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潤元
近年來,隨著初中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很多一線英語教師擺脫了“重知識講解,輕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陳舊教學理念,轉而把教學重心放在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上,這是非常可喜的變化。對于這種轉變我們至少要給予充分肯定,因為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時代更需要能說會道的英語人才,而不是考試得高分一到實際運用時就變成“啞巴”的所謂英語人才。我結合幾年的教學經(jīng)驗就初中英語口語教學的方式談談自己的看法,以拋磚引玉。
1.掌握國際音標
打好語音基礎學好國際音標,對未來的英語學習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我集中教授音標,使學生可以順利通過語音關。在他們掌握了音標后,口語操練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反復朗讀課文
培養(yǎng)說話能力在課堂上有意識地按課本內(nèi)容傳授語句重音、音節(jié)、連讀等知識,著重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技巧,然后按課文里不同的角色和情景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在這一基礎上繼續(xù)要求學生模仿課文的原聲帶朗讀背誦,以初步培養(yǎng)他們用英語說話的能力。
3.開設口語課,加強說話訓練
開設口語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在自己掌握的語言范圍內(nèi)運用恰當?shù)脑~匯和句型,借助手勢表情,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谡Z課的教學內(nèi)容如下。
3.1辨音練習,提供近似語音的單詞,如:hear—hair,big—bag—beg,以提高學生辨別近似語音的能力。
3.2日常生活對話或講述短小故事,給學生提供說的機會。
3.3播放外國教材的原聲帶如《新概念英語》的錄音片段,提高學生聽力水平,并讓學生模仿朗讀,以檢查他們的語音語調。
3.4設置一定的情景或提出某一個話題,讓學生略作準備,編一個簡單的對話或意思連貫的敘述,讓他們開動腦筋,開口講話,從而提高說的能力。
4.堅持用英語授課
英語教師流利地用英語講授課文,表達自己的觀點,無形之中會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老師說得好,我也要說好英語”的內(nèi)動力,從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努力提高英語水平。再者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少,英語課應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它的作用,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在這個語言環(huán)境里聽英語、說英語、學英語。
5.堅持課前五分鐘
每次課前五分鐘我都讓學生練口語。首先從音標入手,把學生易混淆的音素,反復練讀,并借助于錄音機加以區(qū)分。在學生過了音標關后,便開始單句訓練,目的是讓學生讀說英語時注意運用語言現(xiàn)象,如:語調、連續(xù),失去爆破,同化、意群、停頓等,以形成語流,使說的英語自然、流暢。如:“Did you have a good time?”一句,朗讀時必須注意連續(xù)、失去爆破、同化,否則就會說得生硬。同樣若不注意停頓,說出來的句子要么就使人費解,要么就會改變原意。如:“She said the monitor was ill.”,若在said之后停頓,就意為“她說班長生病了”,若分別在“she”和“monitor”之后停頓,該句的意思就變?yōu)椋骸鞍嚅L說她病了。”同時我還注意語調的訓練,因為許多同學愛用一個調子,且一調到底,聽起來平淡,不富感情。殊不知,同一個句子用不同的語調便可表達不同的意思,如:“He is a student.”如果用降調則肯定“他是個學生”,若用升調則表示“他是學生嗎?”整個這個階段的訓練我都是讓學生先劃出語調、同化,失去爆破、連續(xù)等,然后聽錄音,糾正自己的錯誤,再跟讀、模仿,最后自己讀。
在此基礎上便開始會話訓練。對話一般選用《走遍美國》上的對話,每段對話從五、六句至九十句不等,讓學生先聽,后模仿說出,最后分組仿造一段對話。學生聽了這些有趣的原版對話,興趣盎然,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
對話進行一段時間后,便過渡到自由表達階段,先是看圖說話,畫面從一慢慢過渡到二、三、四不等,后是讓學生自由表達,可講故事、說笑話、談經(jīng)歷等,題材不限,但要求語音語調正確,語義連貫,無語法錯誤。
6.增強課堂內(nèi)英語會話的密度和廣度
英語課是語言課,是訓練課。許多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而是靠學生“練”出來的。因此增加課內(nèi)英語會話的密度和廣度從而讓學生充分地“練”英語是英語教師要時刻放在心上的。我認為多開展小組活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它加快了教學的節(jié)奏,加強了訓練密度和廣度。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快速反應的方式通過“pairby pair”的形式,有節(jié)奏地讓學生練。這樣無論學生基礎是好是差,人人都能參與。學生在活動時都被一種積極的情感支配,這將大大激發(fā)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這樣“Teacher-centered”的課堂教學模式將轉變“students-centered”,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他們在一個近乎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語言進行交際,以達到語言學習的目的。小組活動活躍了課堂氣氛,是初中學生喜愛的教學活動方式之一。在小組活動中,把教師的教學要求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愿望,給學生提供學習語言結構、理解語言功能的外部條件和參加語言實踐的機會,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7.課后及課間時間利用
要學好一門語言,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人放到相應的語言環(huán)境中。中國人覺得學英語難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缺少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學生也是如此。除了有限的英語課之外,他們很少有接觸英語的機會。我認為,要解決這一難題,并不是毫無辦法的。辦法就是教師身體力行,帶頭用英語和學生進行課間及課后會話。其實,教師可以利用課間時間,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較好的英語環(huán)境。教師在課間可以帶頭用英語對話,并且逐漸要求學生之間也進行簡單的英語對話。例如,平時學生進辦公室時,我要求他們用“May/Might I come in?”提問,撿到東西尋找失主時,用“Excuseme,is this your...”等對話。一開始可以要求少數(shù)英語基礎好的同學帶頭,克服心中的顧慮,然后逐漸把這一做法推廣到全班;對話內(nèi)容主要以已學內(nèi)容為主,對于不執(zhí)行這一要求的同學可以采取適當?shù)膽土P手段。這樣做就是為了逐漸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為他們創(chuàng)造說英語的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