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加榮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學習的主要園地。提高課堂效率對于全面提高教學教育質量,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升學生素質確實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現我結合自己多年來的課堂教學實踐,談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策略。
一、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要營造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相信學生、熱愛學生,讓學生喜歡老師而喜歡數學課。“親其師,信其道”,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就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課堂教學效率才會大大提高。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丟棄權威、放下架子,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深入學生中去,對學生傾注愛心。學生如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無知,甚至是愚蠢的舉動或現象時,教師應以正確、寬容的態度和方法處理——耐心提示,逐步誘導,幫助他們解圍。這樣以慈愛寬容之心待學生,讓學生體驗到了教師的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創造了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就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課堂教學效率才會大大提高。
二、創設數學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啟示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充分運用動機原理,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內驅力,學習將會取得良好的效果。激起學生學習數學內驅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就是結合教學實際,恰當地創設數學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或促使置身于渴望解決問題的情境中。
德國一位學者有一句精辟的比喻:將l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將l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的湯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時,將l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融入湯中,才能被吸收。
數學知識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具體實例引入教學內容,給學生學習創設“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情境,把學生的學習情緒、注意力和思維活動調節到積極狀態,為學習新課知識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礎。
三、發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的主要形式,在教學中,教師要發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通過觀察、思考、探索主動地獲取知識。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不是觀眾,將單純的教師“主演”變成師生共同“表演”。這種共同參與的活動中有一種至關重要的“探究法”——讓學生仔細觀察后探究并發現某些規律、結論。如講平行四邊形概念及其性質時,教師可以出示一系列的平行四邊形圖形或實例,先告訴他們這些就叫“平行四邊形”,接下去就讓學生自己比較、分析,發現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如:對邊平行、對角相等、鄰角互補、對角線互相平分、對角線分平行四邊形為兩個全等三角形等。接著學生會進一步發現這些性質之間的關系,可由一個性質推導出其他性質,同時不同的學生會選擇不同的性質作為出發點。再通過交流和教師的引導,學生在活動中不僅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概念,而且理解了形式定義的含義及各種相關性和等價定義的概念,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在學習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時,教師不直接告訴學生等邊對等角,而是可以先讓學生將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對折,讓學生發現它們相等這個特性,從而進一步提出結論的數學理論推導過程,并且學生可通過折痕得到添加輔助線的方法——作底邊上的高或頂角平分線或底邊上的中線構造兩個全等的三角形,通過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導出結論;同時,通過親手操作,學生還會發現等腰三角形軸對稱等特性。這樣,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這種探索精神勢必激勵學生學習,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四、設置懸念,留給學生適當空間
陶行知認為,創造教育是培養民族活動的教育,是培養學生“獨出心裁”能力的教育,而在創造教育中“行為”“思想”是創造教育中兩個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行為上的“空白”情境,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時間,使他們有主動參與學習、研究的機會,形成創造的傾向、意識;更要為他們創設思維上的“空白”情境,讓他們能靜下心來,搜索豐富的資料,進行深邃的思考,發揮內在的創造力。如在課堂結尾時,留些問題,設置一些懸念,吊吊胃口,使其產生“欲知后事如何,急需課后解決”之感,激發學生課后主動參與學習、創造的欲望。又如在布置作業時,也可布置一些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讓學生主動參與研究性學習,培養創造力。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培養、激發、鞏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應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多角度、多途徑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劉兼,孫曉天主編.數學課程標標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廣東教育學院教育系主編.現代學校心理.中山大學出版社.
[4]廣東教育學院教育系主編.現代學校理論.中山大學出版社.
[5]錢佩玲主編.中學數學思想方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