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秀文
【摘要】破產制度是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為維護經濟秩序,保護債務人和債權人利益,促進經濟發展而在法律上反映出來的經濟要求。通過對中國破產法的歷史沿革以及世界各國破產法發展的共同規律的分析,文章認為中國應在破產法的適用對象和范圍等方面不斷進行完善,從而使其為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破產法 歷史沿革 發展方向
破產制度概述
破產制度,是債務人由于不限定之原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同時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情況下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公平分配債務人的財產,最大限度地保護債務人和債權人利益的一種制度。
我國現行《破產法》第一條之規定:“為規范企業破產程序,公平清理債權債務,保護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制定本法。”由此可以看出破產制度歸根結底是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為促進經濟發展、保護交易安全的需要而產生的,這就是破產制度產生的緣起。
破產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羅馬法有關追償債務的制度,當時被稱為“委付財產”,即當債務人有惡意避債,無正當理由不履行還款義務之時,法官根據債權人之申請和法律規定,通過相應的程序對債務人的財產進行分割,使債權人的債權得到公平受償的一種做法。其核心目的和具體操作可以說是當今破產制度的雛形。
隨著地中海沿岸的資本主義萌芽,商業逐漸發展起來,在經濟交往中需要有更加便利的破產制度,以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保護債權人利益。因此,在意大利誕生了商人破產主義的破產制度,其標志就是在1883年的《商法典》第三卷里專門規定了商人破產制度。
商人破產制度較之于古羅馬的委付財產制度,其主要區別在于:其一,二者的理念不同。商人破產制度著眼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古羅馬的委付財產制度主要是為了維護私人利益。其二,破產的原因不同。商人破產制度的破產原因是由于支付不能,不強調債務人的主觀過錯。而在古羅馬的委付財產制度是以債務人主觀過錯為破產前提的,換言之,如果債務人客觀上支付不能,但是沒有惡意避債,那么不能對其財產進行強制。
中國破產法的歷史沿革
歷史上,中國由于長期處于自然經濟條件下,商品交換不發達,因此在法律上并沒有有關公司企業等市場主體的立法規定,自然也就沒有破產的法律出現。鴉片戰爭后,滿清為了爭取獨立的司法主權,對抗外國的領事裁判權,同時也為了變法圖強,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修律工程。
滿清時期的破產法。1906年,參考外國法并結合中國實際,滿清制定了《破產律》,共六十九條,以補續《欽定大清商律》的內容。該法的立法目的主要是為了取締破產者之詐偽倒騙,主要內容可以分為:呈報破產、選舉董事、債主會議、清算帳目、處分財產、有心倒騙、清償展限、呈請銷案、附則等,共九節六十九條。
滿清立法的指導思想較多受日本的影響,同時注意了“各國法律雖稱精美,亦不能盡行援據,致蹈過高難行之弊。”有關破產管轄機關,無論日本還是西方各國都規定破產事件屬法院管轄,法院宣告破產幾乎為通例。滿清《破產律》規定:“破產向地方官及商會呈報,由地方官及商會查明屬實的,然后作出破產宣告,再由商會選出一名公正者作為董事來處理清理破產等一切事務。”這便是充分考慮了商會在我國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在適用對象上,《破產律》采納了日本的立法模式,規定適用對象不僅僅包括商人,也包括其他人。《破產律》第八條規定:“凡雖非商人有因債務牽累自愿破產者,亦可呈明地方官請照本律辦理。”《破產律》實施后,因各方在第四十條的規定存在重大分歧,最后由商部上奏暫緩實施此條,清政府于1908年明令廢止此律。
民國時期的破產法。北洋政府在1915年參照了德國、日本有關破產法的規定起草了《破產法草案》,該法由實體法、程序法和罰則三部分構成,共三百三十七條。但該法在制定過程中一味貪圖理論完備,對于我國的國情缺乏深入的了解,嚴重脫離實際,因此未頒布實施。
1933年,蔣介石統治集團制定頒布了《債務清理暫行條例》,不區分具體章節,合計六十八條。該條例的特點是:采納強制和解制度,在適用對象上僅適用于商人。1934年頒布的《破產法》,系統總結了以往的立法經驗,并且吸收采納了外國的通行慣例。該法分四章十節,共一百五十九條。這是我國第一部生效實施的破產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破產法。新中國成立之后,通過對農業和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由于實行全民公有制,沒有破產的情況發生,當然也不會產生破產法的要求。改革開放之后,由于經濟體的改變,市場主體多元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建立激勵機制,1986年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以下簡稱《破產法(試行)》),與此同時其他涉及破產制度的法律散見于《民事訴訟法》和《公司法》之中。1986年的《破產法(試行)》存在幾個不足:適用范圍的局限性;破產原因的多樣性;不當的行政干預。①因此,與《破產法(試行)》相比,200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以下簡稱《破產法》)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調整:
擴大了適用對象。《破產法》將適用對象從原來的全民所有制企業擴大為企業法人,將全民所有制企業和其他私營企業法人納入了統一的適用范圍,適應了新的形勢發展要求。
明確了破產的條件。2007年的《破產法》對破產管理的資格、選任、職責作了詳細的規定。尤其應該注意的是重整制度,經債務人、債權人或者十分之一的出資人提議可以啟動重整程序,對于債權人來說,如果該企業有恢復經營能力的可能,則會提高受償率,這對企業則是一個“重生”的機會,同時于社會也有益,不僅職工就業不受影響,國家的稅收也能得到保障。
破產財產的清償順序優先保證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的清償,將職工的工資和福利調整到有擔保的財產受償之后清償。如果破產原因是由于管理人員違反忠實勤勉義務,不配和破產管理將被依法追責,這就打擊了“假破產、真逃債”的行為。
中國破產法的發展方向
綜觀世界各國的破產法,結合中國實際,取長補短,中國破產法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第一,在破產程序中有數位債權人的情況下,根據清償的順序是否有先后之分,各國的破產法有執行優先主義和公平受償主義的。執行優先的情況下,更多地體現了責任與利益共存的原則,承認了主動主張債權的債權人的勞動價值。我國破產法,有關破產費用的規定更多地維護了管理人的利益。
第二,根據破產法的適用對象和范圍的不同,可以區分為商人破產主義和一般破產主義,前者的破產程序僅適用于商人,后者是指商人與非商人均可宣告破產。破產法的適用對象范圍的劃定與是否采取免責主義有密切聯系,如果采取免責主義有區別之必要,如果不免責在適用范圍上可以不做限制。由于我國采納了破產免責主義,所以在適用對象上限定為企業法人。國內也有學者主張要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筆者認為是否建立個人破產制度需要慎重,當前我國惡意破產的行為很多,如果實行個人破產制度對于構建市場經濟的誠實信用會構成極大的挑戰。
第三,根據和解是否是破產的前置程序,可以分為和解先置主義和和解分離主義。私法域空間內強調的是意思自治。如果采取和解前置的制度則會有干涉意思自治的嫌疑,即政府要代替債權人處置債權人自己的財產。我國采納的是和解分離主義,這充分體現了私權自治的精神。
第四,根據破產程序結束后,對于受清償部分的債權是否免除債務人的責任,可以區分為免責主義和不免責主義。惡意破產主要是免責主義的惡果,債務人以破產為手段實現規避債務之目的。杜絕此種行為必須采納不免責主義,非如此不足以根除投機取巧的行為。我國采納的是破產免責主義,有關該主義是否合理存在諸多疑問,支持者認為可以增加投資者信心,使其免除后顧之憂。反對者認為其助長了惡意破產及逃避債務。筆者認為刺激投資說有合理的方面,但是市場經濟的運行不能助長投機行為。
第五,根據破產宣告的效力范圍是否超越了國境,可以區分普及主義和屬地主義。我國采納了普及主義,一方面,凸顯了我國國際地位的上升;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維護本國公民的利益,也可以避免惡意逃債。但是普及主義涉及可操作的問題,還需要各國之間訂立民商事條約進一步進行規定。
綜上所述,破產制度作為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主要組成部分,不僅僅涉及企業本身和債權人,還涉及整個社會的穩定,它對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保障債務人、債權人利益等都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必須總結我國的立法經驗和現實問題,積極吸取國外的有益經驗,不斷完善《破產法》。
(作者為武漢理工大學產業經濟學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鄭云瑞:“破產法律制度的歷史沿革”,《中國人大》,200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