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悅



2012年是“網絡總統”再度勝利的一年。時至今日,沒人會去否認奧巴馬是“網絡總統”的說法,他和“電臺總統”羅斯福、“電視總統”肯尼迪一樣,憑借著鮮明的媒介特點成為這世上最有權勢的人之一。如果2008年的美國大選,各位候選人對于網絡的應用還是多少的問題,2012年的美國大選無疑是網絡技術比拼的結果。
奧巴馬獲勝后的最快信息來自他自己的Twitter帳號——“Another four years(又是四年)”。社交媒體帶來的溝通作用重要性毋庸多言,而人們沒有想到的是基于社交媒體衍生的大數據,則會帶來連任競選的關鍵性作用。
美國《時代》雜志在11月撰文揭秘數據挖掘在奧巴馬連任獲勝的重要作用,數據挖掘幫助競選團隊解決了候選人最為重要的競選基金籌措等問題。以美劇《欲望都市》系列聲名鵲起的女星莎拉·杰西卡·帕克(Sarah Jessica Parker),其在紐約West Village豪宅成為競選后期奧巴馬和粉絲們晚宴的地方。
莎拉之所以中選是因為數據分析發現,她對美國東海岸40~49歲的女性具有強大吸引力,而這些人樂于為和奧巴馬共進晚餐而自掏腰包。不要小看粉絲的財力,此前在西海岸好萊塢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的家中,和奧巴馬共進晚餐的粉絲可為他籌集到了數百萬美元的競選資金。
之所以舉行這樣的活動是由于奧巴馬競選團隊,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帕克的粉絲喜歡競賽、小型宴會還有名人。2012年奧巴馬競選團隊的數據分析部門規模是2008年的五倍,在數據挖據領域經驗豐富的讓拉伊德·加尼(Rayid Ghani)擔任芝加哥競選團隊總部的“首席科學家”,他們的工作嚴格保密,并被認為是比羅姆尼競選團隊具有優勢的“秘密武器”。
在經過2008年的勝利之后,這個數據處理團隊整合了來自民意調查者、捐資者、現場工作人員、消費者數據庫、社交媒體,以及“搖擺州”主要的 民主黨投票人的信息。在一個大型數據庫中,競選團隊可以發現選民并獲得他們的注意,還允許數據處理團隊進行測試,從而來預測哪些類型的人有可能被某種特定的事情所說服。
其結果是,通過郵件營銷等互聯網手段籌措到了競選資金目標的10億美元。
當然,數據分析在預測投票結果、購買廣告決策以及大選最后活動選擇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8月,奧巴馬決定在社交新聞網站Reddit上回答問題,就是因為數據分析結果告訴他和他的團隊很大一部分目標選民在Reddit上。
2012年另一個被廣為流傳的故事,是“后‘啤酒+尿布”時代的寫照。一位父親收到促銷信息——為其未婚女兒推薦嬰兒用品,父親起初大怒,之后卻發現這消息一點都沒錯,自己未婚的女兒已經懷孕了。
無處不在的大數據,在2012年似乎讓人們從漂浮在空中的“云計算”之端,可以俯瞰到另一個由數據組成的自己。
大數據時代
“網絡總統”除了身體力行地使用大數據實現自己的成功連任之外,更在年初投資2億美元啟動“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希望增強收集海量數據、分析萃取信息的能力。尤其提到大數據技術,事關美國國家安全、科學和研究的步伐,將引發教育和學習的變革。大數據被定義為未來的“新石油”。
大數據到底是什么?微博上有高人將其總結為“有了靈魂后的海量數據”。當中的靈魂指的是linked data,即數據不再是數據而是商業模式,各種各樣孤立的data被聯結后是能誕生商業模式的核武器。
在這樣一個時代,維克托·爾耶·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中前瞻性地指出,大數據帶來的信息風暴正在變革人類的生活、工作和思維,大數據開啟了思維、商業和管理上的變革。
維克托這樣寫道:“大數據時代最大的轉變就是,放棄對因果關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關注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為什么”。這顛覆了千百年來人類的思維慣例,對人類的認知和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戰。他認為大數據的核心就是預測,將為人類的生活創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維度。
而在商業社會中,大數據已經成為了新發明和新服務的源泉,而更多的改變正蓄勢待發,谷歌、微軟、亞馬遜、IBM、蘋果、facebook、twitter、VISA等大數據的先鋒們正行進在這股浪潮中。
管理學家托馬斯·H·達文波特認為“大數據及其分析,將會在未來10年改變幾乎每一個行業的業務功能。每一個組織,如果早一點著手大數據的工作,都可以獲得明顯的競爭優勢。”每一個想要抓做大數據機遇的組織必須收集并開發特定的工具,來管理大規模并行服務器產生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而且組織還需要選定分析軟件,用它挖掘數據的意義。集黑客和定量分析員優勢與特長于一身的“數據科學家”是管理和分析大數據所亟需的人才。
與大數據相伴的是商業智能等技術的升級。隨著移動應用技術的迅猛發展,商業智能在移動技術應用上的突破也隨即會步入正軌,未來對于移動終端設備上的突破,將成商業智能在技術應用層面一道新的亮點。
實際上,大數據時代不僅僅是企業所要面臨的新境地,各國政府也同樣面臨著大數據的挑戰。除了美國奧巴馬政府之外,新加坡政府也在2011年成立德勤數據分析所(DAI),引導政府和企業進行數據研究和應用。毫無疑問地,世界各國的政府都對大數據的應用充滿期待。
大數據的美好彌漫著詩意的味道。
不過,在大數據的背后也隱藏著一系列的問題,首當其沖的是隱私問題。勃然大怒的父親,生氣的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自己女兒懷孕的商機已經被商家捕捉到了。個人信息的利用和保護之間的利益博弈將在制度和文明建設的大環境下發生發展,隱私權將被重新定義。你將決定“另一個自己”在互聯網上的透明程度。
“科技版的林達”、作家涂子沛更在《大數據》一書中提出了大數據時代,摩爾定律、普適計算(Ubiquitous computing 或 pervasive computing)、數據挖掘、社交媒體將如何影響人們的公民生活。涂子沛認為“一個真正的信息社會,首先是一個公民社會”,信息的自由流動是這個社會的重要特點,而大數據的興起將推進中國社會各方面的深刻變革,將促動相關法律制度的建設,也許這會成為中國社會加速向公民社會轉型的助推器。
重新想象未來
在社會變革的美好愿景之外,2012年的技術“酷”感覺恐怕是由谷歌眼鏡(Google Project Glass)帶來的。4月發布的 “拓展現實”谷歌眼鏡,具有和智能手機一樣的功能,可以通過聲音控制拍照,視頻通話和辨明方向以及上網沖浪、處理文字信息和電子郵件等。戴上它解放了雙手,估計人們就能成為《碟中諜4》里身手不凡的“大蝦”。
而能讓人解放雙手的還不只眼鏡,10月份獲得美國加州法案批準,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可以在加州道路上進行測試行駛,無人汽車可以通過攝像機、雷達傳感器和激光測距儀來“看到”其他車輛,并使用詳細的地圖來進行導航。借助谷歌數據中心后臺分析駕駛車輛的巨大信息實現無人駕駛。
這種技術酷感也會逐漸變成人們生活中的點滴細節。2012年在中國大城市出現的幾乎“人神共憤”的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管控問題(PM2.5),都有可能借助科技力量,在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得到改善。當然,盡管對技術充滿深深的信仰,但技術從來不是萬能的,必須客觀而又節制地說人們可以借助技術去尋找到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可以歸結為數據問題——眼鏡是數據、汽車是數據、城市是數據,當計算歷經主機、個人、網絡計算時代進入到普適計算時代,消失的計算機與人們生存的環境融為一體,人們隨時隨地進行信息獲取與處理。
這樣的時代,人類本身就是一坨數據。
在人類和另一個自己如影隨行的時代,是時候重新想象一切了。《長尾理論》、《免費》作者克里斯·安德森認為這是一個新工業革命的時代,創客運動的興起讓人們看到當互聯網遇到制造業的巨大變革力量。安德森形容“過去的10年,人們在找尋通過互聯網創造、發明以及合作的新方式;未來的10年,人們將把這些經驗應用于現實世界中。”DIY制造業讓人類社會進化到更高層次的新商業文明狀態。
如果你覺得,這宏大敘事的風格不符合你的口味,那“互聯網女皇”Mary Meeker在新鮮出爐的《互聯網趨勢報告》則是從細節入手。在她看來,現在關于“新的設備+互聯+用戶界面+美學”的所有一切,都處于重新想象一切的階段:使用觸屏技術的平板和智能手機已經顛覆了人們的既有想象,而人類生活將向“輕資產”邁進。
《大英百科全書》在出版244年之后在2012年停止印刷版的出版、Instagram等在線分享網站讓智能手機超越單一功能的便攜式相機的出貨量、Dropbox和Box.net這樣的云存儲網站讓人們的文檔存儲方式發生了根本改變、產品設計、教育、媒體、運動,一切的一切……Kickstarter為代表的“眾籌”模式,也讓資金籌措模式發生了根本變化。這是一個蘊含著巨大變化的時代,無所畏懼又實時在線的消費者將使用著廉價的設備、享受著接入及服務應用……而他們的全部資產也許只是一部手機。
聰明地活著
這不是一部簡單的手機:拿出它使用GPS地圖找到最近的洗車店,預約并支付,然后去洗車,之后再用手機對服務進行點評;這部手機還是娛樂終端,通過手機即時按需獲取流媒體音樂,還可以和朋友一起分享哦;這部手機還理所當然的是視頻娛樂之地;借助手機,汽車、房屋都可以按需使用,還可以評論、分享駕駛經驗;手機還是你的錢包……在這樣一個大數據的時代里,手機是進入一切的鑰匙,用3G門戶創始人兼總裁張向東的話來說:“手機就是另一個你”。
也許有那么一天,當你再丟手機的時候,你就不會再肉疼地想一個月的工資又沒了,也不再擔心自己的個人信息被泄露。因為在那個時候,手機只是你介入互聯網的工具而已,沒有用戶名和密碼(或者是身份ID),這部手機就毫無用處。人在各項智能化的技術之下,真真正正地成為“手機人”——“人的本體”和“手機的分身”合二為一。
如果你覺得這樣的日子還有待時日,即使在今天,你也可以依靠手機聰明地活著。2012年一個最常見的場景應該發生在商場里,人們經常看到有人拿著手機,一邊看著網店價格,一邊對照著實體店里的產品,要是優惠不夠有吸引力,抬腳走人……回家上京東、亞馬遜、糯米網等網購去。
“求折扣”的精明,體現了人們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下,對“不二”生活的追求。每一個人不再簡單地受到廣告的“忽悠”,而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商品。對于CPI敏感的人們,選擇用這樣的方式購物透露著手機人的機智。而另一個人們熟悉的場景出現在地鐵等公交工具中,幾乎每一個人都在刷手機。社交媒體帶來的“24小時在線”成為常態,手機人產生著數據,又被自己產生的數據牽絆著。
由3G門戶與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劉德寰老師及第一象限市場咨詢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的手機人系列研究報告顯示,2012年手機人出現了“青春美少女經濟”特點。與2011年“熟女經濟”——30歲左右女性在購買iPhone、付費網絡視頻等移動互聯上的消費表率作用不同,2012年25歲左右的“青春美少女”在移動互聯網領域迅速崛起。
“青春美少女”是那些初出社會開始工作的有經濟能力的一群人,但是與“熟女”不同,她們沒有經歷過物質匱乏的青春期。她們是享受中國經濟迅速崛起成果的一代人,她們對時尚有自己的理解,敢作敢為敢愛敢恨,在移動互聯工具上的使用和消費習慣等方面為這個產業帶來改變。
實際上,“青春美少女”經濟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在智能機大量普及之后,移動互聯的消費門檻降低的根本現實。智能機普及之后,人們在手機使用習慣上出現了明顯特點,移動購物沖擊實體購物就是其中之一。“在實體店中,會通過手機到網購網站搜索比價的用戶比例為47.64%,已接近一半,網購網站價格的優惠已被人們廣泛認可,并已經成為實體店在價格方面的主要競爭對象。
同時在各種淘優惠方式中,團購也已經成為消費者尋求優惠的重要目標,實體店消費中有42.32%的用戶會關注是否有團購優惠。下載優惠券、‘附近功能搜索優惠等方式也有一定的用戶比例,手機不僅為人們的消費帶來了手機購物的新形式,同時也為人們實體店的消費帶來了更方便的優惠途徑”。
劉德寰教授從本科到博士都是社會學科班出身,以社會學的視角看待技術變革與社會生活變遷的軌跡是一件獨具匠心的工作。他認為觀察技術智商化的演進過程應該從“生活到人再到產業”的思路進行,這又悖于人們習慣的“產業到人再到生活”的方向。
劉教授認為,信奉產業變革對人乃至生活的影響放大了技術的力量,而從廣泛的社會生活中抽取樣本,調查人類生活習慣上的變遷,從人類學的微觀角度入手才能了解人類生活變遷的真諦。因為人類本身充滿著不確定性,技術天生的確定性因素無法涵蓋人性本身存在的喧嘩與騷動。
從這個意義上,你也許會明白,另一個你——數據的或者手機的你和自己的關系。究竟是你在使用著技術,還是技術在使用著你?如果有一天,“另一個你”會不會比你自己更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