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之靜
[摘要] 目的 比較胰島素泵與胰島素靜脈滴注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臨床療效。 方法 隨機將我科121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分為胰島素泵治療組(胰島素泵組)和胰島素靜脈滴注治療組(靜脈滴注組),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血糖達標時間、血酮轉陰時間、尿酮轉陰時間、胰島素總用量和低血糖發生率。 結果 胰島素泵組在血糖達標、血酮轉陰和尿酮轉陰時間,胰島素總用量方面明顯優于靜脈滴注組(P < 0.01);低血糖發生率低于靜脈滴注組(P < 0.05) 結論 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入胰島素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具有血糖達標時間、血酮轉陰時間以及尿酮轉陰時間短,胰島素總用量小、低血糖發生率低、安全可靠、穩定有效等優點,值得臨床繼續研究和推廣使用。
[關鍵詞] 胰島素泵;胰島素靜脈滴注;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糖尿病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587.2[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4—0149—02
作為糖尿病一種臨床常見的急危重并發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具有發病急、進展快、病情重的表現特點,臨床多采取胰島素泵與胰島素靜脈滴注治療該病[1]。本研究回顧胰島素泵與胰島素靜脈滴注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臨床資料,分析其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將我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間121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分為胰島素泵治療組(胰島素泵組)和胰島素靜脈滴注治療組(靜脈滴注組),經臨床癥狀、體征以及實驗室檢查,符合馬學毅著《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2]中關于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診斷標準。胰島素泵組60例,其中男36例(60.0%),女24例(40.0%);年齡 21~69歲,平均(38.4±3.5)歲;病程3~186個月 ,平均(68.6±11.3)個月;體重指數(BMI):(17~27)kg/m2,平均(20.8±2.3)kg/m2;血糖 (16.5~53.5)mmol/L,平均(25.6±2.5)mmol/L。靜脈滴注組61例,其中男35例(57.34%),女24例(39.34%);年齡 21~71歲,平均(38.5±3.5)歲;病程3~191個月,平均(68.8±11.3)個月;BMI(17~28) kg/m2,平均(20.7±2.3) kg/m2;血糖(16.5~51.5) mmol/L,平均(25.4±2.5) mmol/L。兩組患者的血酮體均>4 mmol/L,血漿pH均<7.35。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體重指數、血糖、血酮體以及血漿pH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快速補液、降低血糖、糾正失水、糾正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同時積極尋找和消除誘因,預防并發癥等常規基礎治療。胰島素泵組采用胰島素泵(美敦力公司生產,型號:712)持續24 h皮下泵入諾和靈R(丹麥諾和諾德公司生產,注冊證號 H20070155),胰島素用量為0.1 u/(kg·h),當患者尿酮體轉陰、pH值正常時按照餐前負荷量加基礎量(0.6~1.0) u/h持續皮下輸注諾和靈R。靜脈滴注組給予諾和靈R以0.1 u/(kg·h)持續均勻靜脈滴注。動態監測三餐前、餐后2h以及睡前末梢血糖值,根據病情需要調整胰島素泵入量[3]。
1.3觀察指標及檢測方法
參考甘勝蓮研究[4]中關于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治療的觀察指標及檢測方法,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血糖達標時間、血酮轉陰時間、尿酮轉陰時間、胰島素總用量和低血糖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 SPSS 15.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并分組t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胰島素泵組在血酮轉陰、尿酮轉陰、血糖達標時間與靜脈滴注組比較(P < 0.01);胰島素用量低于靜脈滴注組(P <0.01);低血糖發生率明顯低于靜脈滴注組(P < 0.05)。表1顯示,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與胰島素靜脈滴注治療更加有效、安全。兩組患者不同給藥方法的療效對比,見表1。
3討論
胰島素靜脈滴注是一種傳統的根據動態監測血糖值適時調整靜滴量的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方法,具有胰島素調整滯后、血糖波動大、胰島素用量大和低血糖發生率高等缺點,嚴重影響臨床療效。島素泵具有模擬機體胰腺β細胞生理性胰島素分泌模式的能力,根據食物攝入量或目前的血糖值自動計算所需持續24h向體內補給適量胰島素,智能化控制系統使外源性胰島素和體內胰島素保持在一定的生理水平。胰島素泵組患者血糖達標時間為(11.6±1.5) h,明顯比靜脈滴注組(12.7±1.6) h短(P < 0.01);低血糖發生率1.67%低于靜脈滴注組(13.11%)(P < 0.01)。胰島素泵能夠精確維持血腫胰島素濃度,降低了血糖異常波動的影響,使微量胰島素的持續輸入具有預見性,更便于臨床有效控制血糖和降低低血糖的發生率。胰島素泵使β羥丁酸恢復時間縮短,表現在尿酮轉陰時間(41.4±4.1) h,明顯低于靜脈滴注組(46.3±4.2) h,血糖水平控制更加方便、科學、有效且安全,是目前糖尿病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本研究表1顯示,在血糖達標時間、血酮轉陰時間、尿酮轉陰時間、胰島素總用量方面明顯優于靜脈滴注組,P < 0.01)。低血糖發生率低于靜脈滴注組,P < 0.05,與張允平等[5]研究一致。
綜上所述,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入胰島素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療效確切,具有血糖達標時間、血酮轉陰時間以及尿酮轉陰時間短,胰島素總用量小、低血糖發生率低、安全可靠、穩定有效等優點,值得臨床繼續研究和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王璇,鐘建庭,姜一真,等. 胰島素泵在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治療中的應用[J].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8,18(15):2213—2214.
[2]馬學毅. 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2
[3]黃正有,姜麗萍,胡惠華. 胰島素泵治療56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療效觀察[J]. 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5):16—17.
[4]甘勝蓮. 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療效觀察[J]. 實用預防醫學,2011,18(5):903—904.
[5]張允平,沈默宇,楊科春,等. 胰島素泵和多次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對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和高滲昏迷的療效比較[J]. 中國糖尿病雜志,2008,16(11):662—664.
(收稿日期:201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