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愛榮
新課程已經實施幾年了,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原先的教育教學理念、方法、范圍和過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轉變理念找到設計教學的合理突破口,掌握實施新教學方式的策略,是我們急需共同探討解決的現實問題。
1.初中歷史教育應以陶冶和升華人的精神境界為根本。
歷史學科不是一門“實用”的應用學科,而是一門文化素質養成性質的人文學科。所謂歷史教育就是以人類歷史文化的豐厚營養促使學生的智慧、情感和人格不斷得到發展、完善和升華,以促進學生的生命整體不斷獲得發展為根本追求的學科教育。初中歷史教學必須改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要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樹立遠大的理想,這才是初中歷史教學真正的目的,才能形成國民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國民素質的提高。
2.利用影視片段、歷史資料片,重現歷史的生動。
人是歷史的主體,歷史是人物畫展的時空走廊,歷史事物間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歷史是生動的。然而,過去性是歷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課堂上僅僅靠語言描述,有時候很難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生動與豐富多彩,所以在中外的多次調查中,學生都認為干癟、乏味、無聊是歷史學科的代名詞,甚至有人驚呼:“對新一代的多數人而言,歷史,如同上帝一樣,已經死了。”解決這個難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利用影視片段、歷史資料片,重現歷史的生動,同時,在形、聲、光、色、動畫的感染下,使學生自然突破時空界限,在如臨其境的感覺中,經歷歷史、體驗歷史,獲得由感知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發展。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開國大典”時,盡管有關開國大典的語言描述已經比較生動了,但很難感染學生,難以使學生產生莊嚴感和自豪感。而截取電影《開國大典》的片段,講課時播放給學生,情況就不一樣了,富有感染力的音響效果、隆重的場景、莊嚴的表情、歡騰的人群,使學生仿佛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在經歷歷史的過程中,學生的莊嚴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3.利用圖片,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感情。
教學中,受條件限制,不是每一個教學內容都可以找到相應的視頻資料。但前人在豐富的社會活動中,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圖片、實物和文獻資料,它不如視頻資料那么生動,但是如果運用得當,則依然能為我們創造性地創設調動學生感情的歷史情境提供有利的條件。
例如:在組織學習“火燒圓明園”這一內容時,我沒有找到電影《火燒圓明園》的光碟,用圖片成功地創設了一個令學生“神入”的教學情境。我先向學生展示了兩副圓明園的復原圖,同學們看到畫面上這些精美的中西合璧的建筑,不禁對這座舉世無雙的皇家園林產生向往之情。接著,我又向學生展示了三幅文物圖片,并告訴學生這三件文物是圓明園噴泉上的裝飾品,我們國家買回它花了數千萬元,清朝皇家的寶物主要都放在圓明園,它們每一件的價值都超過圖中的文物。學生對此驚嘆不已。講到這,我話鋒一轉,說:“1860年10月,這一切都化為了烏有,寶物成了侵略者的戰利品,精美的建筑化為廢墟,這個侵略者是誰呢?就是英法聯軍。”學生的痛惜之情、痛恨之情立刻被激發出來。
4.豐富歷史教育活動。
初中歷史教學,就其課程來說有豐富的思想教育素材,應該充分利用開展教育活動。如組織知識競賽、講歷史故事比賽,舉行專題講座或評論,利用社會資源,參觀遺址、古跡、紀念館,組織觀看歷史影視片等,尤其是知識競賽,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舉辦過各級各類的知識競賽,如果我們也像數、理、化、外那樣從全國到省、市舉辦知識競賽,那么一定能促使學生學習歷史,激發興趣,提高素質。總之,要讓學生動起來,必須開放教育,努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5.倡導探究性學習方式。
新教材切實貫徹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注意消除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弊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課文中特意設置了動腦筋、活動與探究等欄目;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每一個學習單元都設有活動課,將學生活動直接引入教科書體系和課堂學習過程之中,這是對傳統教科書的重大改革。活動課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課程內容的生動性、啟發性和開放性,突出了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教學,對于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和探究問題的能力,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6.轉變課堂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以組織教學、講授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和檢查知識來展開,基本做法是:以紀律教育維持組織教學,以師講生聽傳授新知識,以背誦、抄寫鞏固已學知識,以多做練習運用新知識,以考試測驗檢查學習效果。這樣的教學方式,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來越顯現出來。它以知識的傳授為核心,把學生看成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進行教學,雖然強調了教學過程的階段性,卻是以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為前提的,沒有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沒有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因此,革新教學方式勢在必行。
正確認識新課程下三個角色的轉變,是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的前提。
新課程下的學生:學生是課程的主體,應以主動參與、體驗、反思、探究和創造性進行學習。實施新課程必須把學生當作有獨立性的人看待,并使自己的教育教學適應所教學生的情況、要求和認知的發展規律。
新課程下的教師: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也是新課程評價的參與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與合作者,也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因此,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該積極了解以往的上課流程與新課程要求有何不足,然后揚長避短,并按新課程、新理念充實自己、改變自己。
新課程下的課堂和教材:課堂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絕不是唯一的場所。教材則是學生學習的素材之一,并不是全部。新課程有多種版本的教材,因此,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師只能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7.靈活處理教材,精心設計活動課,讓學生感知歷史,提高分析能力。
在教學中,有些歷史概念比較抽象,用常規的課堂互動方式,很難讓學生理解,學習的積極情感無從產生。這就需要老師根據內容特點,靈活處理教材,創設出使學生擁有體驗、想象、思考的“往日的生活背景”,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理解歷史的課堂環境。活動課靈活、形象、生動、便于重現歷史,是突破這類教學難題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