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霄鋒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課程的制定、開發是有關教育行政部門、學科專家的專利,教師和學生沒有開發課程、管理課程、選擇課程的權利,他們只是課程的被動接受者、適應者。對學生來說,課程是知識,是課表,是教師每天布置并被要求必須完成的作業,是每學期的考試科目。在這種課程觀念和課程開發、實施的背景下,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是鞏固技能的反復訓練者。讀死書、死讀書的現象很普遍,但又沒有辦法得到改變。積極推進課程改革,是當前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課程,開發課程,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選擇課程、創生課程,是目前學校教育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也是關系學校發展、教師水平提高、學生進步的重大問題。下面我就小學數學教學如何開發利用綜合性學習課程資源談些認識。
一、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學習思路。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教師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老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展。”教材只是教學活動的依據,在某種程度上體現編者的意圖。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只執行教材,而應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靈活地、創造性地處理教材,開發各種教學資源,并且在課堂實施中根據學生的情況,靈活地調整并生成新的教學流程,使課堂處于不斷的動態變化之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深挖教材的內在智力因素,科學、合理、靈活地組織、處理教材,開發學生本身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研究、發現、歸納、總結,體現了“用教材教”的新理念。如教學《7的乘法口訣》一課時,我根據絕大部分學生對編口訣已有感性的認識(2、3、4、5、6的口訣已學過)的基礎上,以實踐活動為支撐,把學生作為可開發利用的課程資源,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讓學生編口訣、記口訣、用口訣、說口訣等。在教學中,堅持學生人人平等的思想,培養學生人人善問的習慣,激發學生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學生人人動手的機會,給予學生人人成功的體驗。學生在充滿猜測、觀察、操作、思考、分析、推理等探索性和挑戰性的活動中,體驗了口訣的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極大地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有所悟。這樣變“教數學”為學生創造地“學數學”,不僅有利于學生積極投入數學探究活動之中,而且在探究過程中,經驗背景的差異和學生對問題理解的差異,就構成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使得學生不僅成為學習者,而且成為課程的資源,師生共同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
二、充分運用網絡媒體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面,充實學生的學習源泉。
在信息時代,充分利用互聯網上豐富的教學資源,在信息技術強有力的支撐下,數學教學必將迎來網絡時代。數學網上教學是以多媒體計算機和互聯網為學習工具,以網絡作為重要的信息來源。互聯網上豐富多彩、日新月異的知識源泉,是學生取之不盡的素材庫。學生采用探索法、發現法探索、發現相關的信息和知識;主動搜集并分析有關信息,提出和驗證假設;把當前的學習內容盡量與已經學得的知識相聯系,并對此聯系認真思考。學生通過彼此交流、討論,協作學習,高質量、高效率地獲取新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學活動中的導航者、設計者和幫助者。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是知識的探索者,自主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組織、學會協作、學會思考和交流。如教學《簡單的統計》一課時,我引導學生上網收集近五年來的國民生產總值,每百人中電話、手機擁有量等數據,繪制統計表與統計圖。學生不僅學到了統計表的制作方法,而且形象直觀地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取得的顯著成就,體會到數學來自社會生產與生活、服務于社會生產與生活的道理。又如,在進行數學競賽輔導中,也可以指導學生查詢相關的“數學競賽”網站,讓同學們在這些網站上查找有關數學競賽的資料,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處理、應用,并參與網上討論,拓寬學生的視野。
此外,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中各種學習論壇和E-mail的形式與校內外的同學、老師進行交流,使得數學學習打破“學校圍墻”的限制,使同學們不斷增加自主學習的機會,提高數學水平。
三、有效利用校本課程資源,加強學科滲透,拓寬學習空間。
學校生活中可開發的資源是相當多的,真可謂“學校處處皆教材”。但是過去的數學教學視教材為《圣經》,關注書本、忽視人本,強調獨立、缺乏合作,每個人都是封閉的個體,使學生的思路變得越來越狹隘。新課標強調,數學學習應開放,處處留心皆數學,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因此關注體驗是學習積累的捷徑。如我校教師開設了的校本課程“趣味數學”、“身邊的數學”、“數學家的故事”等,充分利用了取之不盡的教學源泉。我校有一位老師結合校本課程“身邊的數學”指導學生設計一個游覽計劃:某班要去當地三個景點游覽,時間為8:00—16:00,請你設計一個游覽計劃,包括時間安排、費用、路線等。這則案例城市學生能較順地完成,而該班農村學生較多,于是老師事先與學生商議將當地的標志性建筑(如大橋、涵閘、廠房、民居等)作為游覽的景點,然后將學生分成小組各小組分工協作去了解相關信息,包括景點之間的路線圖,步行或乘車所需時間,游覽所需物品,等等,然后學生借助數、圖形、統計圖表等表述有關信息,最后讓各小組交流游覽計劃。
有效利用校本課程資源,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獨立性和創造性,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學數學的良好習慣,更能激發他們自覺學數學的興趣。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而愉悅的求知空間。
四、關注生活,開展實踐活動,積累學習源泉。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只有面向生活的數學才是有價值的數學,才是人人必須獲得的數學,才能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而數學教育要基于生活、聯系生活、回歸生活,應視生活為土壤,應為生活服務。皮亞杰認為,對于個體的學習而言,一切知識均起源于認識主體的實踐活動,學生的自主活動是他們認識形成和發展的源泉。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如此,數學才能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產生和發展,數學才能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組成部分。在數學實踐活動的形式上,我進行了以下幾點探索。
1.找一找。重在指導學生注意收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如在學習了“多位數的認識”之后,我要求學生找找生活中的多位數,把自己認為有意義的摘出來。不找不知道,一找嚇一跳,在課堂交流中,學生紛紛把自己在課外書上、在報紙上、在網絡上……找到的多位數展示在大家面前。我便因勢利導,進行多位數的改寫、省略練習,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數學知識,而且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2.做一做。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實踐活動:星期天,用三十元錢,上街買菜。先讓學生設計一個最合理的方案,然后實施。這個生活問題是以數學問題為核心的,同時涉及許多方面的東西,關系到學生的能力、品質等各個方面。組織一個課外研討活動,讓學生上臺來陳述自己的方案,學生的熱情高漲,設計的方案都體現了學生獨到的匠心。通過綜合大家的智慧,得到一個較完善的方案:a.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b.了解家庭成員各自喜歡的幾個菜;c.做好市場調查;d.確定要購買菜的品種及數量。然后照方案實施。活動結束,自己談談體會,聽聽家長的評價。通過這樣的一個活動,學生了解了數學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具體性,培養了思維能力、交際能力,綜合素質在實踐活動中得到了提高。
綜上所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拓展了數學課堂空間,使課堂活起來,讓學生的學習也鮮活起來,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率,更加突出地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讓教學的前景更加廣闊。我認為這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次重大革命,是未來數學課堂的方向。我們應與時俱進,繼續探索,把這種課堂教學做得更好,為數學教育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