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旗
摘要: “導思式教學法”根據中學生的生理特點和認識規律,把地理教學過程分為“激情體驗、引導自學、討論歸實、總結創新”四個互相聯系的階段,以學生為主體,落實地理“雙基”教學,并使教學成為開放的系統,引導學生探究學習,進而實現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 地理教學導思式教學法生活經驗
現行地理課程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從學生的經驗出發,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問題情境出發,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為此,我們抓住課堂主陣地,改革課堂教學,探索“導思式課堂教學模式”。
“導思式教學法”根據中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動機、感知、理解、鞏固、應用”的認識規律,借鑒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的思想,按低、中、高三級能力層次循序漸進的原則,把地理教學過程分為“激情體驗、引導自學、討論歸實、總結創新”四個互相聯系的階段,其關鍵是引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激發感情,重復體驗階段:首先利用青少年強烈的好奇心,提出富有興趣的、有思考價值的和與學生關系密切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感情,設置懸念,創設情境。還要讓學生感到地理知識是從生活中來,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在建構新知識之前,先重復自己的體驗。
以“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教學為例:在我準備上大氣的水平運動這一部分時,臨到上課,覺得這樣直接講課太枯燥,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于是上課的時候臨時決定把課題的名稱換了一下。到(2)班教室門口的時候,因為今天比較冷,所以他們的門關著,我進去就問:為什么關門?他們就講因為冷,風大。我順勢說: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風。轉身在黑板上寫了大大的一個字:風。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順利進行下一階段教學創設了前提條件。
接下來是我慣用的伎倆:讓學生講講自己對這個事物的體驗。我問他們:對于風,你們有什么認識?
學生開始興奮,一個個地舉手發言,第一個學生講:風云爭霸。其他學生大笑,估計是他看的電視連續劇《風云》太深刻了。我沒有否定他,把第一個答案寫在了黑板上,還問學生:為什么風和云聯系在一起?說明云的產生和運動和風關系很密切,我們在下節課學習天氣的時候就要講什么云會帶來什么樣的天氣,和風有什么關系。
第二個學生講“風水”。我剛開始聽錯了,在黑板上寫了個“風嘴”,學生一看笑得前仰后合。我等他們靜下來說:“別笑,真的有風嘴。你們聽說過新疆有個阿拉山口嗎?它就是著名的風口,你們說‘口不就是‘嘴嗎?”然后說:“再說風水并不一定是迷信,其實它也包含著我們地理學上的山脈和河流的走向,人家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不是和風水有關嗎?”
第三個學生講“喝西北風”。同樣是哄堂大笑。我也在黑板上寫下來,同時問學生:“我們經常說某個人如果不學好的話,將來只能喝西北風了!為什么講喝西北風,不喝其他的風,比如東南風?”引導學生聯想今天的風是從西北吹來的,冷而干,所以“難喝”,不像東南風,溫暖濕潤,很爽。
接下來還有很多學生講述自己的體驗,最后我總結:這節課我們先學習三個問題:一是風是怎么形成的;二是風向問題;三是風力的大小問題。剩下的問題在今后我們將陸續介紹,如果有興趣我們就可以利用周末一起探討。
引導自學階段:教師要提出有獨到見解的創設性和生成性較強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學,鍛煉思維。這樣既不是放任,又不是包辦。
比如在講“氣壓帶和風帶”的時候,我先告訴學生,我們這節課是解決“2加1等于幾的問題”。學生很新奇,我就把“2”是指“2個假設”:假設地球表面是均勻的,地球是不運動的;再假設地表是均勻的,地球是運動的。“1”是指“1個實際”:實際上地表既不均勻,地球還是運動的。那么會出現什么情況呢?我就在黑板上列了一個公式:“2+1=7+6+塊+季”,讓學生自學,解釋它們都是什么意思。
討論歸實階段:通過教師創設的自學問題的思考—學生獨立思考、討論、質疑—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教師評價—達到第二次教學平衡。
教師必須精心設計討論提綱,以不同的形式,從不同的側面、角度提出問題(包括學生在自學階段提出的屬于本階段能力層次的問題),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在共同討論、剖析典型實例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向高一層次努力。
討論過后,還要歸結到生活的實際中去,地理知識要最終以生活實際來檢驗。
總結創新階段:學生在上述自學、討論過程中獲取知識是不斷穿插進行的,思維比較散亂,教師根據教學的要求和學生的反饋信息,運用綱要圖表(提綱挈領式、表格式、結構式等)進行總結串講,著重講解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和學生共同感到困難的問題,把知識概念化、條理化和系統化,有助于學生對輸入的信息進行系統的組織、加工、編碼,使之納入已有的知識系統之中,達到全面、深刻、牢固地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目的。創新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準確地再現和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評價具體實際問題,培養應用地理知識和初步創造能力的過程。其程序是:教師提出研究的課題或問題—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假設—教師協助學生收集資料進行加工—教師引導學生論證假設、得出結論—達到教學平衡。還是“氣壓帶和風帶”,指導學生看世界地圖,思考:有人把我們長江中下游地區稱為“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你能說出為什么嗎?這就包含著前面知識的創新。
以上四個階段教學一環扣一環,步步引導、層層而上形成統一的整體。從系統論的觀點看這一整體必然產生整體機制,從而發揮其更大的功能。首先,激發感情,重復體驗階段喚醒學生學習地理的意識;引導和自學階段著重揭示了教材的組成,是學習的基礎;討論、歸實階段著重揭示了教材的內部聯系,是教學的關鍵;總結創新是終身學習的階梯。通過這四個階段,完成了地理“雙基”教學,學生建立了教材知識體系;其次,根據教學實際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創新階段教學,在探索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聯系已學過的其他學科的知識,課外掌握的知識和生產、生活中的有關實例,使教學成為開放的系統,可以實現更完善的知識教學功能,形成具有多方聯系的教學知識體系;最后,在上述兩個知識系統形成過程中,或以兩個知識系統為基礎,實現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通過“激情體驗、引導自學、討論歸實、總結創新”四個互相聯系的階段,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參與教學,變“講堂”為“學堂”,變被動學為主動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樂學會學;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相信學生的潛力,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