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摘要: 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是中學歷史教學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重要內容之一。但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卻令人擔憂。作者從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教學目標、現狀、成因、加強方式和愛國主義的內涵等角度探討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的問題。
關鍵詞: 歷史教學愛國主義情感培養
一
歷史課程標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要求:“通過歷史學習,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作貢獻的人生理想?!?/p>
為了解中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現狀,我通過1200份調查問卷,對所在中學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回了1100多份問卷,調查問卷如下:
問卷調查的結果如下:近80%的學生不了解愛國主義,近80%的學生認為愛國主義離現實較遠,要求高難以做到;近85%的學生認為身邊沒有直接的愛國主義的事例;有近90%的學生認為愛國主義沒有實際價值;有近80%的學生認為歷史教學中沒有經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近9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目的就是考上重點高中或者本科。這一結果說明了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在當前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嚴重缺失。
二
為何出現愛國主義情感的缺失呢?我嘗試進行了如下分析。
1.應試教育大背景下,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輕視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當然,學生自己也對分數以外的教育缺乏激情。
2.許多學生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無暇顧及對子女的思想教育,而現在的學生多以自我為中心,輕付出重索取,很難產生愛國主義情感。
3.不良社會因素對學生的負面影響:每逢歲末年初,打工的陸續回家過年,“打工發財過好日子”遍地傳播,春節后總有一些學生退學打工。
4.中學生絕大多數是未成年人,辨別是非能力較弱,難以抵制社會的消極影響。
三
那么,怎樣在歷史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呢?
首先,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利用課堂教學發掘具有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使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例如,學習抗日戰爭時,可用多媒體播放電視劇《新亮劍》片段,讓學生體會“亮劍精神”就是為了國家和民族而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的愛國精神。
其次,考試:考試是檢測學生知識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可設置有利于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試題。例如,提供一段歷史材料,讓學生寫出有關愛國主義的小論文。
再次,知識競賽:設置有關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試題。
最后,實踐活動:組織有利于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實踐活動:1)就近考察歷史遺跡,如讓學生參觀新四軍黃花塘軍部舊址,感受和體會新四軍為民族和人民而浴血奮戰的歷程。2)假期參觀周恩來故居,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四
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應選擇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以真摯的情感講述,創造濃郁的情感教育氛圍,讓學生充分地感知歷史,主動地產生愛國主義情感體驗。例如,中國歷史:林則徐虎門銷煙,“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甲午中日戰爭,臺灣人民自發掀起反割臺斗爭,孫中山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懈奮斗,張學良不惜失去自由而發動西安事變。世界歷史:印度民族女英雄章西女王為反抗英國殖民統治而英勇獻身。美國獨立之父華盛頓領導北美人民不畏艱險,終獲勝利。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爾為拉美獨立不屈不撓長期戰斗。國際工運領袖馬克思為全世界人民的解放奮斗終生,深受世界人民的景仰。
2.通過各種形式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典型史實,使學生了解什么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就是歷史發展長河中,積淀的對國家和民族的一種最無私、最純潔、最深厚的感情,以此形成對愛國主義的正確態度,即讓學生把對國家和人民的樸素的愛,升華到愛國主義價值觀層面的理智的愛。以此為準則,分析生活中的人和事;以此為標準,判斷社會的真善美與假丑惡;以此為規范,反思自己的言行,才能使愛國主義情感教育落在實處,收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激之以志、導之以行的效果。
總之,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歷史教學都有一個明確培養學生的目標,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則是重要內容之一。學生只有具有愛國主義情感,才能為祖國的強大而勤奮學習,才能在民族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才能為中國的未來承擔應有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李郝.初中歷史優秀教師說課經典案例[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2]任志鴻.初中歷史新課標優秀教案[M].山東:南方出版社,2011.
[3]教育部.義務教育階段歷史科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科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