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秀艷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法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數學應用意識。突出數學的現實性和時代性,是新課程的主流,把無聲的數學演繹成活生生的生活文本,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享受精彩紛呈的生活數學是新時代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一、補充生活背景,激活數學課堂
1.譜寫新知教學的前奏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生活環境,適當補充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習材料,引導學生觀察、探索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體驗數學問題來源于周圍的生活世界中。例如:教學“圓的認識”,課前可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面是圓形的。學生通過有意識地觀察、有目的地思考,在課堂上不僅舉出了很多例子,而且把找到的圓形物體如硬幣、手表、賽車的車輪等帶到了課堂上。學生還發現生活中圓形的物體比較多。“你們猜猜看,為什么許多東西要設計成圓形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猜想出許多理由:“人們喜歡圓形,它看起來很美。”“圓形的東西便于滾動。”“圓輪的車子坐著平穩。”那么為什么圓輪的車子坐著平穩呢?老師和學生開展了進一步的探究活動,課堂氣氛熱烈,并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
2.引入社會生活中的時事
將社會生活中的時事帶到課堂上,讓學生在感受時代脈搏的同時,學會數學知識。例如:教學“觀察物體”一課,我結合我國“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的消息,用多媒體出示“神舟六號”的圖片,并用激動的語言告訴孩子們:“我國首次航天載人實驗成功了!”孩子們與老師一起感受科技的力量。接著問:“看到‘神舟六號,你想說些什么?”學生說出了許多想法,真是好極了。隨后,用多媒體出示“神舟六號”不同部位的圖片,讓學生明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看到的是不一樣的,以此導入新課。可見,課堂教學是沒有邊界的,數學課也可以像語文課一樣讓學生自由充分地表達。
二、巧用生活經驗,活化數學文本
設計教學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在生活中尋找與數學文本知識有聯系的、學生熟悉的場景、事例,溝通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的聯系,瞄準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的最佳聯結點,使學生體驗身邊“熟悉的風景”中所蘊涵的數學知識,從而感受數學是那么的有趣和有用。
1.提供真實的生活情境
學生在課堂上的生活應該是有趣的,有意義的。課堂上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直觀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提出數學問題,探究數學規律,感悟數學思想,掌握數學方法。如:教學《厘米的認識》一課時,課始我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探索材料:牙簽、火柴、硬紙條等,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的長邊。有的學生量出5根半火柴長,有的量出的是3根牙簽長,有的量出2個硬紙條的長。教師提問:“為什么同樣的數學書,量得的結果所表示的數卻不同呢?”學生根據剛剛測量的經驗,發現這些材料的長短是不一樣的,看來得有一個統一的測量工具。學生馬上想到尺子,這是在生活中看到和用到的,但二年級的學生對此還不了解,學習的欲望陡然而生。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都可以和教材內容“鏈接”而進入課堂,教師可創設仿真情境,讓學生利用生活中的經驗,體驗數學方法的生成。
2.對教材內容進行“編碼”
現行教材上的例題和習題,有的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去甚遠,教師可以適當進行改編、重組、刪減、增補,使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建立聯系,搭起教材內容通向學生生活世界的橋梁,激起學生的聯想和創意。如有這樣一道例題:甲乙兩隊修一條公路,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人合修幾天可以完成?學生對修路不熟悉,不能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數量關系。于是,把它改成:兩個同學要完成60朵小紅花的制作,小軍單獨做10天完成,小麗單獨做15天完成,如果兩人一起做,幾天能完成?出示此題后,配上圖,讓學生形象地感知、理解。然后把“60朵”這個條件去掉再解答,學生很快理解了工程問題的數量關系。
3.把生活實例引入課堂
教師在講解新教材時利用學生的個人經驗,就能使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從學生生活經驗中舉出的例子,將有利于他們在所學習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間建立聯系。教師如果是生活的有心人,就不難找到便于學生從中體會和感悟出一定思想方法的實例。如:教學“加法交換律”時,我用同學們熟悉的成語故事《朝三暮四》引出問題:算一算,早上3個,晚上4個,共吃幾個?早上4個,晚上3個,共吃幾個?學生發現:3+4=7,4+3=7,3+4=4+3。讓學生再舉出生活中有哪些交換的例子?學生馬上調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理解交換。比如:買文具時先買筆,再買橡皮,和先買橡皮再買筆,總價錢不變。
三、體驗生活應用,領悟數學價值
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數學教學應當學用結合,學以致用。數學文本知識只有轉化成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才會使知識產生質的轉變,真正植根于學生心中,并在其頭腦中活起來。
1.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生活中有無數的數學問題等待我們去發現和利用。教師要充分創造條件,創設生活情境,把無限的生活知識置于有限的課堂教學,讓文本的“靜態”數學變成生活的“動態”數學。如:教學《厘米的認識》一課,課堂即將結束時,教師讓學生用課上學到的知識進行生活中的測量。學生測量自己身上的或別人身上的手指、手掌、腿、頭、褲子的長度。孩子們在生活的課堂里解決了身邊的問題,體驗了身上藏著的神秘的尺子,既鞏固了知識,又提高了實踐能力。
2.運用數學方法研究生活問題
生活中有許多問題包含著數學知識。數學可以美麗人生,數學可以智慧人生。例如,學習了利息計算后,可讓學生計算:把1000元錢存入銀行,怎樣存款更合算?學生先要調查銀行利率,選擇存款時間、存款方法,再計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學了比例尺后,可讓學生按一定的比例設計自己房間的平面圖。研究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可以使學生在感受成功的同時,感受自身價值的存在。還可鼓勵學生寫下自己在生活中的研究、發現,以數學小論文、數學童話的形式進行交流、匯報。在學生用數學方法研究問題的過程中,絢麗的創造之花頻頻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