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麗
摘要:反思時下的詞語教學,時常會發現一些機械處理、簡單安排詞語教學環節的現象,幾近雷同的教學環節忽視了不同年齡學生對語文學習的主體需求,丟失了語文教學的“本”,將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束之高閣。詞語教學該如何把握,筆者認為從追本溯源,尋找詞語教學的“起始點”;授予方法,放大詞語教學的“聯系點”;隨文而教,拓展詞語教學的“生長點”;文化浸潤,欣賞詞語教學的“發散點”等方面進行探索。
關鍵詞:詞語教學;隨文而教;文化浸潤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9—0037—03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初讀感知環節的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必備環節,也是各年段設計、安排的關注環節。在日常聽課中,發現不少老師對詞語教學處理有些簡單,有時低、中、高年段的老師竟然采用了雷同的教學形式,忽略了年段特點,發人深思。
在初讀感知課文階段,為了掃清“攔路虎”,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詞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教師常常采用自讀讀準字音,指名讀檢查讀音,去拼音再讀鞏固讀音的機械方式進行;集中識字的教學環節,有時只是強調一味地讀,只關注讀音,對字詞的形、義并沒有過多涉及。這樣簡單機械的詞語教學環節設計,怎能復制到中、高年級呢?
漢字是“音、形、義”的完美結合,《語文課程標準》對每個年段的字詞教學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并且隨著年段的上升對詞語學習的音、形、義分別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本”,應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
一、追本溯源:尋找詞語教學的“起始點”
漢字屬于表意體系文字,古漢語雖經歷漫長的歷史時期,發生了不少變化,從構字方法上,相當一部分漢字仍然可以根據字的形狀、構造,通過造字方法,探求其本義,在追本溯源中達成對漢字音、形、義的整體認識。
教學二年級上冊《大禹治水》一文時,解讀文本發現“治理”與“制服”是承載這篇文章核心內容的關鍵詞,牽一發而動全身,而且兩個詞語中的“治”與“制”讀音相同,如何區分又是當時教學的一個難點。針對此難點,教學設計可從這兩個關鍵詞入手,采取隨文識字與集中識字的方式進行。教學伊始,揭題后,就把話題聚焦到“治理”和“制服”這兩個詞上:
師:仔細觀察這兩個“zhi”,從字形聯系字義,想想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生1:“治理”的“治”是“三點水”旁,跟“水”有關。
生2:而“制服”的“制”右邊是“刂”,和“刀”有關。
師:你們抓住漢字的偏旁加以區別。“治”在古代就是指一條河流,現在,“治”的意思就是“理”,仔細觀察“理”的構成,你會發現什么呢?
互動中,借課件演示:左邊“王”就是一塊美玉,“里”是一座房子,在房子里加工“玉”,加工玉需要四個步驟,即采玉—設計—加工—玉器,禹治水也需要動腦筋按步驟找到方法才行。
師:我們再來看“制服”的“制”,借課件演示:左邊是一顆樹,右邊是一把“刀”,連起來就是用刀修剪枝葉,用強大的武力讓敵人服從,要成功治理洪水就要依靠強大的力量。
…………
因此,我們從漢字的構成上,從漢字構成部件上把象形、圖片引入,運用直觀、聯想等手段,引導學生“因形索義、因義記形”,結合文本內容,學生就很好地掌握了這兩個詞語的音、形、義,同時也把孩子從繁重的機械識記和反復抄寫中解放出來,識字過程也變得充滿樂趣,在探究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化的魅力。
二、授予方法:放大詞語教學的“聯系點”
對于第一課時的詞語教學,要避免機械地反復練讀、簡單的字形分析、空洞的詞語解釋,就不能忽略學生學習詞語的主體地位。如果缺少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詞語方法的建構,結果就可能低效甚至無效。因此詞語學習“授之以漁”很重要。在實踐中,教師就要從詞語的音、形、義的角度,根據孩子年段語文能力的發展,去研究學生學習詞語的方法,讓孩子提高自主學習詞語的能力。
首先,我們需要帶領孩子經歷“發現之旅”。發現,必不可少的需要對學習的內容進行細致查看,從中尋找到“相同”或“相異”,抑或“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比如低年級在生字學習的讀詞環節上,集中識字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這一課生字詞中什么音節最多,特殊的音節有哪些等,《蝸牛的獎杯》一文集中識字環節就采用了這樣的方法:
師:這些生字詞你們讀正確了嗎?出示生字詞(有拼音,紅筆標出這篇課文要學會的生字)
翅膀蜜蜂蜻蜓洋洋得意
生怕堅硬冠軍遙遙領先
唯恐勉強甩 天長日久
生:反復讀詞語。
師:你發現這課生字什么樣的音節最多?你能把它們一個個找出來嗎?
生:后鼻音的生字詞特別多。
師:請你來當小老師,帶大家讀讀這些后鼻音的生字詞?
師:還有什么特殊的讀音需要提醒大家的嗎?
…………
這樣處理讀詞環節,旨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詞語,帶著思考讀音節,孩子在讀正確的同時,越讀越有味,對有難度的音節記得特別牢固,從而避免支離破碎耗時間的音節講解,提高課堂效率,學生也掌握了相應的學習方法。
其次,孩子還需要經歷“比較”學習過程,“比較”中可以發現更多有意思的內容。例如《大禹治水》一文中的“治”與“制”在學生自主觀察與比較后,就會發現讀音相同,字形結構的“同中有異”:“治”是左窄右寬,“制”是左寬右窄,要把握凸顯字形結構的關鍵筆畫才能寫好漢字。接著,再去比較字義,借助象形字源的引入觀察與聯想,再結合文本的具體情境,意義的不同學生輕松就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在言語實踐中運用。
因此,在詞語教學中,激發孩子主動學習,建構起學習詞語的方法,將是進行有效詞語教學的策略。
三、隨文而教:拓展詞語教學的“生長點”
語文是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孩子語文素養的培養就是要在實踐中進行,借助這種方式促使消極詞匯盡快地轉化積極詞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任何一個詞語都不會孤立地存在,都和文本前后的詞語建立一種聯系,表達含義雋永的內容,傳遞豐富的人文情感。那么在詞語教學環節,突破詞義,在初步感知詞義的基礎上,就可以將詞語和文本內容建立一種聯系,在運用中將詞義內化,感受詞語表達中的韻味,而這種方法可以根據年段、學生能力、教學內容的不同,相機調整實施的策略。
隨著年段的遞增,詞語教學所承載的內涵以及發揮的功效,也要相應地螺旋上升,隨之而來的詞語教學就要契合學生的語文發展需要!淺表性的教學,將學生的語文素養束之高閣,同時也因詞語的意義、意味、意蘊沒有得到相應的開掘,教學環節也相應地缺少變化、缺乏靈動,學生學習起來索然無味。
比如在低年級《蝸牛的獎杯》一文的詞語教學,在進入到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時,進行了這樣的引導:
師:剛才同學們課文讀得真好,獎勵大家看兩幅圖。你看到了什么?
生:學生靜心看圖。
師:請你對照圖再來看看課文,你知道哪幾節是寫第一幅圖的?哪幾節又是寫第二幅圖的呢?
生:自己讀文。
師:你能用黑板上的詞或書上的句子來介紹這兩幅圖嗎?
生1:蝸牛在飛行比賽中遙遙領先,將所有對手甩在了后面。
生2:蝸牛獲得了飛行冠軍就洋洋得意,整天將獎杯背在身上。
…………
這樣的設計目的就是內化詞語,巧妙地將詞語與課文內容結合起來,初步感受詞語的表情達意,教學中既訓練了學生運用詞語說話的能力,又了解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為概括故事內容埋下了伏筆。在進一步的交流中,我還關注了重點字詞的理解,即“遙遙領先”、“生怕、唯恐”、“洋洋得意”這幾個詞,注意結合詞的構成特點,采用結合插圖、借助字的偏旁、拓展詞語等多種方法來理解,然后再遷移到文本內容,感受了詞語的情與意。這樣抓住詞語在課文中走了一個來回,活化了詞語,優化了教學過程。
語文課我們要關注孩子的發展,提高孩子的語文素養,借助一篇篇文辭致美的文本,從一個個鮮活生動的詞語,架起與文本對話的橋梁,細細品味中感受并領悟詞語的意義、體味表達效果和背后的情感,咀嚼滋味。隨著年段的遞增,詞語教學更應該隨著年段不同承載著不同的任務,初讀感知既然要為精讀感悟做鋪墊,更有必要將詞語教學上“實”。
四、文化浸潤:欣賞詞語教學的“發散點”
我們中國漢字極富魅力,我們要帶領孩子走進漢字的魅力。正如張慶老師所概括的那樣,漢字首先是表意的、具象的,通過字形就可以大致了解其意思。其次,它是組裝型,是按不同層次、有秩序地組成的一個系統整體。
因此,漢字之美,美在形體。“音生于義,義著于形”,詞語教學中我們還要有重點欣賞漢字的形。中國最初的象形字就是一幅畫,一幅彰顯事物形象特點的畫,一幅熔鑄了意義的畫,演變至今的方塊字結構上都給人審美,形成了極具美感的書法藝術。那么教師指導書寫,為了更好地讓孩子感受每個漢字獨特構造的美,記住漢字的字形,掌握寫字的方法與要領,都可以和孩子共同賞析一番,相信只要苦下功夫,孩子都能寫出方塊字的魅力來。
漢字之美,還美在文化——豐富、深厚的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充滿魅力而且最具生命力的載體。漢字的構造和形成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即中國人在造漢字時把自己的文化心態熔鑄到漢字的形狀、結構里,這是其他文字所沒有也不能比擬的特性。那么當我們去賞析漢字演變的同時,更不要忘記對孩子進行古老民族文化的熏陶,讓孩子真正地愛上我們的漢字,愛上我們的母語。
參考文獻:
[1]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8.
[2]李麟.漢字文化常識[M].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2010.1.
[3]張慶.張慶文集[M]. 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