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懿
[摘要] 目的 調查我院外科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發生情況及分析相關因素。 方法 對我院外科重癥監護病房的350例患者進行調查,記錄其感染部位、基礎疾病、侵入性操作及入住時間,統計醫院感染率,分析相關影響因素。 結果 發生醫院感染者76例,184份標本培養出病原菌150株,包括細菌和真菌。年齡、住院時間、侵入性操作對醫院感染的發生均有影響(P < 0.05)。心腦血管疾病感染人數高于其他組患者的感染人數。 結論 應加強對外科重癥監護病房的管理,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對年齡大、有基礎疾病的重癥患者進行重點護理。
[關鍵詞] 醫院感染;外科重癥監護病房;心血管疾?。缓粑到y
[中圖分類號] R181.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4—0007—03
Survey of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of the hospital infection related factors
ZHANG Yi
ICU of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 Hangzhou 3100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 infection of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analyze related factors. Methods Surveyed 350 cases in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recorded the site of infection, underlying diseases, invasive operation and check in time,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hospital infection rate and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Results In 350 patients, hospital infections occurred in 76 cases, submitted a total of 184 specimens; 150 strains of pathogens were cultivated, including bacteria and fungi. Age, length of stay, invasive operation had an impact on hospital infections.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infection was higher than other groups. Conclusion Management sector should strengthen on ICU of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strictly limit flow personnel of number, nurse older age and heavy syndrome patients, and guarantee strictly of no bacteria operation, reduce intrusional operation of project and time, shorten patients in heavy syndrome guardianship ward of hospital time.
[Key words] Hospital infection;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Respiratory system
重癥監護(intensive care)是應用目前先進的醫療技術、現代化的監護和搶救設備對各類危重病患者進行集中治療和護理的過程。重癥監護室可以為危重癥患者提供最精心的治療和精確的護理,也是搶救危重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線,搶救成功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外科重癥監護病房(SICU)是重癥監護病房中收治外科急危重患者的集中區域,此區域的患者往往病情復雜、危重且免疫功能普遍低下,故醫院感染的發生率也較高[2]。為了解我院外科重癥監護病房的醫院感染發生情況,探討影響醫院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對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外科重癥監護病房住院的患者進行調查,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外科重癥監護病房住院的患者350例進行調查,其中男220例,女130例,年齡5~92歲,平均(35.83±3.50)歲。60歲以下的患者201例,60歲及以上的患者149例;住院時間3~28 d,平均住院時間(2.45±1.66) d?;颊叩募膊☆愋桶ㄐ难堋⒛X血管、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損傷性疾病、惡性腫瘤等,患者均不同程度地使用抗生素。
1.2 調查方法
調查時間為2010年1月~2011年1月,負責本次調查的工作人員均接受統一培訓,每天進入外科重癥監護病房1次,對患者的病歷資料及入院檢查資料進行詳細調查和記錄,以上工作完成后還要到患者的床前進行病情詢問、觀察監護設備上顯示的生命體征等進一步了解患者的狀況,并將數據詳細記錄在案。定期參加查房也是調查人員的工作之一。從外科重癥病房轉出的患者轉入普通病房后還要再隨訪2 d。將所有患者的資料詳細記錄在案。
1.3 觀察指標
記錄所有被調查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礎疾病、侵入性操作及入住時間。以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為判定醫院感染的標準統計醫院感染率。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行組間比較,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發生感染的部位及感染發生率
在此次被調查的350例患者中,發生醫院感染者76例,醫院感染發生率為21.7%。
2.2 被調查者的病原菌種類及數量
在發生醫院感染的76例患者中,共送檢184份標本。標本取自患者的痰液、血液、尿液、膿液、穿刺液等。本次檢測共培養出病原菌150株,包括細菌和真菌。具體病原菌的種類及菌株數。
2.3 年齡對醫院感染的影響
350例被調查者的醫院感染年齡分布見表3。感染組和未感染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提示年齡對醫院感染的發生有影響。
2.4 患者的基礎疾病、住院時間對醫院感染發生率的影響
心腦血管疾病感染人數與其他組感染人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住院時間對感染的發生有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5 侵入性操作與醫院感染發生率的關系
350例被調查患者中共有153例接受過侵入性操作,結果顯示,接受侵入性操作對患者的醫院感染發生率有影響。
2.6 危險因素分析
將以上單因素分析的可能危險因素賦值,最終進入Logistic回歸分析方程危險因素的變量見表6,結果顯示,年齡>60歲、住院時間>10 d、侵入性操作是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
3 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外科重癥監護病房(SICU)患者的感染部位主要集中于呼吸道,這與文獻[3]報道的結果相似。在被調查的350例患者中,發生醫院感染者76例,醫院感染發生率為21.7%。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統,占44.7%。其原因可能為,在我們調查期間,外科重癥監護病房的患者以胸外傷、腦外傷為主,年齡大、基礎疾病多的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極易發生內源性感染[4]。這提示我們在對這些患者進行治療和護理的過程中,要針對呼吸道感染做必要的預防措施,比如病室內通風的次數要適宜,消毒要嚴格,次數及操作要遵守操作規范,限制流動人員的數量,對于患有胸外傷、腦外傷、年齡大和基礎疾病較多的患者可以給予增強免疫力的治療,可適當服用一些比較有效的藥物,才能將患者的感染率控制在最低。
在本次被調查出發生醫院感染的76例患者中,共送檢184份標本。標本分別取自患者的痰液、血液、尿液、膿液、穿刺液等。本次檢測共培養出病原菌150株,包括細菌和真菌。病原菌包括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等十幾種。這些細菌和真菌是比較常見的菌群,提示我們在對患者進行抗生素治療時要注意選用具有殺傷這些菌群功能的藥物。肺炎克雷伯菌一般來說對以下藥物較敏感,如先鋒霉素、氨基糖類(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氯霉素、多黏菌素等。其中以第三代頭孢最有效,如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泰能(即亞氨培南),依據病情,注射用滴注7~14 d,不可超過半個月??死撞鸀槿梭w本身存在菌屬,當受到感染或免疫力下降時,則發病,應注意平時鍛煉,增強機體免疫力。
將被調查患者分為感染組和未感染組后,探討年齡和侵入性操作對于患者醫院感染率的影響,結果表明,年齡和侵入性操作均有可能會造成患者的醫院感染。年齡超過60歲的老年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各臟器功能逐漸衰退,且常合并慢性基礎疾病,因此更易造成醫院感染[5]?;颊吣挲g越大、基礎疾病越多,是醫院感染易感因素。350例被調查患者中共有153例接受過侵入性操作,在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患者中感染率達50%以上。其原因在于,侵入性操作很容易破壞人體正常的防御機制,細菌病毒等可通過侵入性操作的孔道輕松進入人體內部,細菌在機體內大量繁殖造成外源性感染。這提示我們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要盡可能地避免給患者進行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外科手術中常規的麻醉插管、氣管切開、呼吸機的應用及各類有創穿刺和引流均屬于侵入性操作,如醫護人員的無菌觀念不強均可造成機會菌感染。有研究報道稱[6],重癥監護病房的醫院感染發生率比普通病房高5~10倍。另外,調查結果還發現,心腦血管疾病感染人數與呼吸系統疾病、惡性腫瘤、消化系統疾病、其他疾病、損傷性疾病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住院時間對感染的發生也有影響。
綜上所述,衛生部門及醫院管理部門應加強對外科重癥監護病房的管理,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對年齡大、有基礎疾病的重癥患者重點護理,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流程,盡量避免對患者的侵入性操作,真正降低外科重癥監護病房的醫院感染率。
[參考文獻]
[1]代永靜,王建榮. 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及護理預防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2):239—240.
[2]李雙玲,王東信,吳新民,等. 外科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和相關死亡危險因素[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5):503—507.
[3]任南,文細毛. 2001年10—12月全國醫院感染監控網資料分析[J]. 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2,16(2):19—32.
[4]Esen S,Leblebicioglu H. Preval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at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Turkey: a multicentre 1—day point prevalence study[J]. Scand J Infect Dis,2004,36(2):144—148.
[5]任勇,樊悅,申翠華,等. 2003—2005年山東省醫院感染監控網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監測[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5):581—583.
[6]張小江,王輝,徐英春,等. 重癥監護病房最常見革蘭陰性桿菌的耐藥變遷[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10):1179—1182.
(收稿日期:201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