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倩倩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管理的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①“社會管理”一詞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理解,對整個社會系統的管理即廣義的社會管理。這種管理分為四個基本的部分:對社會的經濟發展的管理即經濟管理,對社會的政治發展的管理即政治(行政)管理,對社會思想(精神)發展的管理即思想管理,對社會的社會發展的管理即狹義的社會管理。②從概念上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管理在對象、內容、方式上存在一些差異,但二者又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實際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撐。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社會管理中柔性管理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社會管理的有效手段,有著其他管理手段無法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社會管理大體可以分為兩類:硬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硬性管理以“事”為中心,是一種依靠國家暴力、組織權威、規章制度、行政法紀的外在的管理。硬性管理的目的是達成組織績效,一般采用計劃、組織、指揮、引導、控制等方式,是一種程式化、有序化的強制管理。硬性管理更多地強調管理客體的服從,而不關心客體的主觀愿望。硬性管理包括行政管理、法制控制和國家機器的強力制約。柔性管理以“人”為中心,是一種依靠威信、共同的價值文化理念等軟因素的內在管理。柔性管理的目的是激發、調動管理客體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是一種人性化、非強制性的管理。柔性管理是依據管理客體的思想、情感和心理,通過關心、溝通、引導、熏陶、教育、感化等方式,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形成統一的價值文化理念,使管理客體獲得“家”的歸屬感,從而形成一種向心力和凝聚力。柔性管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大眾傳媒、輿論控制。
社會管理歸根結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人是社會的主體,富有能動性和創造性。在管理工作中只有給予人們足夠的人文關懷,才能充分調動起他們的力量,形成全民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思想政治教育是柔性管理中的重要手段。它運用溝通交流、比較借鑒、說理規勸、熏陶感染的方式,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更容易達成共識,形成建設社會管理的合力,從而更好的是實現社會管理的目標。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已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但與此同時,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脫節。因此如何擺正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管理中的地位成為當務之急。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管理中的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保證社會管理的社會主義方向。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又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為自己的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服務。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它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兩對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解決會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起制約作用,從而影響社會的發展進程。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一方面要改變原有的生產關系,另一方面要變革原有的上層建筑。
我國社會管理的變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上層建筑在本質上基本穩定的前提下而進行的量上的變革,是在社會主義制度內的自我揚棄、自我發展。而不能借改革的名義搞“西化”,搞兩極分化。因此,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人們對不同的改革觀、發展觀能夠有所了解、區分,這對于堅定社會管理的社會主義方向具有重要意義。
(二)思想政治教育為社會管理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在社會管理過程中,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是關鍵。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等精神因素,對于保證社會管理的正常進行具有重要作用。人們如何估量國家和社會的前途命運,是否認同社會管理的政策、目標和效果,如何認識社會發展與個人利益的關系問題等都直接影響人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思想政治教育為社會管理提供精神動力表現為:第一,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充分調動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進行社會管理。第二,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把分散的、不同的甚至互相排斥的精神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集中的、共同的、統一的精神力量,共同為社會管理貢獻力量。第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促使人們實現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約束,能夠保證社會管理的有序開展。如果沒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提供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社會管理的完善與變革根本無從談起。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中心環節。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物質文明建設和現代化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保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兩方面。為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必須重視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科學文化建設的巨大推動力。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保證教育科學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和性質,能夠為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而且對于教育科學文化建設觀念的革舊鼎新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思想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靈魂,決定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對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有巨大的能動作用。思想道德建設一般包括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③不難看出,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在很多方面有相似和相通的地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密切聯系的,它的重要戰略地位決定了它的作用可能發揮的程度,它的作用發揮程度又實現著其相應的社會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社會關系是指人與人在相處過程中的一切關系。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我國現階段處于社會轉型期,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均發生巨大變化,各種社會矛盾、沖突日益凸顯。因此,協調社會各方關系,化解社會矛盾既是社會管理的目標,又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協調社會各方的關系和化解社會矛盾從根本上說需要依靠社會生產力的充分發展,思想政治教育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卻可以“間接”的起到作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強人們之間的交流溝通,增進相互了解。很多情況下,人們之間的隔閡、摩擦和矛盾是由于缺乏溝通造成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各式各樣的途徑和活動形式,使人們增進彼此了解,起到緩和情緒,轉變態度的效果,進而協調人們之間的關系。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能幫助人們克服認識偏差和心理偏差,不斷進行自我調整。由于每個人的年齡、閱歷、知識面等方面的局限,往往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來審視自己和他人、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并且以自己的利益得失作為衡量外部事物性質的標準。隨之必然會產生認識和心理上的偏差。思想政治教育通過交流溝通、啟發、說服、感化等方式,使人們能夠超越個人狹隘的觀念,從整體上、全局上去考慮問題,從而是社會關系、矛盾得到緩解。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及時了解和掌握人們的思想動態,將其作為修訂、完善社會管理決策的依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貼近人民群眾,深入人民群眾的生活,能夠及時獲得他們思想、情感、心理上的動態,了解和掌握他們的需求與愿望,為修訂和完善社會管理決策提供依據,也是檢驗社會管理政策是否合理的一個重要標準。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維持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穩定。
社會秩序是人們在共同的社會性生產和生活過程中行為的有準則的重現和再現,在本質上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它既是人類各種社會行為規范實踐的過程,又是實踐的結果。社會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
思想政治教育對于維持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些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統一人們的政治信念。政治穩定是社會穩定的關鍵。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思想,使人們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有科學的認識,堅定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統一的政治信念,促進社會穩定。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能增強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我國當前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面貌日新月異。面對我國如此快速的發展和變化,有些人感到無所適從,甚至產生迷茫、焦慮、恐懼的心理。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人們能夠對國家的發展趨勢有更深入的了解,通過交流溝通消除消極的心理,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突發事件和深刻變革。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實現人們的思想、行為有機地整合。有機地整合是在思想、規范統一基礎上的行為統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通過宣傳、教育、啟發、說服、感化等方式,使人們形成統一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在思想、價值觀念統一的基礎上統一人們的行為,從而起到維持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穩定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落腳點和歸宿。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組織、引導、啟發和協調等手段來調動和發揮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不斷的社會實踐中提高其思想覺悟和認識能力,完成對主觀世界的改造,進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的智慧和潛力,積極地參與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中來。
任何社會形態的社會建設都離不開思想政治的宣傳工作。同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以其親和力、感召力等優勢,在進行宣傳教育工作中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更易為人們接受、理解和認可,更容易使人們產生共鳴,使其更積極主動地配合工作。
注釋:
①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②童星.社會管理學概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
③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參考文獻:
[1]童星.社會管理學概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
[2]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3]項久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曾盛聰.試論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價值[J].思想教育研究,2002,(7).
[5]王勤.論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穩定與政治發展中的作用[J].社會科學,2002,(11).
[6]張友連.論作為一種社會管理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J].求實,2003,(3).
[7]徐建南,施向榮.思想政治教育:大德育視野下的社會管理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8]宋文謙.試論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價值[J].思想政治教育,2009.
(作者系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