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樹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北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為鄰,東與果洛藏族自治州相通,東南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連,西南與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專區和那曲專區交界,西北角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接壤。玉樹藏族自治州是省內藏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區,是青藏地區重要的藏族文化交融地之一。它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以及游牧的生活方式締造了藏族人民豁達、樂觀的精神面貌,孕育了渾厚的民族文化。
玉樹藏族的口頭文學非常發達,流傳極為廣泛,內容豐富,是當地群眾喜愛的表達和娛樂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說辭,藏語即咔西,它類似于漢族的頌贊、品說。玉樹說辭生長、滲透于牧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處不在。牧民牧羊的草場、山頭及紡毛線的場院,只要有藏族群眾的地方就有它們的存在。說辭以口頭相傳,耳聽心記,曾在玉樹盛行一時。但經“文革”這一浩劫后,能嫻熟掌握這一說唱技能的人已為數不多,并且健在的藝人年紀偏大,記憶力衰退,加之較以往,近年來玉樹地區交通、信息得到了迅猛發展,城市化進程隨之加快,使農牧民群眾的思想觀念、生產方式,特別是文化娛樂和生活習慣都發生極大的轉變,導致說辭這門藏民族的傳統文化慢慢遺失,逐漸不為人所知,面臨絕跡的危險。
一、玉樹說辭的歷史淵源
玉樹說辭是本地區藏族曲藝的一種,起源年代十分久遠,有些文獻資料將其歸如諧體民歌。它是遠古時期,以人們驅趕動物發出“曲、曲”之聲為雛形。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語言的出現和逐漸發展,融入生產勞動經驗,寓含自身對生活愿望、祝福和贊美,在這些堅實的現實生活基礎上脫口而出創造出來的,以口耳相傳、形式靈活,為群眾所喜愛,爭相襲用。相傳早期藏王朝梅松贊時期就有了說辭這種說唱形式,到赤松德贊時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到公元十七世紀已經是非常興盛了。由于說辭存在于社會最底層,在等級森嚴的舊時,無法得到當時社會或史學家的關注,因此對說辭歷史的文字記載少之又少。說辭從最初適應生產勞動的需要而產生到日漸豐厚,自始至終飽含生活激情,緊貼人們心靈深處,反映了玉樹藏民族歷史的發展進程。
二、玉樹說辭的題材
說辭所表達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日常生活及衣食住行,應有盡有。說辭是采用詩歌的形式,分若干個段落,句子長短較自由,可說可唱,亦可半說半唱。曲調簡短流暢,語言通俗卻極其夸張,感情飽滿,用大量的比喻手法,敘說和贊美被述對象的功能和制作過程,深刻反映人們的喜怒哀樂,審美理念,并賦予了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玉樹地區的說辭大致可分為三類。一為以反映本地區風俗習慣、表達人們美好愿望的頌贊,是一幅展示藏族社會生活的風情畫。如祝酒辭、哈達辭、婚禮辭,這類說辭有其一定的程式。比較典型的是婚禮辭,它根據整個婚禮儀式中不同的階段各有其說唱內容,一般有哭嫁歌、迎賓歌、樂賓歌和送賓歌四個程序組成。哭嫁歌是姑娘出嫁告別娘家父母及親人時唱的;如:“阿媽養我的恩情比山重,阿媽的恩情怎么報答?如今年女兒要出嫁呵,只好把恩情裝在心里。購買錦緞的阿爸多艱辛,出嫁的女兒我知情,報不了阿爸的深恩我傷心。”迎賓歌是男方迎接新娘及送嫁的客人時唱的,包括迎親頌、茶贊等;樂賓歌是婚宴上男女雙方對唱的;送賓歌是送女方的賓客時唱的,主要有贊美、行禮和叮囑。如這段新娘的親人贊美男方的頌詞:“還沒到你們的門上,歡樂已把村莊抬到天上。前面迎來了人的大江,后面已匯成了人的海洋。男人們迎親的頌詞說得好,婦女們迎親的贊歌唱得好,青年們一碗一碗美酒敬得好,門臺上吉祥的青稞柏香撒得好,你們的肉堆成了高山,你們的酒灌滿了大海。”整個說辭既有親人告別的悲戚,又有男女新婚的歡樂和祝福,內涵豐富,生動的場面躍然于眼前。二是充滿了勞動氣息、包含許多生產制作知識和經驗的贊歌,他們創造于勞動生產中,在說明被頌物品的制作過程和作用的同時深情地贊美和歌頌了勞動。如刀劍歌、弓箭歌、槍說、子彈說、衣服說、靴子說、帽子說、帳篷說等。例:《刀歌》中說刀的打造和出鞘的兩段:“羊皮的大風箱‘滴日日的如龍吼,羊皮的小風袋‘嗚嗚嗚的賽過牦牛叫得歡;大錘恰似雷電擊,小錘好像細雨落一般;大鉗猶如鳥疾飛,小鉗宛似游魚水中翻。”“寶刀抽出一指來,無鋒無鋼一指寬;寶刀抽出二指許,有鋒無鋼也等閑;寶刀抽出正三指,有鋼有鋒光耀眼;寶刀全部抽出了鞘,恰似猛虎出了山;高高舉在天空中,天空通紅烈火燃;舉目細看寶刀時,光輝耀眼虎紋閃;平舉寶刀面前橫,滔滔碧河流胸前。”像刀劍歌、弓箭歌這些說辭,最早在出征打仗前舉行誓師儀式時也有說唱。第三類就是對人類自身以及與這種游牧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和其他的說唱。這類說辭使用形象、簡練的語言繪聲繪色地闡述了說辭對象的來龍去脈、功能及甄別方法或通過觀察動物的皮毛、姿態、聲音、器官來識別其優劣的技能。如手贊、頭發說、獵狗說、馬說、牛、羊說、藏獒說、藏牌說等。例:《手贊》中對手的概括:“五指中的大拇指,潔白的象牙扳指戴上邊,飛快的利箭射得遠,有力的硬弓拉開弦;五指中的第二指,穿針引線本領強,裁剪綢緞做衣裳;五指中的中拇指,戴上指環金色黃,指環的松石嵌兒放綠光;五指中的無名指,向三寶獻供彈往上蒼,向貧苦人施舍很大方;五指中的小名指,播揚豆麥時它最忙,年輕人勾起小拇指歌舞歡唱。”
三、玉樹說辭的藝術特色
1、玉樹地區的說辭具有口頭性和群眾性,說辭內容極其豐富、題材廣泛,什么都可以為之一說,并且說唱形式活潑、靈活,無一定之規。
2、高度的現實概括和高度的藝術夸張相結合,形象鮮明,比喻生動。玉樹說辭的創作者善于概括現實生活的本質,展現其濃厚的民族風格,語言樸實卻極盡夸張渲染。
3、曲調結構簡單,曲體小巧玲瓏,樂句巧妙呼應。可謂體積小,容量大,流暢上口,令人百唱不厭,宜聽。
4、玉樹說辭發自農牧民的肺腑,根植于他們生活的土壤,都是群眾的口頭語言,其語言技巧常常不加任何雕琢和裝飾,最大限度地表現生活本身的美,富有鄉土氣息和斗爭精神,展示了民間藝人駕馭語言的本領。因此說辭使用語言樸實、清新、通俗易懂,宜記。
(作者簡介:柳聞鶯(1974.8-)女,甘肅秦安人,館員,現供職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群眾藝術館。)