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建祥
摘要: 高職院校外語教師要拓展繼續學習和教學研究的途徑,與專業學科、社會實踐相結合,增強國際交流和團隊合作意識,構建網絡教育平臺,共同開發高職外語教學資源,提高外語教師整體素質。
關鍵詞: 高職院校外語教師隊伍建設思路
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要適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內在要求,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工作學習經歷和科技開發服務能力,引導教師為企業和社區服務。重視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和教師的繼續教育,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與教學能力。[1]外語教師隊伍是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主動與行業企業和專業學科合作開發高職院校外語教學課程,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提高外語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共建、共享高職外語教學資源,提高優質外語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
一、高職院校外語教師隊伍的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產業化、信息化、市場化、大眾化和國際化形勢發展,高等職業院校的數量逐步增加,全國現有一千兩百多所高職院校。[2]根據教育部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體系,近三年參加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累積合格通過率要達到50%,優秀通過率要達到70%,或能證明多數學生外語應用能力達到相應職業崗位基本要求,應用能力較強。高職院校把該項要求列為事關學校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內容,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建設外語教師隊伍,使硬件和軟件均得到明顯改善,中青年教師中研究生比例已經達到或超過70%。在現行的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外語教學已達到總課時數的9%左右,各院校外語教師人數達到其總教師數的8%左右。許多外語教師既要組織學生參加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又要組織學生參加四、六級英語考試,他們在繁重教學工作中提高了個體教學水平。
然而,隨著教育形勢的深入發展,高職院校外語教師隊伍建設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盡管高職院校外語教師的學歷層次得到了逐步提高,但他們的教學研究能力整體上仍不能滿足高職教育大眾化的需要。一些高職院校外語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使用固定的教材和參考資料,單獨組織課堂教學,缺乏團隊合作意識。一部分教師過分依賴本科或英語專業的教學方法,注重語言知識或考試技能訓練,忽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辨能力,沒能形成高職外語教學特色,他們培養的學生即便通過英語應用能力考試或四、六級統考,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仍不能滿足社會崗位的要求。有些教師缺乏社會工作經歷和科技服務能力,他們一般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在企業服務的經驗,不能與專業學科和行業企業聯合開發高職外語課程資源,缺乏必需的自主解決實際問題的應變能力。
二、民意調查的啟示
教師和學生是魚和水的關系,了解學生的具體想法,是搞好高職院校外語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我們對某高職院校2010和2011兩個年級的390位學生進行了一次民意調查,發出和收回390份調查表,一些反饋意見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1.學生對高職院校外語教師隊伍建設的總體狀況是認可的。在“你認為高職院校外語教師整體狀況如何?”一項中,30.77%的學生認為“優秀”,51.28%的學生認為“良好”,15.38%的學生認為“一般”,2.56%的學生認為“較差”。在“你對高職院校外語教學是否滿意?”一項中,28.21%的學生認為“很滿意”,48.72%的學生認為“較滿意”,12.82%的學生認為“一般”,10.25%的學生認為“不滿意”。
2.學生對高職院校外語教師隊伍建設有一定的期待。在“你認為外語老師是否有必要自編教學資料?”一項中,76.92%的學生認為“有必要”,23.08%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在“你認為外語教學是否有必要與社會企業聯系?”一項中,94.87%的學生認為“有必要”,5.13%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在“你認為外語教學是否有必要利用網絡技術?”一項中,71.79%的學生認為“有必要”,28.21%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在“你認為外語老師是否有必要加強團隊建設?”一項中,56.4%的學生認為“有必要”,43.6%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
三、對高職院校外語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
教學思路主要是指教師和管理者的教學理念,包括對教師的作用、教學內容、手段、評估體系等方面的認識。傳統的理念主張以教師為主體,由教師決定教學內容、方式、考核評定,以組織學生參加統一考試為主要形式,以教師的學歷層次和學生的考試通過率為衡量教學水平的主要依據。現代的教學理念以教師為中介,以學生為中心,對課程設置進行必要的修訂,引導學生自主確定、調整學習目標,參與設計評估體系,以互評、考核作為自主分析的手段。[3]高職院校外語教師要以現代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學生的期待為依據,努力探索隊伍建設的新思路。
1.以學促教,提高高職院校外語教師的教學水平。季羨林談及1946年當外語教員的感受時,這樣描述:“從表面上來看,自己的外語學習任務已經完成。但是實際上,并不是這樣子。對于語言,包括外國語言和自己的母語在內,學習任務是永遠也完成不了的。真正的有識之士都會知道,對于一種語言的掌握,從來也不會達到絕對好的程度,水平都是相對的。”[4]高職院校外語教師要把繼續學習作為重要任務,利用現代職業教育技術,學習報刊、雜志、電視、計算機網絡所刊登的外語資料,學習外語歌曲、詩歌、謎語、諺語等外語內容,學習其他學校外語教師的教學研究方法,“先學后教”、“邊學邊教”、“以學促教”,根據學情、教情推進課程改革,完善課程體系建設,提高課程教學效率。[5]
2.與專業學科相結合,提高高職院校外語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外語教學不是孤立的,必須和某些專業學科連在一起才能發揮作用。高職院校外語教師要學習建筑、紡織、化工、機械、計算機等專業外語內容,使外語知識與專業學科相結合,主動參加與專業學科相關聯的課題建設。“至于搞科研,那就得把外語學得更透才行。教學和科研是一種工作的兩個方面,兩者相輔相成。科研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增加教學效果;教學能夠指出科研方向,顯示科研的作用”。[6]高職院校外語教師應消除教學和科研互不關聯的想法,在教學中搞研究,在研究中促教學,使實用的研究成果轉化為有效的教學方法,促進教學研究和諧發展。
3.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提高高職院校外語教師的應用能力。高職教育肩負著傳授知識、培養技能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使命。[7]外語教師應走出校園和課堂,利用業余時間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增加社會企業工作經驗。與學生、同事、教學管理者協作配合,與專業學科和行業企業外語工作者共同開發高職外語教學資源,共建、共有、共享實用的、與時俱進的外語教學材料,提高高職外語教師的實際應用能力。
4.以點帶面,增強高職院校外語教師的國際合作意識。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高職教育的國際交流日趨頻繁。高職院校外語教師要以服務學生、服務社會為導向,以提高國際交往功能為主線,以提升整體素質為目標,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增加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外國風土人情、國際商務及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內容,加強國情、民俗教育,培養開放的語言文化意識和國際交流觀念,開拓出國留學、專業研修、出境培訓等渠道,以點帶面,重點培養骨干教師、學術帶頭人,提升國際合作水平。
5.利用信息技術,增強高職院校外語教師的團隊合作意識。在當今現代技術被廣泛運用的時代,高職院校外語教師應充分享受現代化設施和現代化信息技術帶來的好處。通過網絡技術,構建相互交流、團隊合作的平臺,共同研究和開發高職外語教學課件,共享外語教學研究成果。與學生建立網絡互動系統,以外語E-mail、QQ等方式,編制網上team work, group discussion等互動軟件,增強自主學習、師生合作的機會,從而提升教學團隊的整體素質和綜合實力。
四、結語
人的因素是決定一切的關鍵因素,高職院校外語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外語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高職院校外語教師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認真分析現存的一些問題,克服“重學歷、輕能力;重教學、輕研究;重個體、輕團隊”等現象,拓展繼續學習和教學研究的途徑,以學促教,提升外語教學水平。以服務學生、服務社會為核心,增加與建筑、紡織、化工、機械、計算機等專業相關的教學內容,增加歌曲、詩歌、謎語、諺語等教學方式,構建網絡交流平臺,共同開發和利用高職外語教學資源,提高外語教學質量。以社會窗口和行業部門為重點,參與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和教學合作活動,增加社會企業工作經驗。以提高國際交往功能為主線,增加中外傳統文化、外國風土人情等方面內容,加強國情教育、民俗教育、科普教育,培養開放的文化意識和國際觀念,開拓出國留學、專業研修、出境培訓等渠道,培養骨干教師、學術帶頭人,提升外語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教高[2006]16.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2006.
[2]鐘名湖,王從容.周恩來職業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2,(5):15.
[3]張素敏.高校外語教學環境下的交互語言教學認知原則再思考.外語界,2010,(4):43-47.
[4]季羨林.外語教育往事談——教授們的回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3.
[5]蔡林森.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后教[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
[6]范存忠.外語教育往事談——教授們的回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3.
[7]李傳松,許寶發.中國近現代外語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本文系2011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改立項課題“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新型英語教師團隊建設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1JSJG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