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 肖融冰
【摘要】中馬欽州產業園的建設對廣西與馬來西亞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首先概述了中馬欽州產業園產生的背景及意義,其次分析中馬欽州產業園的優勢和產業特點,最后從經濟增長、增加就業、調整產業結構、投資便利化等方面分析了產業園對欽州市經濟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中馬產業園經濟發展影響
一、中馬產業園對欽州市經濟發展的意義
(一)中馬產業園產生的背景
中馬欽州產業園區是在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動下,兩國企業在雙邊經貿合作領域開展的一次有益嘗試,是我國繼與新加坡合作建設蘇州工業園區、天津生態城之后,第三個國與國合作共建的產業園區。2011年4月2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出席中國—馬來西亞經貿投資合作論壇時發表主旨演講,提議中馬雙方合作共建欽州產業園區,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表示積極支持。2011年10月21日,出席第八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共同見證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簽字儀式并為園區揭牌。2012年4月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共同出席中馬欽州產業園區開園儀式并為園區揭幕。
(二)中馬產業園產生的意義
首先,中馬欽州產業園屬于廣西欽州與馬來西亞在中國與東盟框架內的次區域合作,中馬欽州產業園區是中國東盟合作框架范圍內的進一步緊密合作,對中國與東盟的其他國家合作有著明顯的示范意義。其次,廣西與馬來西亞各有優勢,互補性強,深化合作具備良好條件和基礎。廣西欽州市在化工、電子、造船、物流、城建、農產品、加工制造等產業上發展態勢良好,而馬來西亞則有著豐裕的資本。聯合國貿易發展署將馬來西亞列為2011到2013年前20大外國直接投資(FDI)吸收國,2010年FDI流入增長了536.6%,投資總額達293億令吉(92億美元)。而外資在馬來西亞的投資中,高資本密集領域占其絕大多數。其中電子與電器占34.2%(56億令吉,17.6億美元),化學和化學產品13.6%(22億令吉,6.9億美元);石油提煉與產品13.5%(22億,6.9億美元)令吉;交通設備7.7%(13億令吉,4.1億美元);基本金屬產品和塑料產品則分別為6.9%和4.5%。由此可見,馬來西亞和廣西欽州在裝備制造業、化工、石油等產業上可以進行合作。雙方在技術上可以進行合智開發,在資本和勞動力方面可以互補。
二、中馬產業園的概況
中馬產業園的現狀:
(一)投資概況
2010年,廣西與馬來西亞雙邊貿易額達2.57億美元,馬來西亞在廣西投資項目數達104個,合同外資總額7.04億美元,在投資廣西的東盟國家中,馬來西亞的合同外資總額排第二位,實際利用外資總額排第四位。其中,首期啟動區計劃安排6平方公里,其配套道路丹寮大街位于欽州港金鼓社區范圍內,項目概算投資約2.34億元,長2.8公里,計劃在今年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幕前簡易通車。
(二)產業園的定位
選擇鄰近馬來西亞的中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欽州市,建設中馬欽州產業園,是合作機制的創新。中馬欽州產業園要以具有競爭力的高科技、低碳型、國際化的工業園區為目標,爭取建成現代化、園林式的產業新城,成為中馬兩國經貿合作的標志性項目和中國-東盟自貿區合作的典范。
第一,延伸北部灣產業鏈條的集聚區——先進制造園區。利用區位優勢及東盟的資源優勢,延伸現有主導產業鏈條,培育先進制造業集聚區。
第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研發先導區——信息智慧基地。借鑒馬來西亞“多媒體超級走廊”(MSC)計劃的成功經驗,發揮各自優勢,互惠互利,共同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形成信息智慧園區,構筑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第三,展現東南亞風情的宜居山水城——文化生態新城。將中馬產業園區的城市空間與基地周邊的自然山體、主要水系(金鼓江)有機融合,創造綠色生態的山、水、城相融合的藝術空間。同時,在城市景觀的塑造中盡量展現東南亞風情特色。
第四,鄰近東盟聯系世界的開放區域——合作交流窗口。依托臨近東盟的優越區位,借助兩國政府合作的高度,將中馬產業園區打造成服務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信息發布平臺、貿易往來平臺、項目展示及商務合作窗口。
(三)產業園的規劃
目前,欽州市已完成中馬欽州產業園的總體規劃。在國家級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內,規劃了鄰近保稅港區、鄰近鐵路、鄰近高速公路、近50平方公里的區域,用于建設中馬產業園,其中啟動區6平方公里。產業園區將按照“政府搭臺、園區支撐、企業運作、項目帶動、利益共享”的原則,根據中馬兩國貿易往來和產業合作特點,初步確定以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業、新能源及新材料、農副產品深加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將建成具有競爭力的高科技、低碳型、國際化的工業園區。
三、中馬產業園的優勢和產業特點
(一)中馬產業園的優勢
1.港口資源優勢。欽州有著“嶺南古城、坭興陶都、海豚之鄉、新興港口工業城市”的美譽。欽州發展戰略是“建大港、興產業、造新城、強科教、惠民生”。欽州港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是孫中山先生在90多年前著作《建國方略》中規劃的中國南方第二大港、是廣西北部灣集裝箱干線港,已成為中國西南出海大通道和中國面向東盟合作的區域性國際航運物流樞紐。欽州港建有30萬噸級航道和一批10萬噸級集裝箱碼頭。2010年底,己建有萬噸級碼頭3個,正在建3000噸至萬噸級碼頭11個;已建成倉儲(庫)11個,總投資24.25億元。據專家規劃設計,近期可建6個作業區和兩個內河作業區,建設1~9千噸碼頭100多個,三墩作業區可建30萬噸級泊位。遠期吞吐能力1億噸以上。欽州港的深水條件良好,中國罕見,世界也是少有的。2011年欽州港貨物吞吐量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完成4716.2萬噸,同比增長56.1%,完成年度計劃任務 (4000萬噸)的117.9%。其中內貿完成3056.4萬噸,增長58.7%;外貿完成1659.8萬噸,增長51.4%。集裝箱突破40萬標箱,完成40.22萬TEU,增長60.2%。
2.交通運輸優勢。欽州坐擁北部灣,背靠西南和中南,東連粵港澳,擁有海陸空三位一體、四通八達的綜合交通集疏運體系。已開通欽州至天津的南北直航航線和至越南海防、香港、臺灣等地的外貿集裝箱航線,將開通到馬來西亞巴生港、新加坡港的外貿集裝箱航線。欽州產業園區周邊路網與中國內地的公路、鐵路網絡相連,交通十分便利。已建成欽州至南寧、欽州至北海、欽州至防城港高速公路,正在建設欽州港至六景、欽州至崇左兩條高速公路。欽州至崇左高速公路開通后,可使欽州到友誼關越南等東盟國家口岸的時間縮短1.5個小時。鐵路方面已建成欽州至南寧、北海、防城港鐵路,正在建設連通至上述三地的高速鐵路以及欽州至黎塘、欽州港至保稅港區、欽州東站至三墩、欽州港進港鐵路復線等多條鐵路。欽州至南寧高速鐵路2012年底通車后,欽州至南寧僅需30分鐘。航空方面欽州距南寧國際機場、北海國際機場僅1個小時路程。
3.政策優勢。廣西欽州不僅有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而且還有政策優勢。2008年1月,國務院批準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將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正式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地處北部灣腹地的欽州市和自治區黨委政府,向國家申報了廣西欽州保稅港區,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發開放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平臺。目前該工業園區正處于一期工程的產業區建設期,面向國內外招商引資,而入園的企業將享受中國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政策、北部灣經濟開發區政策和地方自主優惠政策。在土地價格方面,工業基準地價為9.6萬元/畝,但是按照相關政策和項目實際情況最低可按《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的10%~50%執行。在稅收方面,根據規定,國家鼓勵類產業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同屬北部灣經濟區鼓勵發展的產業,可減按9%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企業從事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經營所得,以及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所得,可依法享受所得稅“三免三減半”優惠。在資金扶持方面,落戶園區的加工貿易企業(除“兩高一資”即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項目外)生產用自來水、生產用電可享受同級財政部分補貼。對納稅大企業,給予高層管理人才在欽州繳納的個人稅和地方所得稅部門1:1的獎勵。
(二)中馬產業園的產業特點
1.產業配套成熟。園區周邊配套成熟,產業支撐有力。已形成以中石油1000萬噸煉油項目為龍頭的石化產業,以中糧集團180萬噸油脂加工項目為代表的糧油食品產業,以香港銳豐集團30萬噸釩鈦磁鐵礦綜合利用項目為代表的冶金產業,以欽州保稅港區為龍頭的保稅物流業,以整車進口口岸為依托的汽車裝備制造業,以及電子制造業,林漿紙產業等。
2.產業特色鮮明。首先,主導產業主要有電子信息產業和先進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重點發展智能終端、集成電路和平板顯示、物聯網、云計算。而先進制造業則重點發展汽車關鍵零部件制造、關鍵機械基礎件。其次,特色產業有生物產業,重點發展現代中藥開發及醫療器械設計制造。再次,海洋產業重點開發海洋工程技術、海洋海產品深加工、海水淡化及裝備制造。還有傳統優勢產業,重點發展食品精細加工、高檔金屬制品。配套產業現代物流重點發展城市配送、冷鏈物流、供應鏈管理服務。最后是文化創意產業高技術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重點發展藝術品展示、教育培訓、文化休閑旅游、文化會展。而高技術服務業重點發展檢驗檢測服務。
四、中馬產業園對欽州市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促進經濟增長,增加當地就業
首先,增加當地就業,居民收入增加。園區內的重點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比較大。園區建立后,外地打工的人也紛紛回到欽州尋找就業機會。未來產業發展聚集的人氣還會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將來,中馬產業園內產業發展起來,欽州稅收會增加,城市建設會更現代化,通過園內企業拓寬就業渠道,并帶動服務業發展,中馬產業園的發展必能給欽州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其次,從經濟增長來看,根據中新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經驗:每平方公里GDP產出0.86億美元。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18年來,園區以年均30%左右的增幅快速增長,GDP比開發之初增長了100多倍,地方財政總收入增長了700多倍,近年來平均每天到賬外資超500萬美元,每天設立科技企業兩家,常住人口人均GDP達3.5萬美元,單位土地GDP產出達0.86億美元/平方公里,基本達到或接近香港城市水平[2]。由此可見,中馬欽州產業園區也必會大力拉動欽州的經濟增長。
(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產業結構調整主要包括:產業合作、產業分工和產業升級。對于一些產業鏈比較長的行業,比如欽州市主導產業之一的電子產業,企業間可以在園區內進行產業間和產業內的合作。隨著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的建立,園區內會形成產業集群,有利于園區內產業分工與合作和產業內的分工。這樣不僅可以節約巫外面購進的運輸成本,而且可以節省時間,提高時效。從欽州整體上看,園區建立后,引進專業人才和先進設備,替代了原來效益差、環境污染嚴重的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僅可以增加產值,而且環保。園區外,欽州市依托其與馬來港口區位優勢和與馬來西亞的距離短,交通運輸方面的優勢,產業內的分工與合作也變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從欽州產業園區的主導產業來看,知識和技術密集產業已經開始取代了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升級的趨勢明顯。
(三)促進投資及其便利化
投資更加便利。欽州市固定資產投資不斷增加,2011年欽州市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557.78億元,比上年增長26.53%[3]。但欽州本身工業基礎較差,2008年,欽州市工業化率僅為1.23,廣西排名第13位。隨著園區經濟的發展,欽州市必然會加大園區基礎設施的投資和配套服務,使得欽州市的投資環境得到大大的改善。貿易帶動投資更加明顯,隨著每年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越來越多的馬來西亞企業到欽州考察投資,都希望在欽州建立產業基地,作為共同發展的平臺。集中建設產業園,連片開發集工業、商業、居住三位一體的產業新城,有利于為馬來西亞企業在中國投資發展、深化中馬雙邊企業貿易投資合作提供園區載體和高效服務。
(四)產業集聚效應日益突顯
第一,產業集聚效應。隨著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等特殊政策和平臺落戶欽州,外部交通環境的不斷改善以及重大產業項目的帶動效應,產業、項目、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將加快向欽州集聚。第二,產業關聯效應。毋庸置疑的是,隨著中馬產業園的建立,會帶動一大批產業進駐園區,從而給欽州市帶來產業關聯效應。例如,汽車先進制造業不僅會帶動上游零部件生產,還會帶動下游的整車裝配、物流服務等。
參考文獻
[1]李菊容,周麗霞.《江西省工業園經濟發展分析》,甘肅農業[J],2006年第3期.
[2]謝家賓.《蘇州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及其影響》,蘇州大學學報[J],1999年第1期.
[3]廣西統計局.2011年欽州市經濟運行情況分析.
作者簡介:黃益(1986-),男,廣西賀州人,廣西大學商學院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投資與營銷;肖融冰(1988-),男,湖北襄樊人,廣西大學商學院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投資與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