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娟
摘要: 文章以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為載體,圍繞“教給學生調控的技能,使學生健康成長;讓學生學會感恩,使學生快樂成長;激發學生創新的意識,使學生成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可持續發展”幾大主題論述了究竟怎樣教學生的問題。
關鍵詞: 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教學實踐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作為一名思想品德教師,我一直在思考,我的課堂除了教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外還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呢?大綱明示:思想品德教育的實質是將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道德。從思想品德的內涵上看,思想品德課就是要把當今社會的思想道德轉化為學生的思想道德。結合教學實踐,我的想法如下。
一、教給學生調控的技能,使學生健康成長
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需要我們學習的東西很多,需要我們適應的事物也很多,隨之產生的心理問題也就很多,比如:學習壓力、不良情緒等。那么學生怎樣調控心理呢?
例如:在教學《理智面對學習壓力》時,我這樣設計:首先,提前給學生布置作業,要求學生找出身邊因為學習壓力而使學生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例子;其次,讓學生分別講述;再次,讓學生討論歸類,不同強度的壓力分別給學生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最后(本節課重點),讓學生討論針對不同的情況,我們該怎么做?讓學生在模擬中感知,在討論中總結方法。這樣不僅讓學生增強了調控技能,而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讓學生學會感恩,使學生快樂成長
我們了解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慘案:
2010年3月23日上午在南平實驗小學校門口發生惡性殺人案件,兇手鄭民生因對社會不滿,而產生殺機,造成8名小學生死亡,另5人重傷。
還有震驚全國的藥家鑫事件……
縱觀這些兇手曾經都是好學生、好員工,因為生活、學習小事,走上了不歸路。事情的發生絕非偶然,究其原因應該是教育的失敗。我們在教學中一味地重視學生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感恩教育。針對這一重大社會問題,思想品德教師負有重大責任。思想品德課的一個最大的功能是對學生道德的培養、品德的提高。要讓學生通過課堂觀察社會,感悟社會,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從而杜絕上述事件的發生。
三、激發學生創新的意識,使學生成為創新型人才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從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到教材的改變,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改革,我們不難看出,我們國家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在不懈地努力。那么作為中學教師,我們怎樣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呢?
首先,教師觀念要創新。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應首先轉變自己的觀念,對待教學內容不能拘泥于“一節課有幾個知識點”。教師應該明白教學不僅是“知道是什么”和“知道為什么”的過程,還是體驗、領悟和形成理念的過程,也就是要知道“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另外,教師還要明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是這一節課的事情,也不是下一節課的事情,而是我們終生的追求。
其次,教師教學手段要創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會看到現代教學已不再是“一支粉筆+一本教材”而應該使用現代教育手段,讓課堂教學更精彩,更愉快。
最后,把握好教學細節。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中,教師往往都喜歡運用辯論法,這樣不是為澆滅質疑的火花,而是更好地幫助學生打開創新意識的閘門。
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可持續發展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具備終身學習意識和能力已經成為時代的要求。我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首先應該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了解所學內容,才會有求知的欲望。其次,我認為應該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質疑。不管所教內容是什么,都要問學生為什么,當學生回答出答案后,還要再問為什么。這樣長此以往,學生自然養成一種習慣,凡事都會產生疑問。疑問怎么解決呢?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學生會主動查閱資料,如此學生的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就會逐漸形成。
社會需要的是高素質、創新型的人才,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擔,所以要不斷地學習、鉆研,為打造高效課堂而努力,為提高學生的能力而努力,為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而奮斗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