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智偉

滾筒洗衣機和波輪洗衣機究竟哪個更好?不同的消費者自然會有不同的答案。年輕的主婦喜愛滾筒洗衣機,因為平時工作忙,周末可以把一周的臟衣服一次解決掉;而退休的長者則更喜歡波輪洗衣機,他們洗衣頻繁,不需要超大容量,反而是免得彎腰下蹲顯得更重要……這些總結來自于某消費電子巨頭在新加坡的總部,經過大量數據分析方才獲得。如今,類似的數據挖掘正在新加坡流行開來。
“大數據將成為我們的下一個大機會。”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資訊通信與媒體業執行司長吳鋼介紹道。不言而喻,新加坡地處東南亞咽喉,國土面積極小,自然資源貧瘠,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維持國家競爭力。如今火爆的大數據產業恰好可以為新加坡“承上啟下”。
因為特殊的地理優勢,近10年,新加坡政府以各種優惠政策吸引跨國公司的總部或區域總部入駐當地,三星、IBM、谷歌、匯豐等大型公司紛紛在新加坡建立基地,負責東亞、南亞的產品、市場和服務。
如此“總部經濟”帶來的產業聚集、消費提升和資本效應自不必說,同時伴生的還有各公司建立起的大型數據中心。特別是像亞馬遜、埃森哲、IBM這樣的數據大戶不斷增加,令新加坡的數據容量以每年60%的速度急速攀升,得以匯聚東南亞50%以上的數據中心。
之前,此類的數據存儲和管理還僅僅是作為大企業的后備功能,并不能直接為商家們帶來利益,甚至有企業為之煩惱,因為飛增的數據意味著不斷增加的占地、存儲設備、管理人員,數據成為他們眼中只見投入不見產出的負累。
但隨著數據挖掘技術的日趨成熟,它開始被各個領域接受,并且逐漸演化出一個生態系統。如此,以往看似無用的數據,經過數學模型的加工,變成了極具價值的資訊,成為指導行為決策的關鍵——產品需要增減哪些功能,針對不同的人群應采用何種不同銷售模式,怎樣的營銷才更有效……一切都變得越發清晰。如此一來,那些在新加坡沉睡已久的海量數據終于變成指引商業運作的法寶。
于是,敏感的新加坡政府迅速將目光投向大數據領域,快速制定出大數據在城市服務、消費、安全、醫療健康、金融等領域的發展策略,一邊著力引入IBM、德勤等數據分析領域的“高手”,一邊組建專業研究所,加速相關人才培養與前者對接。更重要的是,新加坡政府還開放自己的數據庫,幫助企業完善“深層次的洞察”,實現公共服務與商業利益的雙贏。
一些中國公司也在其中把握住了商機。例如智能卡應用開發公司握奇2000年在新加坡設立子公司,一直希望能在道路電子收費系統上做文章,實現汽車無需停滯,系統自動完成扣款的功能。
但是,要實現這樣的構想,就必須從公路上現實的數據上尋求完備的方案。比如,在不同的時段對不同的車輛收費多少,如何利用收費的價差將車輛送入另一條路徑,緩解交通堵塞——少不了每天對車流、路線擁堵、收費點的細致分析,這就必須依賴交通系統提供的數據。正是由于新加坡政府的開放,握奇才能以通過數據挖掘完善相關構想,在去年成功入圍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第二代公路電子收費系統科技實驗,獲得種子基金,開始產品原型的開發和設計。
握奇還利用新加坡的城市交通系統數據,為其在國內的類似項目做實驗。“反正數據共享不會影響交通,凡是非涉密數據我們都可以提供共享。”吳鋼解釋道,政府更看重的是握奇一旦成功,其應用會首先惠及新加坡,既不影響車流,又用經濟手段緩解交通擁堵,更可以省下建設高速公路的巨額開銷。
有賴于政府對大數據這樣的開放與支持,新加坡的“磁石”效應越發明顯,寶潔開始在這里研究亞洲用戶偏愛怎樣的化妝品,三星開始以此為平臺,深度分析東南亞不同市場的特征,以備產品革新……
“畢竟時代已經大有不同,以前,技術怎么走,消費者就怎么走,而現在,卻恰恰相反。”吳鋼告訴記者,既然,大家都需要用大數據來撬動自己的成功,那么,新加坡多年累積的數據便成為不可多得的“天然資源”,只等有技術和工具的高手們前來“淘金”。如此,新加坡的競爭力自然得以延續。
或許,國內的城市管理者們在拼命上馬云計算的同時,也應該向新加坡看齊,做好準備迎接大數據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