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飛
摘要: 高校作為引領社會前進、培育人才的重要場所,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對于學校的育人工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必須加以解決,以大學文化來推動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水平,無疑有著全新的意義。
關鍵詞: 大學文化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升作用
大學是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是培養我國現代化建設急需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場所,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而學生管理工作在高等學校教育教學中則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對大學生高尚品德的養成、學習成績的提高、創新能力的培養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為我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高等教育的擴招,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也使得目前的學生管理工作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
一、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面臨的困境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挑戰。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工作重心由“以階級斗爭為中心”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了“改革開放”的國策。1992年鄧小平發表了“南巡講話”,將改革推向了深入,進行了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改革開放,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思想觀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大學生歷來是對社會變化反應最為敏感的群體,他們接受著社會轉型帶來的日新月異的變化,體會著社會變遷帶來的種種,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尤其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原來受單一計劃經濟影響的高等教育運行機制日益深化,學生管理工作出現了新的轉變:學生就業由“統包統分”轉變為“自主擇業”,學生管理職能由權威管理向人性服務轉變,學制由固定學制向彈性學制的轉變,等等。
這些變化也給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凸顯了原有學生管理工作的弊端和漏洞,也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發展的需要。
(二)高等教育改革帶來的挑戰。
1999年教育部出臺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適齡青年的15%。當年招生人數增加51.32萬人,招生總數達159.68萬人,增長速度達到史無前例的47.4%。2003年,中國普通高校本專科生在校人數超過1000萬。[1]高校擴招使得高學歷的人才成倍增長,畢業生越來越多,學業壓力和就業競爭日趨加劇,造成高校學習困難、經濟困難或心理困難的學生日益增多,這就給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更大的壓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學分制已經成為全國各高校教育的一種普遍形式,打破了傳統的學年制那種整齊劃一的教學管理模式,改變了專業班級的理念,傳統的以班級為學生工作為主要載體的模式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以課程為紐帶的聽課群,不同專業甚至不同學校的學生在一起學習,這就大大增加了學生管理工作的難度。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也帶來了諸多問題。高校后勤化就是通過分流將高校后勤服務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由政府主導、社會為主、高校選擇、辦學需要的市場化服務體系。[2]高校后勤按市場經濟運行,其經營者以盈利為主要目的,這與高校的公益屬性產生了矛盾,與高校學生的需要不時發生沖突,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多問題。
(三)網絡普及帶來的挑戰。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在京發布《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突破5億。其中青少年是網民的主體,大專及以上學歷人群中互聯網使用率已達96.1%。[3]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廣大學生豐富了知識,拓寬了視野,提高了認識,加強了交流。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造成了很多的網絡問題。網絡的虛擬性、隱蔽性使得網絡成為有害信息的滋生地和傳播地,數量巨大的網絡信息,已影響著教學、德育和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尤其是色情、兇殺和反動謠言等不健康的信息,使高校學生難以識別和抵御,有的學生上當受騙,有的學生甚至沉迷于網絡而不能自拔,以至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問題,這也嚴重影響了傳統教育模式作用的發揮。
二、大學文化對于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提升作用
大學文化是以大學為載體,通過歷屆師生的傳承和創造,大學所積累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通過一定的活動和方式繁榮大學文化,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求學于做人的環境,進而影響學生的人生規劃、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文明修養、治學態度、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等等[1],對于學生管理工作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學工管理人員素質,加強學生管理隊伍建設。
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大學生活的組織者、引導者,是大學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另一主體。輔導員是教書育人的角色,是管理育人的角色,是服務育人的角色,更是文化育人的角色。
輔導員要扮演好這些角色,需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政治信仰,正確的政治方向,執著的政治責任感,高度的政治覺悟和較強的政治參與意識,把大學引向正確的成長成才道路。同時還要知曉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才能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全面的指導。
高校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措施,對輔導員隊伍作出整體規劃,明確規定輔導員工作的職責與目標,同時加強對輔導員的管理與培訓,鼓勵有奉獻精神的輔導員繼續學習,不斷提高輔導員的素質,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高校學工管理隊伍。
(二)加強網絡思想文化陣地的建設力度。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校園網絡成為師生思想交流與信息溝通的重要平臺,也成了弘揚大學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陣地。同時網絡文化所具有的開放性、虛擬性、交互性和多元性等特征,又有很多消極作用,因此必須用大學文化來占領這個網絡陣地,加強網絡思想文化的建設。
要占領網絡這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必須建立集思想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主題教育網站,加強網上教育宣傳力度,使網絡真正成為廣泛吸引大學生,為大學生喜愛、受大學生歡迎的重要媒體,成為傳播大學文化和弘揚主旋律的前沿陣地,增強大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對社會的認同感、對國家的使命感。
新媒體為高校教師和大學生之間進行有效快速的信息傳遞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要充分借助校園網絡、即時通訊工具、E-mail等大學生常用的網絡工具,調查、了解、掌握大學生的信息、動態,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重視加強網絡的引導和管理,規范網上信息傳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網絡環境。
(三)豐富大學文化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文化具有滲透性強、影響持久,以及形象生動、直觀等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寓于大學文化建設和文化活動之中,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動活潑、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為大學生接受。大學文化活動要根據自身的文化傳統和專業特點,注重活動內涵品位,創建活動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使大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活動、享受愉悅的同時自覺不自覺地接受教育,潛移默化地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是鼓勵大學生開展科技文化藝術活動,給他們展示自我、實現自我的平臺,給他們發現美好、豐富自我的機會,以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健全心理和人格,提高社會競爭力,促進全面發展。二是加強學生社團建設,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高校學生社團為學生個性的發展、綜合素質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舞臺,它既是大學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又是學生素質拓展的一個重要渠道。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通過開展學生社團活動,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學生在活動中的積極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使他們成為教育活動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
總之,發展是大學永恒的主題,高校要在新時期有所作為、有所發展,就要提高管理水平,加強大學文化的育人功能,培養更多的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不斷推動高等教育和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穩定、有序、健康地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http://baike.baidu.com/view/919193.htm.
[2]周木嵐.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08(6).
[3]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fdef9d01014kz5.html.
[4]王明清.育人功能:大學文化的本體功能[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