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鵬
Fitfu的故事開始于2009年的新年。這天凌晨2點,兩個英國人約夫和杰夫在App Store上發布了一個小應用:PushupFu--一個指導和督促人們利用零碎時間做俯臥撐的應用,以0.99美元的價格出售。
沒想到,這個小應用獲得了大量的下載并被很多知名的媒體報道。約夫和本杰隱隱地感覺到他們的應用可能正在解決一個有很大市場需求的問題。應用下載者反映了去健身房鍛煉的很多問題:年費太高、比較枯燥、不夠方便等等,這個小應用讓大家能夠利用工作之余的小塊時間進行鍛煉。
小應用的試探發現了大市場,創立一家公司成了很自然的選擇。通過英國Channle4的一檔創業節目在2009年的12月份籌措到了10萬英鎊的啟動資金,他們隨后找到了最好的設計師、3D動畫師、程序員等組建了團隊。公司被命名為Fitfu,其中Fit “Fitness“(健身)的前綴,而Fu是”“Kung Fu”(功夫)的后綴。融到了天使投資,又有著良好的用戶基礎,一家有前途的創業公司正式誕生了。
公司成立之后,他們就開始潛心打造一個可以滿足用戶隨時隨地健身需求的應用。經過將近一年時間的開發,他們全新的健身應用Fitfu1.0版在App Store上線了,應用售價為4.99美元。與此同時,Fitfu團隊還入圍了硅谷頂級創業孵化器YCombinator的2011冬季學期。新產品發布了,并且公司進入了一個更大的發展舞臺,春天來的似乎很快。
接下來的Fitfu進入了產品快速迭代的階段。在第一版發布10天之后,在2010年12月17日,1.1版就上線了,主要改進了產品的性能。2011年的1月,他們進入YC進行孵化。1月18日,他們發布了公司的吉祥物,一只藍色的奇怪而可愛的小動物。1月19日,1.2版發布,添加了更多的鍛煉項目,并且增加了付費購買的鍛煉課程。2月5日,1.3版發布,支持多個賬號,這樣家庭成員就可以一起使用這個應用進行鍛煉并且分別跟蹤每個人的進度了。3月11日,1.4版發布,加入了社交元素,用戶可以把鍛煉結果分享到Facebook,并且推薦好友來下載應用還能得到獎勵。
2011年3月份從YC畢業之后,Fitfu團隊離開了硅谷回到英國,YC提供的15000美元顯然不能支撐團隊的發展,他們的產品開始不斷嘗試各種商業模式。5月3日他們嘗試把應用變成免費下載方式,兩周的試驗之后,發現這個模式不可持續。6月30日他們取消了在應用內購買內容,把所有的內容變成了隨應用下載而一次獲得。時間很快到了2012年。1月9日,Fitfu2.0版發布,添加了更多的社交元素和游戲元素,例如對iPhone游戲中心的支持,完成鍛煉后的積分獎勵制度等等。因為他們發現用戶的好友越多,他的鍛煉積極性會越高。這年蘋果的WWDC大會上,Fitfu上了推薦榜,并且在健康類付費應用里長期保持第一名的好成績。
一個公司要活下去,投資花完之后,就要靠產品來創造收入。可惜Fitfu的流行并沒有給他們帶來財政上巨大的回報。他們嘗試過產品免費靠廣告取得收入,也嘗試了按月收費模式,可是都不成功,似乎銷售應用是他們唯一的比較靠譜的收費方式了。
2012年9月10日,Fitfu的結局來的有些突然。他們決定在8天之后將應用撤下App Store,并且關閉公司。通告的下方有很多用戶表示了惋惜和遺憾,而兩位創始人對于這樣的結局似乎也很無奈。但現實就是這樣殘酷。一家入不敷出的公司終究要倒閉的。而Fitfu的下載量則定格在了25萬。
Fitfu身上有著令無數移動互聯網創業者羨慕的經歷:有著受大量用戶歡迎的產品,團隊進入過YC孵化,應用獲得蘋果官方推介,排名進入App Store分類榜首等等。這些經歷,任何一個初創團隊如果能做到其中一項已經是值得炫耀的經歷了,因為這些都意味著產品會流行,意味著公司會壯大。換個角度講,如果具備如此多成功元素的可以稱之為高帥富的創業公司都不能成功,那讓廣大的屌絲創業者情何以堪,如何看到希望呢?
簡單分析一下Fitfu的經歷,還是能發現一些可以參考的教訓。首先,假如他們在YC畢業后選擇留在硅谷,那么硅谷的風投資金應該能支持他們的免費模式,取得比25萬多得多的用戶,例如建立一個250萬人乃至2500萬人的健身社區。此外是錯誤的融資策略帶來的,例如堅持產品收費就擋住了很多用戶的使用,也給了競爭對手機會;例如放棄Android平臺也使得產品不能向更多的用戶擴散等等。另外,他們團隊在2009、2010兩年的節奏似乎有些慢,從最初的俯臥撐應用上線竟然花了將近1年時間,而從成立公司到發布Fitfu應用,又經過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浪費“的時間正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最為迅猛的兩年。
Fitfu關閉之后,兩位創始人又開始新了的創業旅程。希望這個故事能夠給各位創業者創業之路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發。如果您被這個故事嚇到了,那么也許創業不適合您,真正偉大的夢想是能夠嚇到別人的,而夢想者是不會被嚇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