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媛
【摘要】隨著全球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計算機信息處理及傳輸技術的飛速發展,加上個人電腦的普及,網絡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向世界各個角落擴展。發展迅猛的網絡以及基于其建立的網絡新聞媒體對傳統的大眾新聞傳媒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它們在發展過程中不僅給人類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希望,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憂慮。
【關鍵詞】網絡;新聞媒體;優勢
網絡的誕生和飛速發展,導致形形色色的信息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從而促進了網絡媒體的形成和發展。網絡新聞是依靠網絡上的綜合性門戶網站和各類專業性網站所發布的具有傳播價值的新聞信息。目前,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媒體以傳播的經濟性、時效性、便捷性、交互性、全球性、有效性等優勢銳不可當地對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網絡媒體的發展優勢
自網絡媒體出現之日起,便緊跟著網絡飛速發展的步伐迅速崛起。它區別于那些傳播文字信息的報刊、傳播聲音信息的廣播、傳播動畫信息的電視,它傳播的主要是以文字、聲音、視頻等多種形式所反映出來的綜合信息。近幾年來,網絡傳媒作為新興大眾傳媒異軍突起,并以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迅速擴張。網絡媒體的發展無形中促進了新聞事業和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就目前形勢來說,網絡新聞媒體的發展,相對傳統的新聞媒體有很大的優勢,也正是這些優勢促使網絡新聞媒體的飛速發展。
傳播信息的經濟性、時效性、便捷性。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新聞傳播是低成本的運行。傳統的新聞播發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郵遞員上門投遞或受眾自己購買,這種方式主要以各種報紙雜志為代表;二是通過專門的發送和接收裝置獲取新聞信息,而這種方式主要以廣播、電視為代表。況且傳統媒體的制作環節相對來說比較繁瑣,資金投入也大,如報紙的制作就具有復雜的分色膠片和印刷的程序,廣播、電視的運作又需要專門的發送和接收裝置。假如報紙想要擴版、電視臺想開設一個新的頻道、廣播站想要擴大功率等,都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有效投入。相比之下,信息化時代的網絡新聞媒體在擴大信息量、增設新的傳播功能方面所需要的資金要比傳統媒體少得多。[1]網絡新聞媒體的建立和運作不需要太多的成本有效投入,而且在新聞信息的搜集和發布方面投入的資金也相對較少。
在信息網絡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十分迅捷,已經超越了時間、時空的有效限制。各個時間、各個地區所發生的事情可以第一時間在網上進行傳播,網絡信息涉及人類生存的各個方面。而且,網絡無孔不入的特性大大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時間和真實度。這些是傳統的新聞媒體所無法做到的。
傳統的新聞媒體的內容、形式的選擇和傳播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網絡新聞傳播可以同時傳送文字、圖像和聲音,從而形成一種動態的立體傳播效果。同時,網絡上的新聞內容可以不限時、不限量地進行儲存。在各種信息數據庫中,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進行檢索和使用。而且,對于同一事件的報道和評論也很容易進行對比,可以了解它所涉及的廣度和深度,讓讀者對一個事件能夠進行全面而清晰的剖析。
傳播信息的交互性、全球性、有效性。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的一大優勢就是它具有即時交互性的特征。也就是說,此時的傳播者與受眾可以無限時、無限地、無障礙地進行雙向溝通與交流。例如,隨著報刊電子版本的盛行,讓讀者在閱讀網絡電子刊物時就無須再去郵寄訂單、訂費,讀者只需打開計算機接通網絡就可以直接瀏覽刊物內容。此外,由于網絡信息“全天候”的駐留性,讀者對自己所需的信息內容和時間都可以自主進行選擇,而不必受廣播、電視播放時間或報刊郵發時間的限制,這都極大地方便了傳者與受眾間的聯系,使信息的接收者擁有了更多的主動性。
由于網絡的快捷、方便,能有效地縮短距離,因此,大大拓寬了網絡新聞媒體所涉及信息的范圍,使新聞具有全球性的特征。例如,中國文化宣傳片《文化中國》亮相紐約時報廣場便很好地證明了中國在進行有意識地融入世界,力求將中國最美的一面展示給世界,從而更好地讓世界各國了解中國、認識中國。并且,隨著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個國家、地區所發生的任何事件都可以有效地在網上傳播。
網絡新聞媒體在注重信息時效性的同時,也注重信息的有效性。網絡新聞媒體所傳播的信息和傳統新聞媒體的內容信息差別不大,但所傳播的速度以及全面性是傳統新聞媒體所不能比的。況且,信息的有效檢索、有效儲存、有效傳播都是網絡新聞媒體自身的優勢。
網絡媒體發展面臨的問題
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在對傳統新聞媒體產生積極、廣泛影響,促進新聞傳媒自身變革,以及推動新聞事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給網絡媒體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憂慮。現實中的我們要正視這些困難和問題,多思考,努力解決,理智和清醒地面對,以促進網絡媒體的健康發展。
網絡新聞信息可信度的喪失。我們在慶幸網絡的開放性、便捷性給我們帶來很大便利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網絡上海量信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現象。各種信息的一哄而上,混淆了作為新聞信息的真實性。真實、準確是新聞的生命,因此,在發布網絡新聞信息的時候,注重信息的可信度,便成為網絡新聞的首要要求。那種只追求轟動效應和經濟效益的行為是不可取的。同時,為了吸引受眾而用各種充滿噱頭的話語重傷他人,置正確的輿論導向于不顧的行為更為可恥。當今網絡新聞上存在著各種娛樂明星的“八卦”新聞,而最終事實證明是無中生有的例子數不勝數。這在很大程度上給受害人造成了名譽、心理上的傷害。這些虛假新聞不僅會誤導公眾,混淆視聽,損害讀者的利益,同時也敗壞了網絡新聞的名聲。[2]
在目前的網絡新聞媒體中,由傳統媒體機構如報刊、電臺、電視臺等開辦的占主體地位。由于他們有一套自己的業務運作體制和豐富的業務經驗,因此,其所發布的信息大部分是真實、可信的。而一些非媒體機構和個人開辦的網絡媒體所發布的信息的可信度就有待認真核實了。有的網站所提供的信息純粹是道聽途說,有的是捕風捉影,有的是剽竊他人之作等一些為了吸引受眾眼球所發布的虛假惡搞信息。比如2012年3月4日微博上發布的一條信息:“宋祖英遭人封喉?!”并且配有“真實”照片,表明此時的宋祖英正遭人“封喉”,而后來有網友澄清宋祖英只是用手撫摸一下自己有點酸麻的脖子。網絡的開放性使得上網者可以隨意發布自己的觀點和態度,這種“網絡自由”直接導致網絡新聞媒體和信息的多樣化和復雜化,導致真實性和可信性的參差不齊,從而也降低了網絡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和傳統媒體一樣,網絡傳媒公信力是其保持持久競爭力的關鍵來源,是其不斷增強競爭力的首要手段,是其第一生命力。網絡傳媒除了要在資金、技術等實力方面不斷改進自己,提升自身市場競爭力之外,更要學會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有效提升傳媒公信力這樣的軟實力。[3]
激烈的版權之爭。網絡的一大特色是實現全球信息資源的共享。不管何時、何地、何種性質的信息都能夠在互聯網上被找到,都能被應用,而且大多是免費的。這便帶來了一個引起社會關注的問題:網絡信息的知識產權需要保護嗎?面對如此浩大的網絡信息庫,應如何有效保護?
目前,因為網絡新聞傳播中的不規范轉載行為而引起的法律糾紛日益增多,但這種行為仍舊屢禁不止。特別是一些以牟利為目的的商業網站,他們的新聞信息來源主要是通過直接轉載而獲得的。我們經常會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因知識產權問題而出現法律糾紛的事件,其實,網絡上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更為嚴重,亟待有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和完善。一些網站在既不付費,也不標明出處的情況下,直接轉發其他網站的新聞信息,或者把其他媒體所提供的信息直接粘貼過來署上自己的名字,或者不經作者允許私自出版其著作等,所有這些行為已經對他人的知識產權造成了侵犯。目前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還不夠完善,有其現實的模糊性,不能有效地解決網絡新聞信息的知識產權糾紛問題。況且,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和便捷性促使網絡侵權行為變得容易和普遍,而且難以核查和追究,這便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和問題。
嚴重的安全隱患。網絡上海量信息的甄別,致使新聞編輯的工作量加大,難度提高,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比如,網絡新聞媒體信息具有時效性、不受距離限制等優點,但也有被人偽造、篡改、截獲、混淆的可能。網絡病毒和黑客更是能夠肆無忌憚地攻擊網絡新聞媒體信息,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網絡媒體的形象和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同時,網絡新聞還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由于網絡新聞內容的海量性及監督功能的減弱,一些關于個人隱私的事件也屢見報端。繼騰訊和360關于網絡隱私的紛爭不斷升級引發國內網民持續關注后,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Facebook也被曝泄露用戶信息,“谷歌街景”也因在加拿大搜集個人信息再次陷入信任危機。[4]而類似2008年艷照門事件的情況依然在網絡上能夠看到。網絡信息傳播的自由化和廣泛性帶給當事人的傷害也仍然存在。
結語
網絡新聞媒體的建設和發展,涉及國家的新聞宣傳、文化傳播、意識形態、信息安全、信息產業發展、信息化建設等許多方面。目前我國網絡新聞媒體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其在發展中所出現的問題,政府和社會各界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一概而論,從而為網絡媒體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其自身的發展和提升。
參考文獻:
[1]唐潤華.因特網對新聞傳播的影響[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9(3).
[2]辛榮鈺.試論網絡媒體的影響力及社會責任[EB/OL].百度文庫,http://wenku.baidu.com/view/dae012456307e87101f696c7.html.
[3]賈菁.網絡傳媒公信力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2(3上).
[4]網絡隱私再掀話題家用電腦需“加鎖”[EB/OL].中山網.中山日報,2010-10-28.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