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社會和會計行業的發展要求會計人員進一步加強自身素質,強化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變得日益迫切和重要。然而,我國在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應加強各方面的重視,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現多樣化的教育形式,才能適應工作需要。
【關鍵詞】繼續教育會計培訓
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又稱后繼教育,是會計人員進行業務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的再培訓、再教育,是會計人員對其知識與技能進行更新、補充、拓展和提高,完善其知識結構,提高其業務能力、職業道德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教育。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既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會計人員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時也是與國際接軌的時代要求。
一、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特點
(一)針對性
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應有針對性,按不同對象確定教育內容、教育方式,解決實際問題。根據財政部2006年制定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第三章第十條:“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分為高級、中級、初級三個級別。高級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對象為取得或者受聘高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職稱)及具備相當水平的會計人員。中級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對象為取得或者受聘中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職稱)及具備相當水平的會計人員;初級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對象為取得或者受聘初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職稱)的會計人員,以及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但未取得或者受聘初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職稱)的會計人員?!?/p>
(二)適應性
會計人員繼續教育要聯系實際工作需要,學以致用。在繼續教育過程中,培訓對象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實際選擇相關內容的繼續教育培訓。本著學什么用什么的原則,要選擇自己在實際工作中的薄弱環節進行學習,查漏補缺。
(三)靈活性
靈活性是指繼續教育培訓內容、方法、形式等方面具有靈活性。培訓內容豐富多彩,不同層面的持證人員可以結合本職工作和知識結構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繼續教育培訓內容。繼續教育培訓的方法有面授、函授、錄像和網絡教學。培訓形式包括:財政部門直接組織培訓;省級以上主管部門根據行業管理需要自行組織的培訓;財政部門認同的繼續教育單位組織的培訓;單位自行組織的業務培訓、崗位培訓;參加上一級別的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注冊會計師考試等。
二、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法規對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約束力不強
目前,有關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具體法規是財政部2006年制定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規定》。根據《規定》第三章第十一條:“會計人員每年接受培訓(面授)的時間累計不應少于24小時”;《規定》第四章第十二條指出:“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會計理論、政策法規、業務知識、技能訓練和職業道德等?!睆摹兑幎ā返膬热菘梢钥闯?,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時間與內容的強制力不大,對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約束力較弱?!兑幎ā穼嬋藛T繼續教育的考核的內容也主要局限于紙上談兵,沒有會計技術技能方面的考核。
(二)用人單位與會計人員對繼續教育的重視不夠
1.用人單位對繼續教育的支持力度較弱?!兑幎ā返诙碌谄邨l指出:“會計人員所在單位應當遵循教育、考核、使用相結合的原則,支持、督促并組織本單位會計人員參加繼續教育,保證學習時間,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钡兑幎ā凡⑽磳挝惶岢鼍唧w懲罰措施,而要依賴各單位的自覺性。由于法律法規對用人單位在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方面的約束力不強,而且大多數用人單位只重視關鍵部門人員的繼續教育和培訓,而認為會計部門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工作是只是一種形式,不僅浪費時間、增加費用支出,而且也不會給企業帶來效益,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用人單位思想上不愿意會計人員參加培訓,所給予會計人員的培訓學習經費很少,甚至不給會計人員培訓時間和經費,使得用人單位對會計人員參加繼續教育的支持力度較弱。
2.會計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的積極性不高。會計人員普遍存在著對繼續教育不夠重視的現象,他們不愿意對繼續教育進行必要的時間和資金投入,認為繼續教育與目前工作關系不大,大多數會計人員是以被動、消極的態度去接受繼續教育,缺課、少課、應付考試等現象非常常見,還有部分會計人員僅參加繼續教育考試,并未實際參加繼續教育培訓,使得繼續教育變成例行公事、流于形式的工作,沒有引起會計人員的興趣和注意力,這也暴露出繼續教育的一個弊端,與實際工作脫節,從而影響繼續教育工作的開展,影響繼續教育的質量。
(三)繼續教育的教育質量較差
1.繼續教育的師資水平不高?!兑幎ā芬螅瑥氖聲嬋藛T繼續教育工作的師資,應當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較高的理論政策水平、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有一定的實際工作經驗,掌握現代教育培訓理論和方法,具備勝任教學、科研工作的能力。但當前從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工作的師資能達到規定要求的較少,特別是縣級,培訓師資力量普遍缺乏,培訓教師的水平還有待提高。繼續教育有些是由財政部門人員授課,其知識水平與教學經驗均顯得不高,而聘請高校的教授授課,其知識水平與教學經驗雖然豐富,能夠調動部分會計人員參加學習的積極性,但有時理論過濃,實踐經驗不足,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繼續教育的質量。
2.繼續教育的培訓方式落后?!兑幎ā分赋觯瑫嬋藛T繼續教育的形式以接受培訓為主,在職自學是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重要補充。目前,大部分在職會計人員是通過參加短期培訓班聽講座的方式完成繼續教育,主要是對輔導教材的學習,缺少案例分析和研究討論,這種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難以啟發學員的思維活躍性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知識結構與現實需要相脫節。另外,在教學手段上對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的較少,基本上是停留在教材、粉筆、黑板這一層次上,一些地區雖已開發了會計遠程繼續教育的網絡,但網絡教育并未廣泛實行。落后的教學手段影響了繼續教育的質量。
3.繼續教育教材建設滯后。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教材應有針對性和實用性,一綱多本、編審分開,但目前的教材很難做到這一點,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教材建設滯后,特別缺乏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形勢需要的培訓教材,有些教材有時連續幾年內容大同小異,不能及時根據經濟形勢、會計實踐、法規、稅法等做出及時的調整。繼續教育的教材很難給會計人員帶來實質性的幫助。
4.繼續教育的內容缺少層次性?!兑幎ā冯m明確了教育對象的分級標準,而在實際培訓階段,為盡量降低培訓成本,培訓機構在繼續教育培訓對象上采用統一教育內容、統一教育時間等辦法,培訓內容沒有考慮到會計人員的知識水平與工作職責的不同,無論是初級職稱、中級職稱、還是高級職稱,也不論是高中畢業、??飘厴I、還是本科畢業,培訓的內容都是一樣的,存在重數量輕質量,培訓走過場的問題。而且,一些財政部門每年注重于所規定的培訓人數指標是否完成,而忽略對培訓內容的檢查、培訓紀律的監督等,這勢必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5.繼續教育的培訓機構單一。根據《規定》第五章第十七條:“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機構為國家會計學院、中華會計函授學校、會計學術團體、縣級以上財政部門及中央主管單位會計人員培訓基地(中心)等在會計人員繼續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鼓勵、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社會辦學單位參與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工作?!笨梢?,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培訓機構帶有部門壟斷色彩,且具有較強的官辦或半官辦性質,而各類社會力量在繼續教育中不能發揮主渠道作用,培訓機構相對單一。培訓機構的單一問題必然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壟斷,排斥了應有的競爭,從而降低了培訓機構的生存壓力,這種情況阻礙了會計繼續教育市場主體的多元化發展,不利于市場競爭的培育,嚴重影響到繼續教育質量的提高。
三、加強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建議
(一)加強法規約束力,增強用人單位及會計人員的重視度
要進一步加強法律法規對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約束力度,增強用人單位及會計人員的法律意識。在強制要求用人單位給予支持的同時,應區別其支持的程度而分別給予相應的懲罰或獎勵。要讓各用人單位把對會計人員知識結構更新完善作為本單位人事管理的重要工作來抓,保證用人單位在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培訓時間、培訓費用、考核培訓效果等的安排,從而保障會計繼續教育工作持續、健康、有序發展。
(二)建立繼續教育師資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水平的高低是教學質量好壞的關鍵。為此,財政部門應建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師資認證,并建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師資庫,師資庫的建立應按照“擇優入庫、結構合理、資源共享、動態管理”的原則,面向社會公開選拔,將那些具有較高的財會業務素質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并具有多以上財會教學經驗或實際工作經驗、教學能力較強、專業功底扎實,教學經驗豐富、授課內容新穎、表達能力較強、能理論聯系實際的優秀教師選入到培訓師資隊伍。財政部門還應加強培訓教師的繼續教育,選派培訓教師參加進修學習或訪問,更新知識,了解理論的前沿動態,使教師高屋建瓴的搞好會計教育工作。
(三)擴展培訓內容,實現培訓教材的全面性
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內容應按會計人員的級別和崗位進行對現有內容進行整合分類,并根據實踐需要進行擴充豐富,確定相關教育內容,設置教學課程。教學內容應使會計人員既要熟悉專業法規,又要加強對實際工作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還要了解與之相關的經營管理、數字經濟、網絡經濟等方面的知識。對培訓教材的編寫,要包括專業知識,尤其是會計改革的最新內容,也要包括經濟、金融、信息技術、管理、外語等方面的知識以及職業道德教育。
(四)實現培訓方式多樣化,改進教學手段
會計人員繼續教育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應根據在職會計人員的特點和學習需求進行教學,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情境教學等方法,加大學員的參與度,提高學員在學習中的能動性與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手段上,要盡可能地采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提高教學效果。網絡教育將成為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一種有效學習方法,是解決會計知識更新快這一問題的最佳教學手段?!兑幎ā返谒恼碌谑鶙l提出:“推廣網絡教育、遠程教育、電化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教學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因此,大力發展網絡教育、遠程教育、電化教育是今后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方式轉變的目標。
(五)引入競爭機制,實現培訓機構多元化
為了提高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質量,財政部門應對承擔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機構的嚴格考評挑選,采用核準與備案相結合的許可制度。要在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所和學術團體的軟硬件優勢的基礎上,逐步建立會計人員培訓基地網和社會力量辦學網,引入競爭機制,改變部門壟斷色彩,充分發揮各類社會力量在繼續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促進繼續教育市場主體的多元化發展,提高繼續教育質量。
(六)加強監管,完善對繼續教育的評估
1.完善對繼續教育培訓的事前監管。財政部門應要求各培訓機構要提前就培訓計劃,包括內容、教學大綱、培訓地點和培訓時間等事項,以書面形式通知主管財政部門,以便財政部門及時組織檢查。
2.加強對繼續教育培訓過程的檢查。財政部門應對培訓點進行檢查,檢查的主要內容應包括教學人員的資格、培訓內容與培訓時間等各個教學管理環節。檢查后應填寫“檢查情況說明書”,并將其上交主管部門。
3.完善對繼續教育的事后評估制度。一是要求規范評估指標體系;二是要規范評估工作程序,在程序上應對“學員意見反饋表”、“檢查情況說明書”及由培訓單位上交的“培訓工作說明書”等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然后召開專家組會議,逐一對各培訓單位進行評估,最后由財政部門審定評估結果并公之于眾;三是要將評估的結果作為以后培訓資格審批的依據。
參考文獻
[1]鄒澍華.會計職業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會計之友,2008(1).
[2]潘曉璐.新經濟時代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問題新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09(7).
[3]謝國珍.對我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0(8).
[4]吳澄錕.從會計職業的特殊性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必要性[J].中華會計學習,2008(10).
[5]陳明霞.改進會計人員繼續教育中存在問題的幾點建議[J],現代教育教研,2010(7).
[6]鄭啟炎.會計繼續教育成效、問題與對策——石首市會計繼續教育的實踐[J],財會通訊(綜合),2011(4).
作者簡介:陸英姿(1974-),女,漢族,江蘇武進人,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