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張瀟瀟
摘要: 以大學生文化心靈塑造為切入口觀照高校文化建設,根據理工科大學生文化心靈塑造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分析產生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并從內容和途徑兩個層面探究理工科大學生文化心靈塑造的有效策略,以進一步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yǎng),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為理工科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參考思路。
關鍵詞: 理工科大學生文化心靈塑造 對策
大學生文化心靈的成功塑造旨在構建大學生豐富的精神文化體系,使之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有良好定位,在人格建設、人際交往、社會責任等方面有較強的能力,成為高素質、強能力、強人格的人才,成為全面自由發(fā)展的社會人。
本文提出的大學生文化心靈塑造包括精神價值層面和行為規(guī)范層面:其一是大學生精神文化層面的內容,如大學生對主導性社會文化模式的認同和選擇,價值觀、態(tài)度,對科學、藝術、哲學等文化成果的自覺吸收,其二是行為規(guī)范層面,對社會惡俗的自動免疫和自覺抵制行動,對社會倫理道德情感、家國責任的自覺踐行等。
一、理工科大學生文化心靈塑造現狀及原因分析
大學生文化心靈塑造和文化素質教育息息相關。近年來,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學生文化心靈脆弱現象普遍,學生人文知識汲取不夠豐富,文化視野僅限于專業(yè)領域,單一狹窄逼仄,在紛繁復雜社會容易陷入價值觀混亂、理想缺失迷茫的境地;審美情趣模糊,是非判斷不明晰,容易誤入歧途;情感世界單薄,抵抗誘惑能力弱,道德壁壘薄弱等。學生沒有足夠豐厚的心靈空間接納包容社會萬象,沒有足夠文化學養(yǎng)自我消解學業(yè)壓力、情感及心靈困境,沒有足夠的文化教養(yǎng)底氣提高發(fā)展自我能力,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后勁不足。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中需求功利化的影響。在國家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社會需求的技術化實用化,是一根引導大學人才培養(yǎng)的指揮棒。理工科大學教育技術化、功利化、實用化特征明顯,越來越重視專門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的是適應社會需要的“產品”,而不是卓越人才?!熬硬黄鳌钡娜寮覀鹘y(tǒng)思想影響漸弱。
其次,浮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在社會快速發(fā)展過程中,社會環(huán)境日益復雜,風氣難免浮躁。信息網絡化爆炸化,中西方文化交織蜂擁,現代人生存競爭激烈殘酷,社會文化生態(tài)惡化,民眾價值取向多元,急功近利思想嚴重,人生奮斗目標世俗性確定,使大學生疲于專業(yè)技能、生存技能的獲得,無暇顧及人文素養(yǎng)的汲取和文化心靈的成長。
再次,理工科大學學科設置因素。我國大學專業(yè)劃分細,學院設置單科性多,學科環(huán)境單一,特別是理工科院校的課程設置人文社科方面課程偏少,盡管在通識教育盛行之際,有些院校有針對性地開設了一些必修和選修課程,但是實踐中收效甚微,導致相當一部分理工科學生僅限專業(yè)知識,知識面狹窄,形成單一的技術性人格,強于事實判斷,疏于價值判斷,人文素養(yǎng)不高,文化心理薄弱。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其實質是如何讓人才培養(yǎng)超越知識型、技能型層面,轉向創(chuàng)造型、發(fā)明型,進而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社會功能與價值,讓社會受惠于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創(chuàng)造成果。而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的動力不僅源自知識和技能,更要以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蘊為基礎。提高理工科大學生文化素質,促進理工科大學生文化心靈塑造勢在必行。
二、理工科大學生文化心靈塑造的主要教育內容
文化心靈塑造與文化滋養(yǎng)、文化素質息息相關。理工科大學生文化心靈塑造工程應以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yǎng)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西方優(yōu)秀文化等為教育內容,使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獲得知行合一的認同,領會人類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永恒魅力,充分吸收其精華,并內化為自身的文化氣質,提高文化涵養(yǎng),塑造文化心靈。
1.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夯實學生主流文化心理基礎。
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涵蓋理論、理想、精神、道德等多層面內容,是具備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時代特點的主流文化體系,能指引發(fā)展方向,凝聚精神力量,樹立價值坐標,規(guī)劃道德規(guī)范,是當下復雜文化格局的中心力量,統(tǒng)領、包容多元文化態(tài)勢,為國家發(fā)展、民族復興提供巨大精神力量。
大學生正處在心智快速成長并日趨成熟的時期,對多元文化尤其是復雜大眾文化缺乏成熟的理性判斷,很容易在其影響下形成錯誤的價值觀,迫切需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精神上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社會責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在行為上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準則,在品格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助人為樂、勇于奉獻,促進民族團結、社會進步。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支撐,夯實學生主流文化心理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既是一種‘外煉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內化的過程?!保?](P233)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不僅要對其基本內容、科學內涵、本質要求和精神實質有清晰的基本認知,還要在理解和認知過程中獲得情感認同,在生活實踐中內化為自身的價值取向和精神氣質,做到“外煉”和“內化”相結合,獲得堅實的主流文化修養(yǎng),獲得與社會良莠不齊文化現場相抗衡的能力,構建具有巨大能量的文化心理氣場。
2.注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促進大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文明歷史綿延五千年的積淀,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的優(yōu)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源泉和寶貴財富,影響了一代代炎黃子孫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以及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方式。
要通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搭建理工科大學生健全的人格架構。榮格說,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堅實基礎。以儒家為主流的傳統(tǒng)文化強調“仁者愛人”的仁愛道德規(guī)范,注重知識分子“君子”般德才兼?zhèn)涞娜烁窦軜?,“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P41);強調對現世責任的擔當意識,“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3](P92)。這些都會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達則兼濟天下”的使命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社會責任感,在出世和入世間游走自如,修己安仁、殺身成仁、為國盡忠、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等閃光的人格魅力,尤其值得青年學生學習。要在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讓大學生充分汲取這些民族文化智慧,并內化為大學生的價值觀、道德觀,使大學生完善健全的人格架構。
要通過傳統(tǒng)文化教育,教會學生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人,生命價值統(tǒng)一于天地生生不息價值之中,人與自然是和諧的統(tǒng)一。而“和”道出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真諦?!岸Y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保?](P8)要利用和諧、中庸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追求,幫助學生樹立利他主義觀念,使得學生建立和諧健康的社交關系,為其身心成長營造良好的發(fā)展氛圍。
通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血液流淌在大學生身上,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心靈滋養(yǎng),使學生獲得足夠的文化底氣,喚醒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促進大學生文化自覺。傳統(tǒng)文化教育能夠拓展大學生的文化心靈空間,激發(fā)足夠的力量,應對生活的挑戰(zhàn)。
3.重視西方優(yōu)秀文化教育,積極借鑒和吸收西方文化精華。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全球化的發(fā)展,西方文化以不可阻擋的勢頭滲透到現代生活中,逐漸成為中國文化一種重要的態(tài)勢,使當今中國文化的總體態(tài)勢呈現出一元主導、多樣并存的局面。張岱年先生曾在多年前特別提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文化,一定要繼承和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同時汲取西方在文化上的先進貢獻?!保?](P491)除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繼承發(fā)揚,充分利用西方文化精髓對理工科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外,也是理工科大學生文化心靈塑造的重要內容。
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樣,源遠流長,廣闊多姿,在法律、科學、宗教等方面特點鮮明。要指導大學生針對西方文化優(yōu)秀內容展開學習,了解西方社會生活中契約觀念、法制觀念,體會科學與民主、自由與平等思想的魅力,領悟人本主義思想對對個人人格、價值、尊嚴等多方面的肯定,對人的個體獨立性的尊重和倡導,挖掘西方文化的人道主義傳統(tǒng),理解倡導博愛與寬恕的基督精神,感悟西方文化對自由的崇拜、勇于冒險的騎士精神和自由競爭意識等。
西方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的共同精神財富,是一座豐富的文化資源庫。要讓大學生提高慧眼識珍珠的能力,充分吸收和借鑒其優(yōu)秀成分,則其善者而學之,并內化為自身的文化氣質。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要讓大學生形成廣闊的文化視野,學會求同存異,體悟理解、包容和尊重,豐富文化心靈內質。
三、理工科大學生文化心靈塑造的主要途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西方文化作為大學生文化心靈構建的重要內容,對大學生情感、道德、價值觀的合理構建有積極的作用。理工科高校要結合教育體質機制和校園建設等硬性條件,積極打造載體和平臺,幫助學生提高文化素養(yǎng),塑造廣博的文化心靈空間。
1.適當改革課程設置,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
要從課程設置上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首要的是創(chuàng)新“兩課”教學方式,充分利用探究試、啟發(fā)式、討論式等教學手段,增加實踐教學內容,使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由知識認知上升到情感認同,并轉化為實踐能力,達到知行統(tǒng)一。
結合理工科專業(yè)教育,加大人文社科教育的分量。要充分挖掘師資資源,以選修課的形式開展文化素質教育,選修課設置要涵蓋中西方優(yōu)秀文化藝術范圍,內容盡量豐富,給學生較大的選擇空間。比如針對學生容易對文學產生興趣的特點,開設中西方文學方面的選修課,“《論語》選修”、“《世說新語》選讀”、“《史記》選修”、“中國現代小說史”、“西方文學名著鑒賞”等,也可開設中西方文化、歷史、哲學、藝術等方面的選修課。通過課堂教學這一傳統(tǒng)方式,打開知識的大門,引導學生進入博大精深的中西方文化世界里,激發(fā)學生發(fā)現、探索的興趣,為學生文化心靈塑造提供足夠的文化精神滋養(yǎng)。
2.以社團、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豐富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內容。
充分利用各種文化資源,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除一般的大學生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校風建設月等常規(guī)活動外,可有針對地組織為人文素質教育為重點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成立戲劇社開辦戲劇節(jié),舉行讀書節(jié)活動,研讀中外經典名著;組織古典詩詞經典吟誦活動,邀請知名人文學者舉辦講座等,讓理工科大學生近距離接觸中西方優(yōu)秀文化,在欣賞、思考、體會中陶冶情操,并與之產生情感、心靈的互動與交融,獲得文化心靈的升華。
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打造文化教育網絡平臺。
網絡的普及使得大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更加便捷迅速。理工科大學生由于學科專業(yè)的優(yōu)勢,對網絡的運用能力相對較高。理工科高校要根據學生特點,打造網絡文化教育平臺。比如,在校園網內打造人文社科教育網絡平臺,涵蓋中西方文化、文學、歷史、藝術、哲學等學科知識,相關學科網絡教學視頻,校內人文素質教育活動,開辟人文素質教育論壇,等等,讓有興趣的學生在網絡上自主學習探索。另外,高校教師要根據形勢的變化,積極開拓網絡教育平臺,比如開通博客、微博,加入學生喜歡的網站如人人網等,在網絡上和學生展開交流互動,引導學生注重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和文化心靈的塑造。
理工科高校要以培養(yǎng)集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yǎng)為一身的“文化人”為目標,以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快速成才為本,在培養(yǎng)專業(yè)技術人才的同時,積極推行文化素質教育,夯實大學生文化心靈理想基礎,形成大學生文化行為規(guī)范,使大學生能以專業(yè)知識為基礎,汲取各種文化領域的營養(yǎng),獲得豐富的教養(yǎng)資源,使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被充分激發(fā),大學文化建設更具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王禮湛,陳杰,陸樹程.思想政治教育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233.
[2]楊伯峻.論語譯注(簡體字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7:41.
[3]楊伯峻.論語譯注(簡體字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7:92.
[4]楊伯峻.論語譯注(簡體字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7:8.
[5]曹錫仁.中西文化比較導論——關于中國文化選擇的再檢討[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