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蘭
摘要:審視當今的小學語文教學,可以發現無論在教師的思想認識層面還是在課堂教學的操作層面,都還存在許多誤區,認識上的功利性和盲目性或方法上的不得要領等現象還相當普遍,值得我們反思并加以糾正。
關鍵詞:口語交際教學;例談;反思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9—0040—02
教育部制定的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建議”部分再次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而要培養學生的這一能力,口語交際教學是關鍵。關于口語交際教學過程應遵循的要求,《課程標準》做出了明確的表述:“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不宜采用大量講授口語交際原則、要領的方式。應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應“重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口語交際的能力,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p>
然而,審視當今的小學語文教學,可以發現無論在教師的思想認識層面還是在課堂教學的操作層面,都還存在許多誤區,認識上的功利性和盲目性或方法上的不得要領等現象還相當普遍,值得我們反思并加以糾正。
例一:追求浮華熱鬧的形式,忽略口語交際
教學的根本目的:語文素養的提升
一位老師正在執教三年級口語交際課《說說廣告》:老師將從電視里截取的各種各樣的廣告播放給學生觀看。學生們邊看邊大呼小叫,沉醉其中,有的不知不覺跟著畫面中的人物舞動起來……于是,耳熟能詳的廣告詞、夸耀性的潮語幾乎充斥了整堂口語交際課……
反思:
我們的課叫口語交際課,隸屬于語文課。語文課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提升。口語交際課著重培養學生“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為教學要求的需要,《課程標準》對“口語交際”的具體教學目標分學段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而在蘇教版教材中,口語交際訓練的內容都以“話題”的形式出現,但這些“話題”僅僅是為口語交際教學提供的訓練素材案例,在用好這些“話題”的同時,教師不僅可以也完全應該選擇其他的“話題”作訓練的補充。然而,不管用什么“話題”,都是為了要達到口語交際教學的學段目標,教師在選擇“話題”時務必不能盲目地以那些商業潮語來湊一時的熱鬧,忽略了提升學生口語交際基本能力這一根本目的。
當然,口語交際課上我們可以利用圖片、多媒體視頻等多種教學手段去創設多種多樣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訓練興趣,發展他們的表達和應對能力。但千萬不能為表演而表演,一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指向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各種學習活動都應服務于促進學生口語表達、文明交際能力的有效提高。比如,同樣是執教《說說廣告》這一課,另一位老師卻側重于引導學生關注廣告類語言的品位。課前,老師先讓學生從大街上、電視里、廣播中、報紙上搜集記錄了各種廣告語。課中,老師選擇了典型的廣告語讓學生品味、賞析,初步歸納出廣告語的基本特點:真實、簡潔、巧妙、新穎。然后,老師讓學生用“清楚簡潔”的語言交流自己最喜愛的一則廣告語,并要求說清楚之所以喜愛的原因。于是,輔之以畫面和音樂,學生紛紛立足于廣告的語言,有理有據地“評說廣告”。最后,老師特意舉辦了一場廣告語設計比賽,讓學生依據廣告類語言的特點,為自己喜歡的商品設計廣告語,并鼓勵學生把自己設計的新穎獨到的廣告語寄給有關廠家。這堂課上學生情趣盎然,語言文采飛揚。
口語交際課是以口頭語言為載體的語文課,口語交際教學應有利于發展口頭語言,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促進學生語言素質的不斷提高。教學中教師應始終把注意力放在提升學生語言素養的根本目的上,敏銳地去關注學生在表達交流中常會出現的一些問題,如用詞不當、語句顛倒重復、語句不夠完整、表達不夠準確、條理不夠清楚等現象,注重引導學生傾聽、發現、修正,從而實現口語交際課的本真目的。
例二:一味偏執模擬情景的創設,忽視課堂現場交際情景的資源利用
有一位教師執教一年級的口語交際課《學會作客》:老師創設了媽媽帶孩子去同事家作客的情境,讓學生先思考該怎么說、怎么做,然后指名三位學生進行表演,其余學生僅是注意觀察和傾聽。表演結束了,孩子們紛紛舉手進行評價。沒有讓學生都參與到正確應用語言的情境之中。
反思:
口語交際課應該是語言實踐課。我們都應努力把口語交際的訓練置于具體的情境之中,用任務驅動學生積極參與交際,在提高口語能力的同時,體驗語言的魅力,獲得身心愉悅和審美的感受。但是,這里的“情境”不應只用于讓大多學生去傾聽、觀賞或評論,而應是有利于學生實際參與交際的“對話場”?!秾W會作客》的表演評價階段,完全可以讓傾聽、觀賞的學生與表演的孩子直面交流,提出建議、說明理由、討論切磋,再一起表演,讓學生在一幕幕自然的交際情境中去運用語言、感悟語言、習得語言。這樣的交際情境才能真正發揮其促進學生口語能力長進的作用和功能。
例三:缺乏“傾聽”,口語交際失去了穩固的基礎與支撐
有一堂三年級的口語交際課《關于春游的建議》,教師是這樣上的:他先欣喜地告訴學生即將春游的消息,然后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目的推薦一些春游的地點,并且討論春游活動的內容與注意事項。在老師的鼓動下,學生都急于表達自己意見。……課堂上一片嘈雜,真正能坐著傾聽別人講話的學生寥寥無幾。
反思:
傾聽是人接觸世界、接受信息、了解社會的重要手段之一。良好的傾聽能力是幫助人獲取外界信息、實現自我發展的重要條件。沒有充分的傾聽,也就無法正確地思考、模仿或表達。只有聽清楚、聽明白,才能架起通往“理解”和“應對”的橋梁,才能真正提高交際中說話的質量。因此,不難理解《課程標準》為什么將“應培養學生傾聽”的能力放在與“表達和應對的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口語交際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重“說”而輕“聽”。以上就是一個實例。
一般說來,傾聽似乎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其實不然,從教學的角度而言,學會傾聽不只是能做到聽,還要能夠認真地聽、細心地聽、耐心地聽,且要在聽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判斷、理解,以正確領會講述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因此,學會傾聽不只是一種能力,而更應是一種必備的習慣,它需要教師的悉心培養。
把握口語交際教學的根本目的,充分發揮情境的語言實踐功能,關注小學生的傾聽和語言積淀,是當今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需要重視和研究的問題。切實解決了這些問題,提高口語交際教學的實效才不至于成為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