分利用農閑或者其他任何空余時間來做這些簡單的手工勞動獲取更多的收入,因為很多文化素質偏低的、年齡偏大的或者勞動力弱(尤其是異地轉移困難的婦女老人)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都愿意承接這樣的業務,哪怕這樣的勞動收入相對較低對他們來說也是增收的一個好途徑。這樣一方面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另一方面也解決了一部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參考文獻
[1]葉永玲.虛擬經營戰略及其運作[D],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博士),2004,(03).
[2]修國義.虛擬企業組織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D],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博士),2006,(12).
[3]鄭文軍.虛擬企業的組織特性與管理機制研究[D],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博士),2003,(02).
[4]陳一鳴.虛擬企業建立及運行的理論和方法研究[D],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博士),2004,(04).
[5]胡正華.虛擬企業運作模式研究[D],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博士),2003,(02).
[6]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7]費景漢,拉尼斯.勞力剩余經濟的發展[M],華夏出版社,1989.
[8]托達羅.第三世界的經濟發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9]蔡昉等.勞動力流動的政治經濟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0]蔣國保.影響農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礙分析[J],特區經濟,2005(12).
[11]余紅,丁騁騁.中國農民工考察[M],昆侖出版社,2004.
[12]侯風云.中國人力資本投資與城鄉就業相關性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13]劉純彬.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鎮化發展的協調性理論研究,載陳曉華、張紅宇主編《中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就業》,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12月.
[14]楊德才.制度變遷與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當代經濟研究》,2006年第12期.
[15]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中心、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云南省統計局,“云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簡況,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成果簡報,200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