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
摘?要:按類招生即充分體現“以人為本”,改變以往按照具體專業招生模式,轉而按照“學科大類”或者是“大專業”來進行招生,旨在“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人才,是我國高校招生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通過按類招生現狀分析,與傳統招生進行對比,對高校按類招生進行深入思考。
關鍵詞:高校按類招生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0(a)-0251-01
通俗地講,按類招生,就是按照學科大類來進行招生,是相對于以往按照專業的招生模式而提出的新的招生模式。在2001年,教育部規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分類為11個學科門類,分別是哲學、法學、醫學、理學等。每個學科又分為多個專業門類,以理學為例分為數學類、化學類、物理類、電子信息科學類、天文學類等, 在每個專業門類中又分為若干個專業。結合門類劃分在這一招生模式下,高校將相關、相近或者是相同的學科門類進行專業整合,按照大類進行招生。考生在這種模式下被錄取后,大一、大二學年統一學習學科類別下的專業基礎課,大二下學期期末結合個人所學和興趣所在進行分專業的雙向選擇,繼續進行后續的專業課程的培養教育。
1 按類招生現狀分析
1.1 國外現狀
以美國為例,各州各地區盡管教育背景有顯著的差異,各個高校盡管各自的教學任務、辦學性質乃至辦學方針都大相徑庭,各大學在選拔與錄取新生上也大有不同,但是所有的大學基本上都基于一個大的前提,那就是共同關注大學生充分的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和全面的學習課程體系知識。在哈佛大學,本科教育注重文理并重,本科生需要掌握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學術流派和相關領域的基本知識。學生必須先學習通識課程然后才能學習主修課程。在歐美的一些大學本科教育管理中,本科教育、尤其是本科的前兩年學程甚至是整體四年的學程中,要整體學習基礎課程。而到了高的年級甚至是研究生學程階段才能夠學習專業知識。同時,對于學校、院系、專業的選擇都是充分自由的,更注重人才的廣泛化、通適化教育。眾觀歐美的一流大學,我們可以得出,他們在人才培養上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大學要重視通才教育,大學階段為學生們學習知識、提升能力、塑造人格、培養創新精神提供最為基礎的條件,為學生未來走向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而學生個人未來的發展必須依靠自身的不斷努力。
1.2 國內現狀
幾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影響,我國的高校教育管理研究人員對于“按類招生”人才培養的關注日益強化。相關的研究諸如:2011年《大類招生:高校招生的新趨勢》、2010年《基于大類招生人才培養模式的院系教育管理探索與實踐》、2010年《高等農業院校按類招生的現狀與對策分析》等等。這些研究,更多的是強調按類招生的基本概念,對按類招生的優勢以及在落實按類招生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一些描述,依舊是止步在闡述階段。而對于在實施培養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諸如在已實施的按類招生的學校是否已達到了按類招生人才培養模式的實際辦學條件,相關的教育、教學管理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依舊少之又少。
2 按類招生現實意義
2.1 充分體現中國高校教育改革與國際教育接軌的現實需要
通過對國內外按類招生的分析可見,目前世界高等教育在學科和專業方面所進行的改革,可以顯見兩種趨勢,第一,學科建設逐漸向高新技術領域和深基礎的內涵建設領域拓展;第二,專業之間的劃分界限漸漸模糊,學科之間相互滲透、融入、交叉,逐漸走向綜合化。而以往中國高校固有沿襲下來的專業界限過于明顯、專業范圍過于狹隘,自然導致培養的學生專業口徑不符合當前經濟全球化影響下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學生實際實用性差、通用性差、遷移能力不足,出口過于狹窄。
2.2 充分體現從學生實際出發、“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按照學科大類招生,可以突破考生和家長在高考志愿填報上盲目性的瓶頸。綜觀全國百余所的高校以及玲瑯滿目的專業設置,考生和家長對于學科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學習內容等都缺乏了解。必然會出現由于專業選擇的限制而導致在錄取階段有一些高分的考生未能如愿。同時,即使如愿錄取,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學成后,發現自身在專業學習上并沒有太多興趣,甚至是不適合所學專業,導致有轉專業想法的學生愈來愈多。而實施按類招生,突破了專業的限制,提升了第一志愿錄取的比率,使得考生有很大的調節余地。學生入學后,通過基礎課程的學習,可以對學科門類有一深入的了解,在結合自身的學習成績、個人喜好和興趣,在基礎課程學習結束后進行具體專業方向選擇,不僅打破了高考錄取階段一次選擇專業的盲從性,而且從學生自身出發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了學生的競爭意識,有助于學生個人未來的發展。
2.3 充分體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對接的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目前,需要的是“厚基礎、精專業、寬口徑”的實用型人才,按類招生,可以促進高校教育實現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促進畢業生具有良好的適用性,為社會培養所需的復合型人才。按類招生可以結合社會實際需要、專業發展趨向、學生個性等方面進行特性設置,就市場需求、職業需求打造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3 當前,按類招生的弱勢所在與對策分析
3.1 實行“按類招生”的弱勢
第一,人才培養目標缺乏整體規劃,課程銜接環節不緊密。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存在重復、中斷現象,未能很好的實現專業知識的融會貫通。第二,教師思維定勢,未能跟上時代步伐,也就不能充分實現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第三,僅在招生上實現了“按類”,在教育理念、課程體系設置、人才培養模式、教學管理等方面還有些不足,未能很好的實現專業指導。
3.2 更好的實行“按類招生”的對策分析
(1)完善高校教育管理資源,實施有效監督管理機制。按類招生,需要高校在現有資源基礎上,采取現代化管理方式,協調管理各職能部門,形成高效、便捷的現代管理體系。需要建立專門的學科專業指導機構,以推進和優化學科專業的建設發展。(2)順應市場需求,完善人才培養模式。高校教育要不斷對社會需求進行分析,促進高校按類招生、通才教育、專業分流等各程序順利進行。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動高校培養復合型優秀人才的目的。(3)提升師資能力,推動課程改革建設。教師是教學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提升教師的自身知識貯備和教學能力,進一步推動專業重點課程、精品課程的建設,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推動和完善課程體系改革。
參考文獻
[1]唐蘇瓊.高校實施大類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9(1).
[2]谷進軍.高校按類招生培養策略及協調機制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0(8).
[3]羅曉田.大類招生:高校招生的新趨勢[J].經濟研究導刊,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