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
本屆倫敦奧運會從開幕式開始就充滿了中西方的對比和感嘆,網民們從現實體驗、社會文化到國家機制等多個角度去品味奧運會。對于倫敦奧運會的開幕式,很多網友給予了一種極高的“英國式幽默”評價,但隨著比賽的進行,其中出現的一些烏龍事件也引發網友的不滿,包括國旗、國歌、誤判、組織設施等。微博上甚至有網友調侃本屆奧運工作人員都是臨時工組成。
一個開放的社會需要多種聲音的共存,應更淡定、寬容、冷靜地看待各種討論,中國體育的舉國制度討論是多元思潮下的自然結果。對外宣傳的主要媒體需要加強與國外媒體的溝通。游泳代表團在外媒質疑葉詩文打破紀錄勇奪冠軍后,并沒有馬上進行清白申明,這種缺乏自信的危機應對方式是需要深思的。傳播主體需要更多借助國內外媒體,充分利用自媒體以信息透明化方式來反駁質疑。在國外質疑是種常態,避免質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用實力證明自己,隨后第一時間以證據、信息透明來破除疑云。面對媒體的猜疑和傲慢,應該淡定和從容,這才是一個體育大國應有的心態。因為真相總是會被澄清。國民也逐步意識到,刻板印象的改變是長期、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奧運會可看作網民的情緒減壓閥,網絡意見領袖差異化的分析能給傳統輿論場帶來另類清風。通過對250個意見領袖微博言論分析發現,網絡意見領袖集中對民族情緒、消極比賽背后的人事制度問題、裁判問題以及劉翔是否表演等進行了大量的辯證思考,同時表達了對運動員安全和健康的關心。快樂比賽、發揚奧運精神才是真正的奧運價值所在,歡迎和尊重不同國家間的質疑和交流,這些都是思辨后的集中倡導。奧運期間夜貓型意見領袖非常活躍,大批意見領袖本身就是官方人士、媒體人,掌握更多優勢信息資源,意見領袖的個人情緒通過微博可急速放大為群體意見。
本屆奧運會期間國內解讀各方聲音時,有種現象比較突出:正面解讀負面輿情,負面解讀正面輿情。吳景彪痛哭道歉、羽球消極比賽等輿情事件爆出后,輿論界對功利體育的弊端和地方奧運選舉中各利益鏈條博弈的大量剖析和探討,都印證了這種反向式解讀現象。對待奧運獎牌這個話題,國民態度在積極轉向,在輿論場上,各方媒體及網民都在討伐有關周俊舉重0分的惡意報道,相關媒體為此道歉。金銅之差卻得到天壤之別的待遇,近萬條微博為喻丹鳴不平,這正是一種從唯金牌論向個人關懷的回歸。
與此同時,關注奧運明星的退役生活,是考驗地方政府和有關體育部門的一課。奧運新星誕生的繁華背后,網絡上廣泛流傳著退役運動員生活現狀不佳的帖子,同時亦有西方媒體憑借這些內容抨擊中國舉國體育機制。因此退役運動員現狀,隨著奧運的關注度提升,會成為刺激地方政府的潛輿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存在不理性謾罵,但整體而言,微博的現場情緒抒發以及群體二次解讀,極大地增強了本屆奧運會的熱議程度和精彩水平。微博奧運拉近了明星、網友的互動距離,國內對待金牌和人性關懷出現了大面積的理性聲音,這是一個國家在互聯網推動下的大進步,值得欣喜。
奧運明星紛紛開設微博,對于輿論場而言,有了直接的原生態聲音。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牽動各方神經,如葉詩文、孫楊、焦劉洋、林丹等迅速成為網民關注和轉評的對象。在評說機制方面,需適當引入業內明星,現場解說評論員的言論和微博也是重要奧運信息源,例如姚明表示在有消極不滿情緒時要記得激勵和尊重本國的球員,發泄不應形成逆向力量。這種言論馬上獲得網友的大力支持。借力體育界明星對輿情事件評說及解讀,能夠疏導緩解網民的怨氣,使得輿情事件較快降溫,緩解輿論場的激烈碰撞。
(作者為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新聞學院兼職教授、輿情研究學者)
責編/劉建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