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職業教育培養人才具備的能力應包括學科能力、專門職業能力和廣泛的普適性能力,其中學科能力和普適性能力通常是通過公共文化課程提供的(包括基礎科學類和普適性課程)。目前初中起點五年制高職的文化課實施非常困難[1]。我們可以借鑒大眾數學、多元智能、建構主義等先進理論,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以推進課程改革。
1.大眾數學思想[2]
大眾化數學理念認為數學應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應為不同的人提供自由選擇的數學內容。它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模式、視角和思維,為高職數學課改提供了參照。
啟發一:數學課實行分層教學。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實現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數學教育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結果,但是這些成果還遠遠不能滿足人才知識構成、能力結構對基礎基礎知識技能的需要,與大眾化的高等教育還不相適應。高職院校可以按學生的知識基礎、用功程度分成幾個教學層次(2個或者3個),提出不同要求。這是高職教改和發展的必然選擇,有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啟發二:高職數學課“點菜消費”[3]。大眾數學思想認為數學教育要使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專業、個人發展與興趣提出“菜單”。它可能好看好吃,但營養價值未必高,需要配菜、燒菜的“廚師”(教師)加以調整。分層教學是宏觀的教學形式,點菜教學是學生參與設計的個性化的微觀課程組織形式。
啟發三:突出數學思想方法教育,淡化技能(如快速解題)。大眾數學思想并非提出數學的高要求,也不是普遍降低要求。將課堂教學與工程實際聯系,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注意思想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思維模式,體會數學價值。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應探索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模式。
2.多元智能理論[4]
加德納認為,人類至少有9個方面的智能: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關系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1998年提出)、存在智能(1999年提出),每個人的擅長方面都不同。
從多元智能看,書面統一考試側重數理邏輯智能,而有些學生可能有更高的人際交往和藝術創作智能,即某些方面的“偏才”。在傳統考試制度下,“偏才”很可能被埋沒。職業技術教育打破“一考定終生”模式,給偏才繼續求學的機會。
啟發一: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高職教育中,把素質教育與數學教學有機結合,尋求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和策略,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使學生揚長避短,各種智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有機地將知識、方法、能力、世界觀融為一體。
啟發二:數學教學要因材施教。高職生數學學習存在許多困難,教師應該因材施教,遵循數學教學規律。堅持以人為本,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訓練創新精神,培養學習型、創新型的高技能人才。
啟發三: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學生的幾種不同智能組合表現出個體間的智力差異,教育的起點不在于一個人有多么聰明,而在于怎樣變得聰明,在哪些方面變得聰明。高職數學受內容多、時數少、教材不適合、學生基礎差等因素的影響,要建立以能力為主的多元評價體系,把考試換成課堂考查,嘗試開放式考核,試驗非書面考試。
3.有意義學習理論[5]
有意義學習,指符號代表的新知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實質性聯系。學生能否習得新信息,主要取決于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觀念,即新舊知識能否達到意義的同化。
啟發一:注意初高中銜接教學。數學教學要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基礎之上。要加強五年制高職數學和初中銜接,教學不必盲目求進度,應聯系新舊知識,以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啟發二:數學教學以必需、夠用、實用原則優選教學內容。高職院校數學教學要以“必需、夠用、實用”為原則改革內容體系,讓學生學有所得,從自己的專業發展需要出發,選擇數學教學內容,使專業知識與數學知識聯系緊密,相互促進,成為有意義的學習。
體現數學的工具性,淡化知識體系。知識文化教育傳授知識,技術文化教育傳授技能,二者追求目標不同,對文化知識的需求也不一樣。對于一個初中畢業,從事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勞動者來說,其基礎知識儲備已經差不多了,只是需要技術和能力教育的填平補齊。
體現數學知識的服務性,淡化知識完整性。目前,高職生源按智能型選拔的考試分數,是相對最低分數檔的一類,他們經過9年以上的文化課教學,對與社會勞動和謀生沒有多大直接用處的文化課教學持本能反感態度的大有人在。尤其是與基礎教育沒有多大區別的語、數、外三門課,表現更為突出。因此有人認為文化課要為專業課服務,不強調完整。
啟發三:調查反饋學習效果,調整教學。對教學不如意現象要作認真分析。通過談心、調查研究,了解學生興趣與認知需求,及時引導學生將新舊知識進行對比聯系,通過努力修補自己知識缺陷。與學生共同進行探究式、研究式教學實踐。
4.個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個人建構主義核心理論認為學習為并非學生對于教師所授予知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一個以其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
啟發一:與專業課結合,以問題解決教學作為突破口。通過走訪專業課教師,對學生問卷調查等方式提高教學的實用性與針對性。高職培養的職業能力其關鍵強調按工作任務要求、運用所學知識在工作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在高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啟發二:直觀教學,以數學的實際應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高職數學教學組織環節上,教師教學應該形象直觀,趣味生動,必要時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轉變學習方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積極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6]—[8]。
參考文獻:
[1]葛乃慶.認五年制高職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J].職業教育研究,2007(12):15-16.
[2]鄭毓信,王憲昌,蔡仲.數學文化學[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3:342.
[3]柴福洪.從經濟學角度談高職院校特色建設[J]職教論壇,2007,(6)(下):21-22.
[4]鐘啟泉,崔允漷,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237.
[5]邵瑞珍主編.教育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6]陸廣地.高職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J].江蘇南通:商貿高職教育,2007,(1):35-36.
[7]陸廣地.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嘗試與思考[J].數學教育研究,2007,(1):27-28.
[8]張玉青.職業數學教學組織模式探討[J].職業時空(研究版),2006,(10):29-30.
[9]數學課程標準(9年義務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
[10]齊民友.數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2-13.
基金項目1:江蘇省教科院現代教育技術課題《蘇北職校構建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效教學模式的研究》(編號2011——R-18903)。
基金項目2:江蘇省宿遷市職業教育與社會教育課題《數學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研究》(編號20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