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楠
【摘要】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進一步擴大內需繼續增強內需增長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特別是要積極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可見居民消費信貸的快速發展對啟動內需,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對天津濱海新區居民消費需求進行調查,著重分析物價上漲、購房、買車對城市居民支出的影響,通過調查了解天津濱海新區城市居民消費需求的變化情況。并針對轄區內各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實際開展情況,研究如何改善金融服務水平,拉動經濟平穩增長提供數據支撐和現實依據。
【關鍵詞】消費結構消費貸款制約因素
消費需求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原動力,而消費信貸又是提高居民消費水平,促進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通過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來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被提高至國家戰略層面上。為了解天津濱海新區居民消費的基本情況以及消費信貸業務發展的現狀及特點,特開展了專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近年來,濱海新區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消費結構明顯變化,消費信貸對城市居民消費的支持力度顯著增強,但仍存在一些制約消費信貸發展的因素。
一、濱海新區居民消費的總體狀況及微觀特征
(一)濱海新區居民消費的總體狀況
一是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帶動社會商品零售額快速增長。2011年,濱海新區從業人員人均報酬為53218元,同比增長7.05%。在收入水平穩步提高的推動下,濱海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速增長,2011年,濱海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882.5億元,同比增長24.3%,同比多增126.18億元。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銷售額596.66億元,同比增長25.6%;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銷售額80.76億元,同比增長12.7%。
二是城市居民消費水平提高與當地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正相關。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消費心理活動的最基本因素,它從總體上制約著消費者心理活動的具體范圍,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直接影響著消費品的供應數量和供應質量,形成不同的生活環境,在此基礎上影響著居民的消費心理。2011年,新區生產總值突破6000億元,全年累計完成6206.9億元,同比增長23.8%,濱海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刺激居民消費的增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居民消費水平也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提高。
(二)濱海新區居民消費的結構特點及發展趨勢
一是日常生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在國內CPI高企的大背景下,從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到居民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油鹽醬醋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使得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開銷占總支出的比重不斷上升。調查結果顯示50.33%的居民認為家庭花銷主要用于日常生活,22.5%的居民認為家庭花銷主要用于子女教育,選擇醫療和高消費的比例分別為21.67%和5.5%。在被問及與2009年相比,哪一部分支出增加較大時,70.1%的居民認為是日常生活支出,21.67%的居民選擇子女教育,7.92%的居民選擇醫療。
二是汽車消費、網絡消費已經成為城市居民消費的新熱點。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居民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也跟著發生演變,汽車消費成為主要的消費熱點,網絡消費發展的勢頭迅猛。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汽車逐步在普通百姓家庭中普及,以往的生活奢侈品變成了目前百姓家庭中的普通消費品,加上2010年國家繼續實施小排量汽車購置稅優惠政策,汽車銷售火暴,預計2011年汽車仍將成為居民消費的首選。在被問及2011年,您預計你們家庭將購買的大件消費品是什么時,30.83%的居民選擇汽車,排在2~6位的分別是家用電腦、移動電話、成套家具、電視機、空調;調查還顯示,網絡消費方式逐漸受到城市居民青睞,51.3%的城市居民有過網絡購物的經歷,26.5%的居民經常進行網上購物。
三是濱海新區金融服務便利程度進一步提高。調查顯示,91.5%的居民住宅一公里內有銀行;49.58%的居民有貸款,在未辦理貸款的居民中,僅有3.67%的居民表示不了解貸款流程;84.56%的居民用信用卡進行消費;ATM機、pos機等現代化的金融支付工具已經廣泛普及,金融服務的便利程度進一步提高。
二、濱海新區消費信貸業務發展現狀及特點
(一)濱海新區消費信貸總量快速增長,深度不斷加深,增幅環比大幅回落
近年來,濱海新區消費貸款總量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2011年新區個人消費貸款余額262.28億元,同比增長33.88%,高于各項貸款增速13.94個百分點,比年初新增68.64億元,同比多增22.36億元,較同期天津市個人消費貸款增速高7.37個百分點;從貸款深度上看,個人消費貸款占各項貸款的比重為5.88%,同比提高0.98個百分點,貸款深度進一步加深;從環比上看,2011年,受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的直接影響,個人消費貸款增速出現拐點,環比增速從1季度的48.7%下降至4季度的23.88%,下降了24.82個百分點。
(二)消費信貸業務品種多,各品種之間發展不均衡
自1997年個人消費貸款業務開展以來,業務品種已經由最初的個人住房貸款發展到目前的住房裝修貸款、汽車貸款、助學貸款、大件耐用消費品貸款及旅游貸款在內的十多個品種,但各類消費貸款之間發展不均衡。一是中長期貸款占比過高。2011年,濱海新區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占消費貸款總量的97.55%,短期貸款占比僅為2.45%;二是各業務品種之間發展不均衡,業務集中度較高。從各業務品種的占比來看,2011年個人住房貸款和汽車貸款兩項占據了個人消費貸款88.1%的份額,其他業務品種僅占11.9%。此外,如交通、電信、醫療等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信貸業務尚未開展。
(三)消費貸款主體主要為全國性四家大型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占比較小
2011年,濱海新區個人消費貸款余額和新增額分別為213.69億元和68.64億元,其中全國性四家大型銀行分別占56.84%和58.63%;股份制商業銀行分別占35.75%和33.63%;城市商業銀行分別占6.71%和6.49%:其他商業銀行分別占0.68%和1.24%。由此可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發揮著個人消費貸款業務主力軍的作用。
三、制約濱海新區消費信貸發展的因素
(一)居民家庭的收入預期是羈絆消費信貸發展的主要因素
消費信貸發展的關鍵在于居民家庭的承受能力,直接表現在對未來家庭收入的預期上,這是制約居民消費的最主要因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節奏加快、通貨膨脹預期加強、城市居民生活的心理壓力不斷加大,在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居民的預期支出不斷上升,同時居民收入沒有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同比例上漲,2011年,濱海新區GDP增速為23.8%,而同期新區從業人員收入增長7.05%,低于GDP增長達16.75個百分點。收入和支出之間的失衡導致居民家庭承受能力不強是羈絆居民消費信貸發展的主要原因。
(二)房地產調控是制約消費貸款發展的現實因素
為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趨勢,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密集出臺,2011年2月,天津市結合相關政策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天津市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規定:對貸款購買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貸款利率不低于基準利率的1.1倍;暫停發放居民家庭購買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貸款;對于無法提供本市累計1年繳稅證明或社會保險證明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要暫停向其售房。新的調控政策使得各金融機構個人住房貸款政策陸續收緊,市場觀望氣氛濃厚,影響了個人住房貸款的增長。
(三)傳統的現金交易習慣問題是影響消費信貸增長的現實原因
由于我國目前居民消費還是以現金為主,這對銀行進行消費貸款資金管理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特別是2010年,銀監會出臺《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加強了消費貸款的支付管理。該辦法明確指出“不得發放無指定用途的個人貸款”銀行必須按照借款合同約定,通過借款人受托支付或借款人自主支付的方式對貸款資金的支付進行管理和控制。其中,受托支付的例外情形主要是“借款人無法實現確定具體交易對象且金額不超過30萬元人民幣”,“借款人交易對象不具備條件有效使用非現金結算方式”。由于上述規定,銀行支付管理壓力較大,貸款手續繁雜,使得消費貸款脫離了社會的接受能力,影響了業務的順利開展。
(四)個人資信評估體系不完善是影響消費信貸發展的外部因素
在業務開展中,由于個人資信評估體系不完善,對個人資產數額,個人負債情況等個人信息資料處于真空的狀態,而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只能提供關于企業和個人的信用狀況方面的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銀行的授信,信貸人員往往是依賴申請者所在的行業及行政級別,憑經驗初步判斷證明的可信程度。其次,由于居民收入具有不透明性,居民消費中存在著以非貨幣形式獲得的收入或者貸款申請者故意開具偏高的收入證明以獲得貸款。這些都使評估難度增大。日后若因借款者還款能力有限而使銀行出現呆賬壞賬,影響銀行的效益。
(五)銀行的信貸管理水平和風險控制能力的問題是影響消費貸款增長的系統性因素
在我國,消費信貸業務開展不過十幾年時間,較快發展不過近幾年,銀行對于以零散客戶為對象的消費貸款業務管理經驗相對不足。調查顯示,在消費信貸業務拓展中,非住房個人貸款方面缺少有效的客戶吸納渠道;在業務處理中,缺乏集約化的操作體系;在業務審核時,主要依賴業務人員進行主觀判斷,信用評分方法使用并不普及,風險的控制成本較高。正因為管理水平和風險控制能力的制約,銀行往往容易過多采取各種限制性措施,諸如緊摳條款,注重形式,提高業務準入門檻。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速度。
四、促進濱海新區消費信貸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立足實際,積極引導居民參與消費信貸
要進一步發揮金融對消費的促進作用,著力點應作用于提升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引導居民參與消費信貸。一是立足于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拓寬居民收入渠道,特別是要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渠道,通過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特別是低風險的固定收益市場,為廣大居民增加財產性收入創造條件。二是提升居民的消費意愿,擴大金融對促進消費的積極作用。例如進一步豐富支付手段特別是各類城市一卡通、銀行卡等工具,就能起到促進消費便利化進而提升消費意愿的作用。
(二)開發多樣化信貸產品,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
著力開發針對不同消費人群、不同消費領域的消費信用產品。對于高收入人群來說,可以借助金融手段充分利用自身信用價值實現消費、投資和儲蓄的合理組合。對于低收入群體來說,需要借助消費貸款提高自己的消費能力。從消費領域來看,除了傳統的住房、汽車消費貸款外,諸如醫療、旅游、文化等服務業應成為金融支持的重點。除了依托銀行外,還應發展多種形式各具特色的消費金融機構,滿足不同層級多樣化的信用消費需求。
(三)加強指導,建立權威的資信評級中介機構
設立專門的資信評估機構,該機構由人民銀行征信部門進行業務指導,隸屬于人民銀行征信管理部門,能夠擁有各商業銀行的客戶信息資源,出具的資信評級結果各金融機構通用,個人信息適用于一切個人消費信貸領域,并可以進行實時跟蹤。個人信用等級可以根據個人的信用情況調高或者調低,改變目前一旦信用記錄不良就不能進行貸款的尷尬局面。
參考文獻
[1]褚琳.《城市居民消費結構的差異分析》[J].《消費導刊》,2010,(8).
[2]程璞.《我國城市居民消費行為分析》[J].《經濟學家》,2009,(5).
[3]劉健.《中國城市居民消費調查》[J].《中國市場》,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